在泌尿外科门诊中,女性患者最常因尿频而就诊反复发作、治疗效果不满意,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女性尿频有几种原因?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女性尿频有几种原因
在泌尿外科门诊中,女性患者最常因尿频而就诊。反复发作、治疗效果不满意。
尿频顾名思义指排尿频率增加。正常人白天排尿 3~6 次,夜尿 0~1 次。尿频者 24 小时排尿次数>8 次,夜间排尿>2 次,每次尿量小于 200 ml,伴有尿不尽感。
其机制有二:膀胱敏感性增高和膀胱容量降低。
据文献报道,中老年女性尿频患者误诊率高达 10% 左右。这与女性尿频病因复杂,临床上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等因素有关。
目前临床医师在接诊以尿频、尿急为主诉的女性患者时,往往首先考虑到泌尿系感染。误用滥用抗生素的情况普遍存在,不少患者在临床上没有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为此,总结几种在门诊常见的引起女性尿频的病因供大家参考。
下尿路感染
引起尿频的常见病因,伴有尿急尿痛为其典型症状,尤其是急性期。尿常规示大量白细胞,镜下或肉眼血尿。抗生素治疗效果明显。年轻女性患者常提示单纯下尿路感染,而中老年女性患者常需排除继发因素,如泌尿系结石、肿瘤等。
膀胱过度活动症(OAB)
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症候群,合并或不合并急迫性尿失禁,常伴有尿频。尿动力学检查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或其他形式的尿道 -膀胱功能障碍,实验室检查无明确感染证据和其他明显的病理学改变。女性 OAB 的总体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一线治疗为行为训练,如减肥、减少咖啡因摄入、盆底训练等;
二线治疗即药物疗法,临床通常应用 M 受体阻滞剂;
三线治疗包括骶神经刺激疗法、尿流改道等。
间质性膀胱炎(IC)
是一个基于尿频、尿急以及膀胱/盆腔疼痛症状的临床诊断。国际尿控协会更倾向于用膀胱疼痛综合征这个表达方式。其表现为与膀胱充盈相关的耻骨上区疼痛,伴随着其它下尿路症状,如尿频尿急,但没有感染或其它明显的病变证据。因此憋尿时膀胱区疼痛加重为其重要的鉴别要点。
IC 的病因和病理生理学基础尚不确定,目前没有普遍有效的治疗方法。常用药物包括阿米替林、肝素、透明质酸钠、局部麻醉药等。手术治疗为膀胱镜检加膀胱水扩张术,膀胱镜检发现膀胱内小球样点状出血或典型的 Hunner 溃疡为其特异性表现。
腺性膀胱炎
临床可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难治性的尿频、尿急、尿痛、镜下血尿,如并发肾积水,可出现腰酸、腰胀等不适症状。对于抗感染治疗后尿中白细胞消失,但镜下血尿及尿频仍持续存在的患者应考虑腺性膀胱炎的可能。
其病因可能为膀胱感染、梗阻、结石等慢性刺激因素。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膀胱占位性病变,确诊主要依据膀胱镜检加活检。镜检可见乳头状瘤样、泡疹样等占位性病变,亦可无明显异常。
最常累及膀胱颈和三角区,亦可累及全膀胱黏膜或双侧末端输尿管而引起双肾积水。其治疗包括病因治疗及电灼/电切术 膀胱灌注。
尿道综合征
又称无菌性尿频-排尿不适综合征,是女性常见病之一。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尿频、尿急、尿痛、尿道口灼热感等尿路刺激征,并伴有耻骨及肾区疼痛,下腹坠胀等不适,且经尿道前壁触诊显示尿道及膀胱颈有触痛,但经尿道常规检查及尿细菌培养常为阴性。
好发于绝经期中老年女性,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且该症病程绵长,易反复发作,常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尚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有研究认为坦洛新,酒石酸托特罗定,雌激素可能对控制症状有一定作用。
泌尿系结核
无痛性尿频是其最突出的症状,出现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可伴有尿急、血尿等慢性膀胱炎症状,有时会有低热、盗汗等全身症状。尿常规多见脓细胞、红细胞及少量蛋白,尿液一般呈酸性反应。
尿结核菌培养特异性高,是诊断的金标准。影像学表现常提示肾实质破坏,输尿管壁增厚等。
治疗方案包括抗结核及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只是辅助手段,必须在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方能进行。大多数病人在被明确诊断为泌尿系结核前,都曾被按照泌尿系感染治疗数月乃至数年之久。
因此,不建议临床上轻易确定慢性膀胱炎的诊断,特别是对于经久不愈的尿路感染,必须进一步查寻引起慢性膀胱炎的原因,排除泌尿系结核的可能性。
其它
还有相当一部分女性的尿频是由于精神因素所致,其典型表现就是分散注意力时尿频减轻,而睡前或情绪紧张时尿频明显。处于更年期的女性更常见,这需要进一步的行为或心理治疗。
因此有部分学者认为,如果患者仅是日间排尿次数增多,并无夜尿增多,属于日间尿频,一般与膀胱功能改变无关。
其它可引起女性尿频的常见病因还有糖尿病,输尿管下段结石,膀胱肿瘤,尿道外口畸形,尿道肉阜等。
综上所述,引起女性尿频的病因复杂。作为首诊医生在诊断时一定要详细询问病史,加强症状学分析,有效借助辅助检查手段,全面、综合考虑女性尿频之病因,从而提高鉴别诊断的能力减少误诊率,避免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