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知道口红对于女性的吸引力有多大,一只小小的口红轻轻一涂就可以让人眼前一亮。而根据网上调研显示,口红在女性最喜欢的礼物榜单上位居榜首,足以看出来口红对于女性的重要性。那么在古代,古人又是怎么妆点自己的嘴唇的?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下!
在古代,最早的口红是用鲜花或者动物血液等制成的染唇液,之后又发展成朱砂粉,后来统一用胭脂来妆点嘴唇,用于嘴唇的胭脂就叫做口脂或唇脂。汉代《急就篇》一书中就有“脂”的注解,“脂谓面脂及唇脂,皆以柔滑腻理也”。翻译过来也就是说:脂分指面涂和唇涂。而且古书中关于胭脂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胭脂是起于自商纣王时期,而且是因为在燕国所产而得名,古诗有“塞下燕脂凝夜紫”,“燕脂”其实就是胭脂的别称。另一说为胭脂原产于中国西北匈奴地区的焉支山,匈奴贵族妇女常以其妆饰脸面,此时的胭脂又变了名字,名为阏氏,读音不变。
口脂可以说是胭脂发展中的分化,专门用于唇部妆点,研究表明大概在汉代以后,用于制作胭脂的材料得到很大改良,甚至在《齐民要术》中尚有详细的如何制作胭脂的记载,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有携带方便的纸片胭脂还有棉条胭脂,方便女子随时补妆。在影视剧中的纸片胭脂就常常用来妆点女子的嘴唇。
魏晋时期就连男子都重粉饰,在这样的风气下,魏晋时流行的口脂要用甘松、苜蓿、苏合、白檀、麝香、沉香等十四味料配制,可以说是十分的贵重,到了唐朝,口脂所用的材料更加多样,而且颜色也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不再是单纯的红色,还出来许多的别的色号,例如檀色,也就是浅绛色,感觉和现在我们说的豆沙色还有点相似。秦观在《南歌子》中就曾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除此外还有石榴娇、大小红春、半边娇、圣檀心等色号,名字不是一般美,涂抹出来也必定是不一般的艳丽。
古代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诗中总写“樱桃小口一点点”,就连岑参这种铮铮铁骨都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想来也是惊为天人的姿色。
说到这里,想必各位小仙女对于口脂也有了一定的好奇心,那么古代那些明丽的口脂到底能否复原重现呢?小编觉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也确实很有难度,唐朝有流行的口脂色十六种,但是从现在的文物修补技术来说我们很难知道这些颜色的视觉效果,不过历史总是在跟着时代而进步,相信终有一天我们还能重现彼时的明艳。
不知道各位看官的看法如何,留下各位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