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很有趣,他们根据自然物候发明了很多民俗谚语,也根据很多社会习俗发明了众多歇后语。这些民俗谚语到现在都不为过时,但是也有一些谚语有点过时老旧。社会发展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这些过时的谚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
我们常听的一些谚语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或者专门针对女人的“头发长见识短”之类的话语。
那么,为什么说女人“头发长”?
在古代可不会像现代人一样,男孩女孩都可以留着喜欢的发型而不用在乎流言蜚语,在古代,你要是随便剪头发剃光头可是犯了大忌。古代由于医疗条件落后,生物知识也相当匮乏,女子生产便是决定生死的大事,稍有不慎母子都没命。所以古人一生下来就很看重身体发肤,你的身体和头发都是母亲拼了命生下的,是你父母赐予的,你不敢有损。而古人也会在不同年龄段,根据头发状况和发型总结出不同年龄用语,比如:垂髫(三岁到九岁,头发扎成朝天冲),总角(八岁到十四岁,头发梳成双花苞头),及笄(女子十五岁,头发要带首饰),束发(男子十五岁,要将头发竖起来),弱冠(男子二十岁,要戴帽子),耄耋(老人八九十岁,花白头发)。
你看,古人这么讲究,自然绝对头发不敢随意剪短,因为古人说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有损,圣人训也”。于是古人就这么将头发从少年时期留到了中年再到晚年。不管男女,都要留着长头发,稍有头发掉落,他们会觉得无颜以对父母,是对父母的大不敬。清朝以前,古代将士们用的头盔都是很高的高帽子,这样才可以放置自己那长成河流的头发。
而女子,更是不能将头发随意剪短,由于长头发不好打理,古代女子又注重形象,她们往往在三更半夜起床,然后拿着梳子梳啊梳洗啊洗,再将头发弄成各种发髻形状,以保持头发的完美,其次再涂脂抹粉,一整套流程下来,不花费个四五个小时是不行的。因此,古代女人的头发是很长的,当然男人的头发也不短,在古代,男人蓄发蓄须是种很正常的现象,你要是不留几个胡须,你都不好意思出门。所以说,古代女人的头发长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那么,为何又说古代女人“见识短”?古代女人可不像现代女性一样独立自主博学多才。她们在所谓的“三纲五常”制度的打压下,是不怎么读书的。相对于古代女性,男性们可以读书的机会太多了,不同朝代有不同培育人才的机构,像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行宫”,汉朝的“太学”和之后的“科举”等,这些都给男性提供了一个学习、增长见识、促进交流的机会,而女性们是不被允许抛头露面去学习和考试的,只有富裕的人家,才会为女儿们请个师傅来教一些基本的课程。通常女性所读诗书的选择面也很狭窄,以《涑水家仪》、《列女传》等带有浓厚束缚色彩的“女德书籍”为主。女性们长期得不到很好地教育,又囿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她们时刻秉持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封建传统,不敢越出礼教半步。
因此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见识上,古代女性都得不到长足的进步,只能唯唯诺诺裹着小脚跟随在男人的身后而做不了主,这种长时间的思想压迫,导致了中国古代女性长达千年的思想沉寂,就算有很优秀的女性代表,也只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古代女性的见识是远远落后于同时期的男性的。
中国人讲究与时俱进,在现代社会中,女性们能够和男性一样坐在教室里读书,越来越多的女性有了自己的主见和思想,她们能够在职场上和社会上游刃有余,在很多事情的决策上她们也能够独当一面,因此,对于“头发长见识短”等带有浓厚偏见性色彩的谚语正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毕竟历史是发展的,人是向前走的嘛。
作者:蛋挞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