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三国这个荡气回肠的年代,总有很多的英雄事迹,大家最感兴趣的无外乎各种阴谋阳谋,各种武将对决,魏蜀吴三国争霸一直是很受后世感兴趣的话题,而《三国志》作为描述三国争霸的史料,是一部纪传体史学巨著。
《三国志》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比较特殊的存在,其实就是说它的记载太粗糙,不详细,不符合《史记》和《汉书》这种正史的编写规范。
所以,他的作者得却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有人说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有人说他内容有失公允,还有人说他是个骗子。《三国志》既然能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这就足以说明了它的历史地位。
三国志
在《三国志》各传评语中,蜀汉和曹魏的人物被比作前朝名将,名臣的人非常多,但是东吴就屈指可数了,那陈寿到底对待三国是什么态度呢?哗哗君觉得有三种态度,第一就是扬曹魏,第二就是亲蜀汉,第三就是抑东吴,接下来具体分下。
一 扬魏我们先来看看《三国志-魏书》中记载的一些话语,分别从曹操本人,曹操手下谋臣,曹操手下武将分别来解析下:
1、曹操
《武帝纪》“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
这句话是说曹操的,说他治国方针可比商鞅,而行军打仗可比韩信、白起,这句话可以说把曹操抬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商鞅是谁?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帮助秦国日益强盛。
曹操
那韩信和白起呢?这就更不得了了,韩信帮助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了大汉天下,白起,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曹操比肩这些人,可以算作是一个非凡的大人物了。
2、荀攸、贾诩
《荀彧攸贾诩传》“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再看这一句,是说曹操手下重要谋臣的,说荀攸、贾诩计谋从没失败过,计谋变化多端,大概只略逊于张良和陈平,张良是谁?汉初三杰之一,为刘邦出谋划策,建立大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而陈平也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位至宰相。
荀攸
在这里倒是没有把大家熟知的几个谋臣写进去,例如郭嘉(死得太早),荀彧(因反对曹操称王而郁郁而死)之类的,这里把曹操手下活的久的两个谋臣比作西汉的开国功臣,寓意深长啊。
3、许褚、典韦、庞德
《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许褚、典韦折冲左右,抑亦汉之樊哙也。庞德授命叱敌,有周苛之节”
最后看这句话,是说曹操手下的武将,说许褚,典韦再曹操左右御敌,多次救曹操于危难之中,可比刘邦身边的樊哙,庞德捐躯叱骂敌人,有周苛的节操,为什么会说这两个人呢?这两人并没有太多领兵作战的功绩,更多的是作为曹操的贴身侍卫的存在。
许褚
樊哙是何人?一直跟随刘邦,帮助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并帮助刘邦平叛各种叛乱,是西汉的开国元勋。
看到这里相比大家都发现一个问题,就是陈寿所比喻的人物,基本都是汉初三杰,西汉开国功臣,给人一种曹魏就是正统,不管是他自己,还是他手下的谋臣,武将,都可比西汉开国功臣,所以建立魏国也是没有争议的,理所当然的。
二 亲蜀接着我们来看看《三国志-蜀书》记载的话语,也是分别从刘备本人,刘备手下谋臣,刘备手下武将三方面来分别解析:
1、刘备
《先主传》“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这句话把对刘备非常的友善了,又是知人善用,又是礼贤下士的,把刘备比作了汉高祖刘邦,白帝城托孤,把蜀汉全权交给诸葛亮,这份豁达是常人没有的。
还有就是陈寿本就是蜀国人,只不过后来蜀国灭亡后,天下一统,都成了晋朝的子民,所以在他心里面,刘备才是正统,但奈何造化弄人,最终天下归晋,而他也不能明目张胆的说刘备是正统,晋朝司马氏也不会允许他这么写。
刘备
所以他就是写了个隐喻,比作汉高祖,又这一句话,就足以说明陈寿对蜀汉还是有感情的,这一句话比宦官出身的曹操,富二代孙权的要强很多了。还有就是陈寿对三个君王的称呼以及死亡时的名词,也能看出端倪来,稍后我们再说。
2、诸葛亮
《诸葛亮传》“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能够单独给诸葛亮列传,就已经说明了一切了,把诸葛亮比喻成了管仲,萧何一般的人物,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萧何更是辅佐刘邦开创西汉王朝,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朽功勋,给了诸葛亮无上的荣光。
《诸葛亮传》“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在批判陈寿,就是因为这上面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诸葛亮的才能,训练军队确实有一套,但是在对敌方面不是太在行,治国的才能比他带军作战的能力要强。
诸葛亮,字孔明
就因这句话就说他诋毁诸葛亮,说实话,陈寿和诸葛亮确实是有仇的,因为陈寿的父亲之前是马谡的手下,马谡失街亭被诸葛亮杀了之后,他父亲也被牵连了,被用了髡刑(就是剃光头)。
但是诸葛亮没有要他父亲的命,已经是很不错了,再说,以诸葛亮在三国时期的名声,也算是一个大人物了,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可能睁眼说瞎话去诋毁诸葛亮。他所编写的三国志既然能成为国史,其态度与公正性还是值得信赖的。
3、关羽、张飞、赵云
《关张马黄赵传》“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
万人敌相信就是对武将至高的评价了,关羽,张飞得此殊荣,是很肯定他们的武艺的,因为万人敌这个词,最早出现在项羽身上,项羽就不多解释了吧,西楚霸王的名号可不是吹的,而把关羽,张飞比做项羽级别的,是很高的评价了。
关羽,字云长
而把黄忠赵云比做夏侯婴和灌婴,这两人在武将之中,是仅仅次于韩信的武将,武略自不必说,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人选,纵看三国时期,可以担当“灌、滕之徒”的,都是屈指可数的几人而已。
看完蜀书的这三方面解析,可以知道的是陈寿对蜀汉还是很亲近的,毕竟作为之前的蜀臣,还是很念旧的,但是他和东吴非亲非故,毫无联系,对东吴就不是那么友好了,接下来看看他是如何编写吴书的。
三 抑吴最后看《吴书》里,江东人物似乎就没有得到陈寿的青睐,我们同样从三个方面来解析:
1、孙权
《吴主传》“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
就是说孙权能够忍辱负重,任用才能,和勾践卧薪尝胆有得一拼,是一个英雄,这句话对孙权的评价还是很高的了。
孙权,字仲谋
2、周瑜、鲁肃、吕蒙、陆逊
《周瑜鲁肃吕蒙传》“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己,有国士之量”
作为东吴的三任大都督,各自都为东吴立下了汗马功劳,周瑜是孙策时代就已经崭露头角的,赤壁之战最大功劳在于周瑜,而鲁肃则是维护孙刘联盟的关键人物,并且为孙权规划了三分天下的战略计划,吕蒙则是收复荆州,杀掉关羽而名震天下。就是这样的三个人,陈寿并没有把他们比做谁。只是很平淡的陈述了他们的才能。
陆逊,字伯言
《陆逊传》“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及逊忠诚恳至,忧国亡身,庶几社稷之臣矣”
而东吴的第四任大都督陆逊,作为和诸葛亮一样,单独列传的人物,并不是因为他多么的优秀,而是陆逊干了一件大事,就是夷陵之战打败刘备,间接的自己的先主让刘备身亡,并且让蜀汉国力大损,从此不敢来犯东吴。
3、太史慈
《刘繇太史慈士燮传》:“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分”。
作为东吴有名的将领,太史慈只有一句平淡无奇的评价,就是说他忠义。
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整个东吴除了孙权外,其余人都没有什么比喻,只有孙权被比做是勾践,勾践的档次显然比不上魏蜀的韩信,汉高祖等等。
太史慈大战孙策
如果这里还看不出陈寿的态度的话,还有两个地方可以看出来,第一就是对孙权和刘备的称呼,第二就是魏蜀吴三位君王死亡时所使用的词语。
1、陈寿对刘备的编写是使用的先主,对曹操使用的武帝纪,只有孙权直接使用的吴主,相比较之下,就能看出他对孙权的嫌弃。
2、在古代,天子死叫做崩,也可以叫做殂,比如诸葛亮出师表里的【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如果诸侯死了,就叫薨。陈寿是怎么说的呢?他对三国的君王的死分别用了两种注释,对曹魏皇帝的死用的是崩,对孙吴皇帝用的是薨,而对刘备则用的是殂。
诸葛亮:出师表
这很好的说明了,陈寿编写的三国志的时候,已经为晋朝,所以是以曹魏为正统的,但是曾经身为蜀臣,对故国不能忘怀,而对东吴呢,无关紧要,所以在内容上相对平淡且贬低。
总结实际上,史书《三国志》确实有很多地方被人抨击,大体就是说该书叙述太简单了,事情都讲得不清楚,特别是在蜀国的一些关键人物,內容过少了,说蜀汉没有史官的说辞也是站不住脚的,看下面一条记载: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有这么一条记载:“景耀元年,姜维还成都。史官言景星见,于是大赦,改年。”
可以看出蜀国是有史官的。
还有就是有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例如马谡是怎死的?《三国志·马良传》,《三国志·向朗传》《三国志·诸葛亮传》三个地方有3中说辞,不严谨。
但是不得不承认,《三国志》记载的信息比较可靠的。针对史书《三国志》,不管陈寿对待三国态度如何,人无完人,对于它的真实程度,哗哗君觉得可以信之,但是不能全部信之,因为并不能排除内容编写会夹杂陈寿的主观意思。
参考文献:
《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