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通讯员 天文 长沙报道
疫情期间,《华盛顿邮报》经济专栏发表了一篇名为《微波炉、洗碗机和洗衣机等家电纷纷罢工,却无人来修》的文章,文章的插图描绘了一位穿着黄色工装的小修理师,正火急火燎地扛着一把大大的榔头快步前往硝烟四起的家电战场。而这幅插画的作者正是来自中国湖南的自由插画师,鄢路瑶 LouLou Yan。
鄢路瑶插画作品:《修理工》(Repairman) 发表于《华盛顿邮报》经济专栏
出道即获顶级刊物认可
“我从未想过《华盛顿邮报》会是我第一次商业合作的对象。”这位留着犀利短发的95后酷女孩一开口, 便流露出几分与外貌不相符的天真羞涩。
“当时我正处于一个非常迷茫的时刻,你知道,从学校毕业出来,难免就要面临社会的审视。老师的鼓励和朋友的支持,这些以往在象牙塔里很能鼓舞人心的能量来源,其实是没有办法去消化一张张具体的账单的。更何况那个时候的纽约兵荒马乱,游行示威的队伍沸反盈天,我住了很久的房子眼看就要租期结束, 这桩桩件件连在一起压下来,难免会感到心累。”回忆起当日的情景,女孩耸了耸肩。
“那你后悔了吗?想过要放弃吗?比如说回国。当时周围应该有很多人选择回国躲避疫情吧?”我问她。
“从没有想过要放弃。不过会有很多焦虑,有时候甚至会因为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而感到痛苦,继而产生一些消极的态度。主要都是这方面的情绪叠加。所幸这对从事创作的人来说还是很有益处的,各种情绪都有助于激发我的创作灵感。当《华盛顿邮报》找到我的时候,我就正好处于一个小低潮里,编辑只给我两天的交稿时间,我很自然地转化了这股情绪,一切似乎比想象中来得要更顺利些。”路瑶诚实地告诉我。
“疫情最严重的那段时间,我陷入了即将毕业的恐慌中,每天都为了如何提升自己而烦恼着,反而没有心思去担心一些别的什么,倒是我远在国内的亲朋好友为我捏了一把汗。我大概在这方面天生比较迟钝。可能也正是因为家人的支持足够令我安心,我才能有底气坚持在纽约奋斗着。”这个女孩后知后觉地摸摸自己的后脑勺,笑着回答。
拿到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的Offer
“插画让我更好的认识自己。”
自路瑶有印象起,她的母亲从未吝惜过在她教育上的投入。而体验过书法、舞蹈、音乐等一系列艺术的魅力后,她最终选择了绘画。
“从小到大我一直都很有主见,同时也算是同龄人中较能坚持的那一个。”路瑶承认,“在备战高考的那段时间里,我每天满脑子想的都是怎样超越班里的同学,达到了这个目标以后,我的野心就慢慢膨胀起来, 想拿第一。”
然而艺术永远不是要考察一个人有多强烈的进取心,那一年,路瑶未能如愿进入理想的院校。
“我想这个结果的确也如一盆冷水一样,浇在我熊熊燃烧的胜负心上。”时过境迁,路瑶已经能够非常平和地聊及当年的年轻气盛。
“上了大学以后我才渐渐想通,绘画并不是单纯地追求技巧上的精进,一副足以打动人心的作品,最关键还是在于能否联动创作者与读者的情感,引起两者的共鸣。这样一来,即使双方素未谋面,互不相识,冥冥中也通过作品在沟通、对话,这种感觉实在太美妙了。这是我领悟到的插画的魅力。在意识到这一点以后,我对绘画技术的探索更多地落在了如何有效表达自己的多种情绪上来。”路瑶说。
“这是否也构成你出国求学的一个契机呢?”我不免产生了好奇。
“契机谈不上。但当时国内的教育环境确实是更加松弛的,同学与同学之间在同一套评价体系里按部就班,只有真正的天赋异禀的人才有机会绽放出光芒。我是属于那种好奇心旺盛,又相信勤能补拙的那一类。我需要在更有竞争力的环境里发掘自己的潜能。众所周知,世界上最优秀的一批插画家和艺术家都汇聚在纽约,因此我很希望到那儿去看看。当然,更幸运的是,母校也真的给了我 offer。”路瑶谦虚地说道。
“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是当代赫赫有名的艺术类院校,据说纽约一半的艺术家和设计师都有贵校校友的身影。在这样的学校进修感觉如何?会有压力吗?”我不失时机地追问道。
“压力山大啊。”路瑶发出一阵苦笑,当初走过的路似乎还历历在目,“在国内读书的时候我从来没有这么强烈的危机感,这种压力是自发的,因为一开始你和身边的同学们是站在同一跑道,但渐渐地,有人开始脱颖而出,受到教授、学院,甚至是业内认可的时候,我想任何一个有进取心的人都不会对此无动于衷。
“那你是怎么应对的呢?”我问路瑶。
“没有什么取巧的办法。绘画不是一门靠捷径的艺术。是很需要时间积累和沉淀的,我也是渐渐地才摸索出了让我感觉比较舒服的表现方式,我发觉身边的老师、同学慢慢也开始欣赏起我的作品来了。其实我不是那种常规意义上的,让人眼前一亮的学生。我是用这种方法来缓解我的焦虑。”说到这里,路瑶的声音低沉下去。
独立之路:屡获行业重量级奖项
“听说你曾经拿过Young one ADC的银奖。就我所知,ADC全称纽约艺术指导协会,是面向全球设计师征集作品,从全世界数万名优秀设计师参赛作品里评选出最优秀作品的一个权威奖项,是国际上最为久远、最为盛大的设计与广告赛事之一。你还被美国3X3国际插画大赛提名,斩获美国插画大赛(American Illustration)动画版块大奖。这些奖项在专业领域都有很高的权威。这些你缓解焦虑的成果之一吗?”我这样问她。
路瑶笑了,她说:“世界上优秀的人比比皆是,我们学校更是藏龙卧虎,在这种前提下,焦虑是不可能完全消化的。但我确实在最需要的时候得到了一个非常好的鼓励。Young one ADC银奖,我的第一个动画获奖。收到这个奖项的时候我很惊讶,我得奖的动画作品是《女孩的每月访客》讲述的是女孩生理期期间的各种不适。其实我当时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投比赛,没想到后来这个作品为我带来的荣誉超过了我的想象。它大大鼓舞了并不是很自信的我,坚定了我做独立动画的道路。”
鄢路瑶动画作品:《女孩的每月访客》(Girl’s Monthly Visitor) 获 Young one ADC银奖
“听说你临近毕业的时候拿到了James Jean的优秀艺术奖学金,我了解到该奖学金只颁给了SVA(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的3位新兴艺术家,而你是其中唯一的中国人。”我开门见山地这样问她。
“还是挺意外的。因为当初我来到SVA的时候,看到校展览馆里面那么多优秀学生的获得奖学金的作品, 心里其实是很羡慕的。我当然也想以创作者而不是欣赏者的身份把自己的作品分享给整个校园的老师同学乃至业内的艺术家朋友们。没想到这个机会源自于我的一次偶然创作。”
“喔,当时是一个怎样的创作背景呢?”
“纽约是一座高高在上的城市。曼哈顿一个个坚挺的钢铁巨人般的建筑耸立,有时候真的有些把人压得喘不过气。很想找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和喜欢的人呆在一起,每天什么都不做,看看窗外的大自然发发呆。
基于这种心理,我创作了这幅《众生皆苦,但你甜甜的》,其实我很意外这幅画会被James Jean注意到,当时这幅作品被发布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公众平台和于画廊展出,我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那个对着优秀校友作品,一脸羡慕的中国女孩。但我知道,在这条路上,我还远远不够。”路瑶温柔地回忆道。
“毕业前获得母校和世界级优秀艺术家的肯定,你投身工作的时候应该充满底气吧。现在你的焦虑有没有得到缓解呢?”我试探性地询问路瑶。
“完全没有。”她笑笑说,“但比在学校的时候多了一个好处。说到底,不管是插画也好,动画也好,都是另一种与人沟通的媒介。我的创作平台因为面向社会而变得更宽广了,与此同时跟我对话的人群也变得更多元。这就让我的艺术创作涌现出更多的可能。”路瑶很认真地对我说。
“你获得的这些荣誉和机会让你比这个行业的其他人更容易胜任现在的工作吗?”我继续问这个执着的女孩。
“我不能指望现有的光环能永远照耀我。事实上,一踏入社会,大家就又重新回到了同一起跑线。能不能用作品说话,用作品在行业里站稳脚跟,才是我更关心的。”
作品出现在纽约的大街小巷
“说一说你跟LinkNYC的合作吧,纽约大众在街区电子屏幕上都看到过你的作品,据我所知,像这样的电子屏幕在纽约五个区的大街小巷共有超过7000个。”
“是的。我的作品《冬日里的纽约》获得了在LinkNYC上展出的机会,作品出现在纽约各个街边电子屏幕上。我很开心也很感激。从我家楼下的电子屏幕上看到自己的作品,那种感觉是很奇妙的,那时候我就觉得,纽约,这座看起来冷冰冰的城市一下子变亲切了,对我伸出了她的手。我想我作为一个中国女孩,在这里大概也是可以被接纳,可以立足的。关于我的想象,我的感受,我想我还有好多好多的话要通过手中的笔来倾诉。”路瑶这样告诉我。
鄢路瑶作品: 《冬日里的纽约》(Winter in NYC )
说完这番话,路瑶远在国内的母亲发来了微信问候。
“我突然想吃辣椒炒肉了。”路瑶说着,眼神里流露出思念。
今天的纽约只有4℃,依然很冷,窗外的树发了新芽,眼看就要长出新的叶子。春天到了,一切希望的事情都会伴随着努力默默发生。
艺术家简介:
LouLou,笔名全称 Loulou Yan, 本名鄢路瑶。
2020年从知名艺术院校纽约视觉艺术学院(SVA)毕业, 在美国读本期间,获得 Jack Endewelt 纪念奖学金和 Joe Orlando 奖学金。虽作为年轻的插画师和动画师,作品多次获得国际重要奖项。如纳斯达克艺术大赛前三;ADC Motion 学生组银奖;作品被美国 3X3 国际插画大赛提名并出版;美国插画大赛(American Illustration)motion 板块得奖人;动画作品入选了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年度八佳,在纽约影院和美国好莱坞剧院放映;漫画作品获得了的美国插画师协会(SOI)National Will Eisner 漫画奖提名;作品获 CA(Communication Art)插画类和广告类提名;索尼英才联盟入围;中国国际大学生动画节“小白杨”奖入围。 2020 年, 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毕业,路瑶获得了由世界著名艺术家 James Jean 建立并颁发的 James Jean 奖学金。2020 年-至今,路瑶在纽约开始工作,她的工作合作方有美国的《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美国的纳斯达克公司,美国纽约的 LinkNYC,香港的 Morning Giant Studio(动画工作室),苏州的吴中博物馆,北京栩栩华生文化资讯传播有限公司,上海大剧院,美国的新布鲁克林剧院(New Brooklyn Theatre)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