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治多于法治,更多的依靠道德的力量来约束人的行为,所以也产生了诸多的文化古文,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
多行不义必自毙
在这些典籍当中,有一句很著名。这句话主要告诫那些所谓的“恶人”,行的对坐得正的人一生相安无事,若一生都坏事做绝,只能说要最终要倒霉。
这句古文,就是著名的“多行不义必白毙”。
多行不义必自毙
这句古文出自著名的名篇《郑伯克段于鄢》,源自《左传·隐公元年》。对于文学类来说,这是最熟悉的一篇古文了,因为无论学习什么古文教材,这一篇永远都是第一篇。这一篇讲的故事也很简单,郑庄公即位后,他的弟弟共叔段积极扩大自己的封地,企图夺取君位,祭仲告诫庄公说共叔段的势力现在已经发展得很大了.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庄公说:不义的事情做多了必然自取灭亡.你姑且等待一下就知道了。 其实应公对于共叔段的图谋早有准备.后来,趁共叔段向外征讨的时候出奇兵一举蹈袭了他的领地,使得他最后走投无路而被迫自杀。
郑伯克段于鄢
而这个“不义的事情做多了必然自取灭亡”,就是“多行不义必自毙”。
多行不义必自毙
这句话像是一个诅咒,但是其中蕴含的就是一个自然规律。虽然很多坏人当时极度风光,但是最后却是遗臭万年,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
多行不义必自毙
就像现代的一个企业家曹德旺所讲述的那样:你每天每小时每一分钟所作的事情,就是你盖起人生大厦的每一块砖。这会儿你干了坏事,这块砖就是破损的,将来虽然你可能盖得很高,但是这块破损的砖其实是一个永远存在的隐患,说不定什么时候会直接导致这个大厦毁灭。
多行不义必自毙
而千古圣人孔子,在那个时代,提的最多的就是天命。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也”。在这里,天命就是指的自然规律,就是指的天之道,就是指的人自身的良心,就是指的道德的底线。若你对这些没有敬畏之心,只是为了一己之私而任意践踏,最终只能落得“多行不义必自毙”的结局。
多行不义必自毙
在我们身边经常有这样的人,他们基本上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你说他恶贯满盈,那倒好办了,但是他就是这种小偷小摸,游走在人类道德底线的边缘,让人气愤却又无可奈何。够不到法律惩治的范围,却又一次次的恶心我们的生活。这样的人在我们的身边很常见,他们或者借钱不还,他们或者不务正业,他们或者口出恶言,他们或者偷鸡摸狗,小错不断,大错不犯,无论你气愤与否,你总找不到彻底的解决办法。
多行不义必自毙
但是,对于这种人,我们还是应该相信这句古文的内涵,“多行不义必自毙”。虽然现在看上去他们是风光的,但是至少大多数人不愿意与他们同流合污,说明他们是受到社会所唾弃的。道德的力量虽然很弱,但是却是我们共同遵从的规范,若有人一次次挑战道德的底线,他也必将会承受整个世界的压力。
多行不义必自毙
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那些人,好自为之。
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