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百泉的苏门山,是太行山的一道支脉由西向东从地下延伸过来,到达百泉时孤峰突起而形成的一座山头这座山头海拔高程只有184米山虽不高,但山上古建成群,绿草茵茵,翠柏之中掩映着点点亭楼,密林之下延伸着幽幽曲径历代的名人胜迹遍布其上,流传着一个个神秘而离奇的传说故事,真所谓"山不在高灵在仙",千百年来,竟然与华山、嵩山齐名,驰名古今中外,深得世人的喜爱,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河南鹿邑白姓起源?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河南鹿邑白姓起源
众所周知,百泉的苏门山,是太行山的一道支脉由西向东从地下延伸过来,到达百泉时孤峰突起而形成的一座山头。这座山头海拔高程只有184米。山虽不高,但山上古建成群,绿草茵茵,翠柏之中掩映着点点亭楼,密林之下延伸着幽幽曲径。历代的名人胜迹遍布其上,流传着一个个神秘而离奇的传说故事,真所谓"山不在高灵在仙",千百年来,竟然与华山、嵩山齐名,驰名古今中外,深得世人的喜爱。
然而,有所不知的是,苏门山竟然还是海内外苏姓家族的渊源,即苏姓发祥地。换句话讲,就是说百家姓中的"苏"姓,是由苏门山的"苏"字而来的,"苏姓源于苏门山"。(见张新斌《苏姓源于苏门山——关于苏姓起源与播迁的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这就更使玲珑秀丽的苏门山锦上添花,越发显出其珍贵。然而,如何证明苏姓是源于苏门山的呢?
先谈"苏"字之本义。
《说文·竹部》曰:"苏,桂荏也,从竹、苏声。"郭璞注:"苏,荏类,是则析言之则苏荏二物,统言则不别也。桂荏,今之紫苏。"是说"苏,属于荏类,分开说则苏和荏为两类植物,合起来说则没有区别。桂荏,则今天所说的紫苏。"《汉语大词典》解释"苏"字道:"苏,植物名。即紫苏,又名桂荏。"
苏,即植物紫苏,亦称"苏草"。苏草可作熟食鱼肉的佐料,亦做中药之用,服后可使人得以觉醒、回温。据此意而产生"复苏"一词,是"复苏"一词的原始意。
再谈"苏门山"之来历。
"苏门山"来由有两说:一是与苏草有关。据资料统计,苏草在今陕西、河南两省多有分布。辉县一带草木茂盛,药材丰富,大概此山上在古代时即盛产苏草,故又有"苏岭"之称。二是"苏"字的又一意义是"取草、割草"。《庄子·天运》:"苏者取而爨(cuàn)之而已。"《史记·淮阴侯列传》:"樵苏后爨,师不宿饱。"《裴姻集解》引《汉书·音义》:"樵,取薪也;苏,取草也。"到苏岭上取苏草之人甚多,苏岭的西侧有凤凰山,苏岭和凤凰山两山对峙如门,取苏草之人从两山中间来来往往,好似入门而过,据此意,苏岭又有"苏门山"之称。
关于图腾和苏族问题。
"图腾",是英文 totem 的音译。源出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常以某种自然物的图形作为本氏族的保护神和标志,称为图腾。例如,郭沫若在《关于晚周帛画的考察》中说:"凤是玄鸟,是殷民族的图腾。夔,我也把它误认为龙,龙是夏民族的图腾。"
上边说过,苏草既可做为熟食佐料用,又可入中药用,是一种对人们极有益处的植物。因此,难免引起人们的喜爱,被人作为自己的保护神和标志。例如,《今本竹书纪年》曰:"帝芬30年,封昆吾氏子于有苏。"帝芬,即"帝槐",是夏代中叶之王。昆吾,是夏朝的同盟部落。昆吾氏族部落,便是以苏草为图腾的,是为苏族,亦称"有苏氏"。昆吾氏子,为帝喾(kù)时火官祝融的孙子。有苏,本为地名,昆吾部落被封在有苏这个地方后,便以"苏"字作为姓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帝芬三十年的时候,昆吾氏的儿子被封于有苏这个地方。由此可知,昆吾氏之子在夏朝已被封在了有苏,也就是说,夏朝时就有了苏族和苏国。苏族的立国时间是夏朝无疑。
"有苏"究竟在什么地方?
查有关资料,"有苏"之地有四说。一说是"河南济源西北",二说是"河北临漳县西",三说是"河南温县西南",四说是"河南辉县苏门山"。究竟是哪里呢?第一说中的"济源",古称"阳樊",是西周时苏忿生的封地;第三说中的"温县",古称"温"地,亦是西周苏忿生之封地。这二说倒是与"苏"有关,但只是时代已经到了西周时期,显然偏晚,不能代表最早之说。第二说中的"临漳",经调查,既没有称做"苏"的地方,也没有任何与"苏"有关的事件与资料,显然与"苏"无关。这样,就只剩下第四说的"苏门"说了。据考证,辉县苏门一带,草木茂盛,是夏商时的王畿(jī)之地,又是田猎活动的极好去处,因此,夏商帝王常常田猎于此。1950年辉县赵固出土的"燕乐射猎刻纹铜鉴"上的射猎图,即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竹书纪年》载:"帝辛九年,王师伐有苏,获妲己以归。"苏门附近的获嘉县即有"妲己冢",说明有苏即苏门一带。另外,百泉与苏门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诗经》中就有歌颂百泉的诗句;《荀子·儒效》中有"武王伐纣驻兵百泉"之记载;《左传·定公十四年》中记载了晋人"又败郑师及范氏之师于百泉"。这些都反映了商时百泉就已著名,而且又有相当强的延续性。说明了百泉与苏门早在夏商时就已是人群活动频繁之地。苏门盛产苏草,昆吾氏族又常在这里活动,以苏草为图腾成为苏族,又被帝芬之王封在这里,时代又是夏代,没有其它什么地方比这里更早。因此,"有苏"之地即在苏门,苏门山是苏族的最早发祥地。
关于苏姓起源的几种说法和结论:
我国姓氏的形成,各有其不同的历史过程。因而姓氏的来历,就因年代久、数量大、源头杂、变化多而说法不一。归纳起来,大约有十余种类别。例如:有以姓为氏的,(姓和氏是一回事,如"张氏"即"姓张的")即"以远古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作为姓"之意;有以国名为氏的,如夏商周三代,封侯赐地,尤其是西周大分封以后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氏。以夏商时代国名为氏的有杜、雷、廖、阮等,周朝时就更多了,如齐、鲁、晋、宋等;有以邑名为氏的,即帝王及各诸侯国君分封于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这些卿大夫的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将邑名作为氏,如楚国王子关为上官邑大夫,他的子孙便以邑名"上官"作为姓氏。其余还有以乡、亭之名为氏的;以居地为氏的;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的等等,各有所据,不再赘举。
苏姓起源的研究,当然得以与"苏"有关的一切为依据。在"苏姓源于苏门山"之观点未提出来前,苏姓起源,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是河北临漳说。是以封地邑名为氏的。相传重黎为帝喾时的火正,即管火的官。因火能光融天下,所以重黎又称祝融。祝融的孙子昆吾被封于"苏",为苏国,昆吾的后代就用封地名"苏"作为姓氏。(见《贵姓何来》徐俊元、张占军、石玉新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此"苏"地,被认为是河北临漳县西,这在以上已说过,河北临漳与"苏"无关。
二是河南温县说。是以邑名为氏的。周武王时的司寇忿生,被封于苏国,后迁都至温(今河南省温县西南),称为苏忿生。春秋时,苏国灭于狄。忿生的后代就用原来的国名"苏"作为姓氏。(同上)这里说是忿生被封于苏国后又将都城迁至河南温县,显然是迁都以前就有"苏国"。那么,迁都之前的"苏国"在哪里?文中无讲。温县的"苏"已是西周时代,不是最早,不足为据。
三是河南济源说。依据是河南济源西北在周时曾是苏忿生的封地。经考证,河南辉县的占城,古称攒或攒茅,也是苏忿生的封地。这样,该以谁为准?况且其时代也是西周,显然要晚,亦不足为据。
四是河南临漳说。《新编苏氏大族谱》写道:"河南临漳县是苏姓最早发祥地。"临漳在河北而不在河南,这显然是错误的,应予否定无疑。
上述四种说法皆不成立,而只有"苏姓源于苏门山"一说了。1994年,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新斌先生(当时是新乡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在东北吉林长春的"苏颂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了"苏姓源于苏门山"的观点,其论据是:"早在夏代苏族即已立国,苏国后代以'苏’为姓。而苏族及苏国,皆是因百泉苏门山盛产苏草称'苏岭’或'苏门山’而得名。苏门山在夏代已闻名,因此,苏门山是苏姓氏族的最早发祥地。观点提出,海内外苏姓家族之要人没有提出异议。因而,关于苏姓起源的最后结论是:苏姓源于苏门山。
————— End —————
来源:《共城史话》 张有新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