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上有个好地方》这部影片,有个令人争议的地方:
小童心老师固然挽回了小巴同学(详见上文:“教书20年哪里见过这号货!”,校长放弃的差生,被老师育成树 ),让他从一个招人嫌弃的差生,变成了一个好学生,但也给小巴埋下了情窦初开的种子。
在考得及格分数后,小巴竟然没经老师同意就来到她的宿舍里,还拿起了老师给他们拍照的相机随心把弄。突然小童心老师回来了,来不及逃走的小巴只能躲在床底下。只是他没想到,这次和老师一起来的,还有她的男朋友大眼镜。
听到两人亲昵的对话,小巴好像失去了什么重要的东西,开始变得无精打采,从此他和老师之间就多了一个人。
在随后的扔沙袋游戏中,心里带着气的小巴,差点扔伤了同学,还被小童心老师训了一顿。
在听到老师称赞男友抹发胶好看之后,第二天他特意给自己抹了发胶去上学,而当他准备给老师好好欣赏一下的时候,他再次见到了两人亲密的场面。
小巴还发现,老师带着男友去体验乡下的乐趣,荡秋千,掏鸟窝,这些都是小巴带着老师体验过的。
当他知道大眼镜喜欢玩他的秋千,于是趁他离开时悄悄隔开了绳子,只是没想到的是,回来玩的竟然是小童心老师,结果绳子断了,小童心老师也受伤了...
小巴的种种行为,用我们成年人的世界来看,就像一个醋意十足的小伙子,求爱不得因爱生嫉。
但在我看来,这简直是在给这对师生泼脏水,小童心老师,只是小巴心理上的重要他人,而不是我们所认为的暗恋。
重要他人,指的是个体在社会化以及心理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人或物。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依恋理论”,所指的就是一个人早年时的重要他人,会对ta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这个“重要他人”,指孩子的父母或亲密监护人,其中就包括了老师的可能性。
如果一个孩子的重要他人给予这个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关心他、信任他、鼓励他、支持他,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觉,会有开朗、积极、自信的性格,并且敢于探索外部世界。
如果一个孩子的重要他人漠视这个孩子的存在,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变得自卑,对自己的价值一无所知,严重的甚至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小童心老师,就是小巴的重要他人,给予了他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关心他,信任他,鼓励他,支持他。让他变得积极、自信,重拾探索书海的勇气和动力。
小巴对小童心老师是依恋的,在他的世界里,只有小童心老师这么一个愿意无条件关心他的人,即便他的父亲,对他的评价也是“除了吃你能超过人之外,你还有什么能超过别人?”
毫无疑问,小巴是害怕小童心老师被“抢走”的,但这并不是所谓懵懂的爱情,而是犹如二胎之家,大宝不希望二宝分走父母的爱和关怀一般。
那双粉色拖鞋,那个秋千,那个鸟窝,那棵树...都让小巴误以为大眼镜在抢走他一直所渴望的关注,好像就把小童心老师分了一半出去那般。
小童心老师,仅仅是小巴心中的互动性重要他人。而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另一个类别的重要他人:偶像性重要他人。
偶像性重要他人偶像性重要他人,可能是伟人、体育明星、影视明星、甚至可能是卡通人物。影响学生认同偶像性重要他人的主要因素是社会中具有某种代表性或一种典型意义的价值取向。
互动性他人是现实存在的,经常和孩子互动的、接触的,而偶像性重要他人则是不可触及的一个形象。
二者的作用是一样的,同样是影响一个人社会化以及心理人格形成。
曾在我高中时期的时候,一度迷茫,几陷抑郁的状态:活着到底是为什么?我没什么兴趣爱好,没什么梦想,也好像没什么追求...
而彼时正是一部特摄剧《假面骑士FAIZ》的热播,其中有一幕情节,帮助我走出了那份怀疑人生的阴郁:
主人公乾巧同样是一个追求着答案的人:为什么活着,没有梦想、四处飘荡。苦寻无果,所以他很沮丧地放弃了与怪物的战斗。
那一幕永远刻画在我的脑海里,乾巧一边按动变身器,一边坚定而缓慢地说着:“我没有梦想,但我可以守护梦想!”
直到今天我32岁,在网名、个人联系号上的头像,都是他的形象。
无论是互动性重要他人,还是偶像性重要他人,其最初的时候并不是老师、动漫等,而是:父母。
孩子最初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处于很无助的状态,他们最频繁的互动人,是父母;而帮助他们完成一切他们不可能完成事情的,仍是父母。
父母是孩子心中最初的偶像,上天遁地无所不能,是最伟岸的存在形象存在。
小巴对小童心老师的依恋,恰恰说明了他在家庭里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小巴是幸运的,因为有小童心老师,小巴也是不幸的,因为他需要小童心老师。
所以,爱孩子就成为他的重要他人吧!
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关心他、信任他、鼓励他、支持他,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觉,开朗、积极、自信的性格,并且敢于探索外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