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照片里的记忆《军旅生涯》(节选)⑨】
2021年2月27日,晴,星期六
能吃上剩饭,南方兵个个乐得合不上嘴,而山东、江苏、河南、安徽等地吃饺子的战友们也乐了。这是当时我所在部队食堂的一道风景,也是战友与战友之间饮食文化差异的真实写照。
其实,作为当兵的人,应该“到哪山唱哪山歌”,要尽快适应环境的变化。饮食也如此,能吃上一碗热腾腾的饺子不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吗?!
饺子蕴含着浓浓的节俗文化,渗透在古今饮食之中,并不断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文化的繁荣。
吃饺子,不单单是一个“吃”字。不同的吃法,不同的寓意,包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比如出门吃饺子就有期盼团圆,希望早日平安归来之意。
我对饺子文化的认知缘于一次“客请”。 一位吉林长春朋友请我到他家做客。出发之前,我对夫人说:“今天一定要少喝一点酒,初次到别人家不能出洋相。”我的意思是,既然请我们夫妇的客,一定有一桌很丰盛的菜肴,还有不错的酒。到了中午吃饭时,就是一碗饺子,还有五六个刚在锅里摊好的韭菜馅饼。
我在想,这也许就是朋友请客的最大诚意和热情了,这也许就是我国南北饮食文化的差异所在。为此,我还专门请教过民俗专家,探讨过北方人请客的一些习俗。后来,一位北方战友告诉我:“在北方,请客多为饺子、馅饼,外加一碗粥,几蹀小菜,像南方那样几大碗几大盘是不可能的。”
实际上,当时在部队生活习惯的养成也用得上“入乡随俗”这句话,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就要很快地适应那里的生活方式,顺从当地的风俗习惯以及人文礼仪等。
入乡随俗,也是一个人文化素养养成的必然过程。计划经济年代,部队每逢双周日能吃上一餐饺子,部队首长是动了脑筋的,这就是改善生活的最好形式,相当于过大年了。而偏偏一部分战友“不领这个情”,在饮食习惯上南北“泾渭分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不少南方兵也改变了生活习惯,几天不吃饺子还怪想吃上一餐的。
我退伍回到地方,再后来到新闻单位工作后,也时而不时在家里包一次饺子,以示对当年部队每逢双周日自己动手包饺子改善生活的做法的纪念。有时候下餐馆,也自觉不自觉地点上一盘饺子作为主食。吃着吃着就想起了当年包饺子时一些有趣的事儿,回味着自己接受饺子文化熏陶的过程。
其实呀,与其说是吃饺子,倒不如说“吃”的是文化,一种民俗文化、节俗文化。在包饺子,煮饺子,吃饺子的过程中,用心领悟饺子所蕴含着的丰富文化内涵,包括饺子的由来、演绎以及它在民族文化、节俗文化、饮食文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等,那才叫津津有味呢!
吃饺子在我国餐桌上早有传统。“饺子”一说源于古代的“角子”。饺子原名“娇耳”,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
我在北京居住近十年,遛弯时时而不时地与“老北京”聊起节日、节气吃饺子的节俗话题。北方吃饺子的节气、节日有很多,相对集中在冬季的节日,如春节、冬至、除夕、正月初五、立秋、立冬等。在这些节日里,从集市买回新鲜的猪肉、牛肉,再买些韭菜、茴香、大葱、白菜,一家人在一起,和的和面,擀的擀皮儿,包的包饺子,大家围在一起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饺子所蕴含着的丰富文化内涵,成了饮食文化津津乐道的话题。以冬至为例,我国的北方冬至必吃饺子的习俗就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我国古代名医张仲景在奇寒的严冬用水饺(古时称馄饨)医治冻伤的故事,传诵古今。时年冬至之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张仲景看到许多人因饥寒交迫,手、足、耳朵被冻伤,他就把这些人邀请至家中,亲自动手包制水饺,馅料选用高热量的辣椒和羊肉,煮熟后连饺子带汤盛到碗里,让大家趁热吃下。此法果然奏效,冻伤得以缓解并逐渐痊愈,由此而来便留下了“冬至这天必吃水饺”的美谈。
又传,饺子与交子谐音,人们从心理暗示角度出发,把二者扯到一起,寓意财运亨通,财源滚滚。旧时,交子即为钱,所以在春节除夕晚上一家人都要吃饺子,意味着更岁交子。有的还在包饺子时在陷里包进一枚消毒洗干净的硬币,谁要是吃到这枚藏在饺陷的硬币,则意味着“终岁大吉”。
千百年来,饺子被捧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俗。根据文献记载,春节时候吃饺子这种习俗至迟在明代已经出现。到了清代,这种习俗已经非常广泛,并将其固定了下来。
饺子好吃,饱口福;自己动手包饺子,更有趣味,更有价值,更能体味其深深的文化内涵。
饺子里有文化,买原料,包饺子,吃饺子的过程,也是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过程。大年三十包饺子,是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民间过年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年三十的饺子,由于是节日的重要内容。除夕之夜,窗外雪落无声,屋内光暖人喧,锅里热气腾腾,把所有的思念与祝福,都包进那薄薄的饺子皮,再加上饺子还有那么丰富寓意吉祥的文化涵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刚刚包好的饺子,开心地看着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该是多么惬意呀……(胡仁钧文,图片来自网络,欢迎转发)【待续:《军旅生涯》(节选)⑩:手执毛主席语录,没有舞蹈细胞的战友和着音乐跳起了激情的忠字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