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隔岸观火隔:隔开,隔离观:看从河这边看对岸失火比喻在别人出现危难之时,袖手旁观,待其自毙在军事上指不靠直接交战,而在敌人内部自相倾轧时,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态度,促使其矛盾更加激化,在其两败俱伤时,从中取利,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新解三十六计隔岸观火?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新解三十六计隔岸观火
第09计 隔岸观火题解
隔岸观火。隔:隔开,隔离。观:看。从河这边看对岸失火。比喻在别人出现危难之时,袖手旁观,待其自毙。在军事上指不靠直接交战,而在敌人内部自相倾轧时,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态度,促使其矛盾更加激化,在其两败俱伤时,从中取利。
原文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以顺动。
注释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阳、阴,指敌我双方两种势力。乖:分崩离析。逆:混乱、暴乱。全句意为:敌方众叛亲离,混乱一团,我方应静观以待其发生大的变乱。暴戾恣睢:穷凶极恶。顺以动,《豫》,豫以顺动:豫即喜悦。豫卦坤下震上。顺以动,坤在下,是顺。震在上,是动。
译文
当敌人内部产生争斗、秩序混乱时,我方应静观待其大变乱。敌人穷凶极恶,自相仇杀,必然自取灭亡。顺应时势而行动,就能像《豫》卦所说的那样,达到令人喜悦的目的。凡事必须顺应时势行动,不宜操之过急。
按语
乖气浮张,逼则受击,退而远之,则乱自起。昔袁尚、袁熙奔辽东,尚有数千骑。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及曹操破乌丸,或说操遂征之,尚兄弟可擒也。操曰:“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来,不烦兵矣!”九月,操引兵自柳城还,康即斩尚、熙,传其首。诸将问其故,操曰:“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相图。其势,然也。”
注释
乖气浮张,逼则受击:乖气,即敌方分崩离析的情势、氛围。全句意为:敌人内讧的形势出现时,如果去逼迫它,就会遭到它的还击。袁尚、袁熙:三国时袁绍的儿子。袁绍死后,他的一个儿子袁谭在南皮城被曹操杀了,袁绍、袁熙被魏将焦触、张南攻打,逃奔到辽西的乌丸(即乌桓);在乌丸被打败,又逃到公孙康那里。后被公孙康用计抓获斩首。公孙康:三国时公孙度的儿子。辽东襄平 (今辽宁辽阳北三十五千米)人,因斩袁氏兄弟有功,被曹操拜为左将军。
译文
敌人自相倾轧的势头出现时,不要急于去逼迫他。逼迫他,你就会遭到反击。如果退避得远远的,敌人就会自己出现内乱。三国时袁尚、袁熙两兄弟逃到辽东时,还有几千骑兵。开始,辽东太守公孙康觉着自己离曹操很远,不肯服从曹操。后来曹操攻破乌桓,有人劝说曹操立刻乘胜去征讨公孙康,擒袁氏兄弟。曹操说:“我会使公孙康把二袁之头送来,不用我动兵啊。”九月,曹操带兵从柳城回来,公孙康果然砍了二袁的头送来了。诸将问曹操,这是怎么回事?曹操说:“公孙康向来惧怕袁尚、袁熙吞并他,今二袁往投,他必猜疑;如果我用急攻,他们定然合力抗拒;如果放松一下,他们就会自相火并。这种形势的发展是非常自然的。”
传世典故
春秋时期,韩、魏两国连年交战。秦惠王想从中调解,他把自己的打算告诉给大臣们。大臣们有的赞成,有的反对,惠王也拿不定主意。这时,正巧陈轸来到秦国,秦惠王便向陈轸请教。陈轸想了一下,说:“大王知不知道卞庄子刺虎的故事?有一次,卞庄子发现两只老虎在争相撕食一头牛。他抽出宝剑想去刺虎。一个童仆阻止了他,说:‘两只老虎正在吃牛,尝出美味来就一定要争夺,争夺就一定要互相厮杀,结果是力气大的老虎受伤,力气小的老虎死亡。然后你再去追赶受伤的老虎,把它刺死。这样,你就可以一举而获得两只老虎了。’卞庄子认为童仆的话有道理,便站在那里等待老虎争斗。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厮打起来,力气大的老虎受了伤,力气小的被咬死了。卞庄子追赶受伤的老虎,终于刺死了它。现在韩魏两国相互争战,长年相持,不分胜负,这样下去,结果一定是强国受损,弱国失败。而后你再出兵进攻受损之国,这样,你就可以像卞庄子刺虎那样,一举而从两国得到好处。这就叫作‘坐山观虎斗’。大王您不会有不同的看法吧?”惠王认为陈轸说的很有道理,于是,他继续缓兵待机,坐山观虎斗。后来果然魏国与韩国两败俱伤。秦国发兵进攻魏国,取得大胜。
用计锦囊
此计起源于《孙子·军争篇》中的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计名原意为,隔着河观看人家起火,等待机会牟利。在《孙子兵法》中还提到:“名君名将常以慎重的态度确定战争的目的。他们若无利可图或无必胜之把握绝不轻率行动。”隔岸观火,就是“坐山观虎斗”。敌方内部分裂,矛盾激化,相互倾轧,势不两立,这时切切不可触动敌方,以免促成他们暂时联手对付你。正确的方法是静止不动,让他们互相残杀,削弱力量,甚至自行瓦解。此计的特点是:以静观变,随变而动。当敌方两股势力相争时,既不援助,也不鲁莽干涉,静观其变,直到事态发展到有利于自己的地步,才相机而动,坐收渔利。使用此计的先决条件,一是有“火”可观,即敌方出现混乱的局面;二是有 “岸”可隔,因为在无“岸”的情况下,观“火”的风险是很大的。
含义
此计的含义有以下三种:
一、先为不可胜。《孙子兵法》说: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在“火”旺盛的时候,切不可首先趋近取“栗”,否则会引火烧身。应当“隔岸”观察“火”的动向,这样可以确保自身的安全。
二、坐山观虎斗。在通常情况下,外部矛盾的加剧会促使内部矛盾的缓解。外部矛盾的缓解会导致内部矛盾的加剧。在两虎相斗时,可以坐山静观,让它们互相撕咬,以致两败俱伤。
三、坐收渔利。“观火”不是最终目的,“观火”是为了取利。因此,在鹬蚌相争之时,要抓住双方不能自拔的有利时机,收取渔人之利。
对策
对隔岸观火之计应采取如下防范对策:
一、不要窝里斗。不考虑大的共同的利益,而只是为了一点局部的,小集团的利益而同室操戈,这就等于把屠刀交到敌人手中,使亲者痛、仇者快。
二、家丑不可外扬。自己内部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和分歧是正常的,而不正常的是把这些情报提供给敌人,使敌人有隙可乘。内部的问题要解决在内部。在敌人面前我们一定要团结一致,同仇敌忾。
三、要及时觉悟。在我们自己内部发生争斗的时候,更应把眼睛盯在我们的共同敌人身上,一旦发现有人在看“热闹”,想获渔人之利,就应立即觉悟过来,各自主动放手,切莫计较个人恩怨。让给自家,总比同归于尽好。
用计范例
苏代献计退秦兵
战国后期,秦将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一战,全歼赵军四十万,赵国国内一片恐慌。白起乘胜连下赵国十七城,直逼赵国国都邯郸,邯郸指日可破。眼见情势危急,平原君的门客苏代向赵王献计,愿意冒险出使秦国,以救燃眉之急。赵王与群臣商议,决定接受苏代的请求。苏代带着厚礼到咸阳拜见应侯范雎,对范雎说:“武安君这次长平一战,威风凛凛,现在又直逼邯郸,他可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我可为您担心呀您现在的地位在他之上,恐怕将来您不得不位居其下了。这个人不好相处啊。”苏代巧舌如簧,说得应侯沉默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才问苏代有何对策。苏代说:“赵国已很衰弱,不在话下,何不劝秦王暂时同意议和。这样可以剥夺武安君的兵权,您的地位就稳如泰山了。”范雎立即面奏秦王:“秦兵劳苦日久,需要修整,不如暂时宣谕息兵,允许赵国割地求和。”秦王果然同意。结果,赵国献出六城,两国罢兵。白起突然被召班师,心中不快,后来知道是应侯范雎的建议,也无可奈何。两年后,秦王又发兵攻赵,白起正在生病,改派王陵率十万大军前往。这时赵国已起用老将廉颇,设防甚严,秦军久攻不下。秦王大怒,决定让白起挂帅出征。白起说:“赵国统帅廉颇,精通战略,非当年的赵括可比;再说,两国已经议和,现在进攻,会失信于诸侯。所以,这次出兵,恐难取胜。”秦王又派范雎去动员白起。两人矛盾很深,白起便装病不答应。秦王说:“除了白起,难道秦国无将了吗?”于是又派王陵攻邯郸,结果久攻不下。秦王又令白起挂帅,白起假称病重,拒不受命。秦王怒不可遏,削去白起官职,赶出咸阳。这时范雎对秦王说:“白起心怀怨恨,如果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肯定是秦国的祸害。”秦王一听,急派人赐剑白起,命其自刎。可悲的是,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白起,落到这个下场。当白起围邯郸时,秦国国内本无“火”,可是苏代点燃范雎的妒忌之火后,秦国内的文武失和之火就燃起来了。赵国隔岸观火,自己免遭了损失。
刘彻阴除公孙贺
汉武帝刘彻到六十多岁的时候性格变得十分多疑。有一次他梦见有人要刺杀他,于是派人追查,但始终没有结果。正在这时传出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贪污的事。武帝大怒,公孙贺连忙进宫求情。
汉武帝在殿中接见了公孙贺,公孙贺请罪,并请求武帝允许自己追捕阳陵大侠朱安世,以此为儿赎罪。朱安世是阳陵(今陕西高陵县西南)人,后来他到长安,经常劫盗王公贵族家财,一时京师震动,皆知京师大侠神出鬼没,官府奈何不得。公孙贺为救儿子,情急之下,也没想要捉拿的朱安世是何等人物,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就利用丞相之权,下令四处派兵搜捕。朱安世入狱后,主动向狱卒索要纸笔,上书朝廷,文中写道:“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与皇上女儿阳石公主私通,还指使下人在通往甘泉的驰道上掩埋木偶,诅咒皇上。”武帝晚年,虽然自己喜爱礼神求仙,招鬼用巫,却又最厌恶别人用巫蛊之术,担心自己遭咒被祸。所以见到朝官转奏的朱安世的上书,即刻下令抓捕公孙贺父子入狱。不久,诏旨下达,公孙贺父子被杀于狱中,家门九族也株连被杀。卫皇后的亲生女儿诸邑公主,以及卫皇后内侄、大将军卫青的儿子卫伉以及与公孙敬声要好的阳石公主,皆连坐被杀。从公孙贺父子被杀经过可以看出,刘彻在这场政治阴谋中,首先上演的是一出隔岸观火,坐收渔利的开场戏。朱安世被擒获了,表面赢家公孙贺非但没有得到实惠,反而招惹更大祸害。阳陵大侠囚中上书,把公孙贺父子罪行全部兜出,而且用的罪由还是汉武帝最为忌恨的巫蛊之事,这样刘彻如何能饶过公孙父子?朱安世的上书,结果使汉武帝成了这场阴谋中的最大赢家。
曹操隔岸观火除袁氏
公元201年,曹操于官渡大败袁绍。袁绍心中十分恼怒,从此一蹶不振,不久,口吐鲜血而死。袁绍死后,袁绍的几个儿子貌合神离,互相不满,但是面对曹操的大兵压境,仍然联合一处共抗曹军。袁尚、袁熙兄弟投奔乌桓,曹操向乌桓进兵,并击败乌桓。袁氏兄弟又去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曹营诸将向曹操进言,要一鼓作气,平服辽东,捉拿二袁。曹操哈哈大笑说,你等勿动,公孙康自会将二袁的头送上门来的。于是下令班师,转回许昌,静观辽东局势的变化。公孙康听说二袁来降,心有疑虑。袁家父子一向都有夺取辽东的野心,现在二袁兵败,如丧家之犬,无处存身,投奔辽东实为迫不得已。公孙康如收留二袁,必有后患;再者,收容二袁,肯定得罪势力强大的曹操。但他又考虑,如果曹操进攻辽东,只得收留二袁,共同抵御曹操。当他探听到曹操已经转回许昌,并无进攻辽东之意时,认为收容二袁有害无益。于是公孙康预设伏兵,召见二袁,一举擒拿并割下他们的首级,派人送到曹操营中。曹操笑着对众将说,公孙康向来惧怕袁氏吞并他,二袁上门,必定猜疑。如果我们急于用兵,反会促成他们合力抗拒。我们退兵,他们肯定会自相火并。看看结果,果然不出我料。大家听到曹操一番言论,无不称赞曹操料事之明。原来辽东太守公孙康见曹兵势众,兵多将广、文韬武略,料自己定不是曹操的对手;观袁尚,袁熙投奔自己,知其目的不过是鸠夺鹊巢,所以权衡利弊之后,感到不如杀了袁氏,献给曹操,以保全自己。曹操与其谋士郭嘉对此早已揣测在胸,因此,他们审时度势,认为应不战而坐等袁兵的溃败。于是他们采用“隔岸观火”的作法,最终不费一兵一卒,轻松地取得了对袁氏割据政权的胜利,并收服了辽东郡,彻底解除了东北之忧。在敌方内争纷起时,己方若即攻击,虽有战胜的可能,但亦可能造成使对方因而团结抗战的反效果,因此算不得是好战略。总之,仔细地观察敌情,正确地判断,才是成功的“隔岸观火”的策略,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晋武帝借“火”灭吴
公元263年,曹魏灭蜀。这样,曹魏彻底打破了过去诸葛亮制定的蜀吴联合,北拒曹魏的战略方针。同年,魏国权臣司马炎称帝,即晋武帝,改国号晋,史称西晋。晋武帝代魏之后,继续曹操未能完成的统一中国的大业。他一方面下令在蜀地江岸大造战船,训练水师,为灭吴做了充分准备;另一方面,严密注视着吴国内的变化,等待时机。吴国虽然在三国中是很富足的国家,但是统治集团孙权家族的矛盾繁多,争权夺利,尔虞我诈,争斗不休。宠妻间争当皇后,儿子间争做太子,由此影响到外廷,朝官们也分成拥嫡拥庶两派。孙权只好废太子孙和,立孙亮为太子。拥嫡派的陆逊、顾谭(顾雍之孙)、张休(张昭之子)等都受到惩罚,两派的怨恨更深。孙权死后孙亮继位。孙林又发动政变废了孙亮,立孙权第六子孙林。孙林死,又经过一番激烈争夺,孙和之子孙皓被立为皇帝。孙皓当了皇帝后,大报旧怨,用剥面皮、挖眼睛、灭三族等酷刑,把家人和大臣几乎杀尽。
孙皓不惜动用大量的人力财力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县)。人民被迫为统治者们搬运财物,大兴土木,劳累不堪。江南的汉人和越人一再起义,孙皓被迫还都建业,因此长江上游的防御松驰了。晋武帝认为时机已到,大举进攻,三个月后吴就灭亡了。晋武帝灭吴国用的正是“隔岸观火”之计。隔岸观火,使用的正确方法是静止不动,让敌人互相残杀,以致力量削弱,甚至自行瓦解。但隔岸观火要根据具体情况运用,观并不等于消极的观,除了观之外,还要想办法让火烧得更大,甚至还要趁火打劫,从中渔利。当然,当火未烧起,敌人矛盾尚未激化时趁火打劫,那就错了。因为火候不到,一施加压力,敌人就会消除矛盾,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晋武帝静观吴国内乱,待其内耗至空虚时,再一举将其歼灭,既完成了统一,又保存了实力,可谓一举两得。
司马伦计除贾南风
晋武帝司马炎病逝后,贾南风成为皇后,历史上的“八王之乱”开始了。贾皇后为了排除异己,疯狂地残害对手。贾南风的作法引起了朝臣的怨恨,其中右卫将军赵王司马伦就是其中的一位。四月初三日夜,太子被皇后杀死十天之后,司马伦、孙秀约定右卫部属,假称惠帝有诏,废黜皇后。司马伦本来是一个靠献媚贾南风崛起的野心家。太子司马遹被废前,他任太子太傅,太子被废事件,他有着不容置疑的责任。贾南风的专权残暴,为他的再次投机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贾皇后虽然凶狠狡诈,但这次还是中了司马伦、孙秀所精心设计的诡计,果然迫不及待地毒杀了太子。太子司马遹在晋室中较有人望,当初被栽赃、诬陷时,不少朝臣为之开脱,其被囚禁废黜,已使贾后招人怨恨;及到司马亮、司马玮被杀,贾后诛杀司马氏宗族的嘴脸更加暴露。在此情况下,她居然敢冒天下大不韪,还毒杀了太子。司马伦就是要等待太子被杀,贾后招恨的时机,动手收拾贾后的势力。司马伦隔岸观火之计的实施,使自己成了最大的赢家。一是于己不利的太子被除掉了,搬开了自己称帝道路上的绊脚石。太子司马遹性格刚烈,一旦有朝一日回朝主政,定不会宽宥司马伦与贾后的亲密关系,更不会对司马伦的复兴太子活动给予多大程度上的感激。这样一个未来的景状,对司马伦显然是不利的。从另一角度来看,司马遹对贾后专权是一威胁,对同样怀有野心的司马伦上台即位的企图何尝不是一种威胁。所以利用贾后废除太子,是他赢得的第一张牌。二是诛贾后自立为帝。贾后恶贯满盈,谁与她相连结,谁会倒霉,而谁灭掉贾后,谁就是国家的英雄。太子一死,司马伦就打着“共匡社稷,为天下除害”的名义,领禁卫三军进宫黜后,这样为自己日后上台,树立了威望,奠定了基础。废除贾后的这场政变,不仅使贾氏家族在朝中的地位受到毁灭性打击,张华、裴頠等政敌也被随手除去,这则是司马伦赢的第三张牌,真可谓一计成功,牌牌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