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公祭日。
和平钟的回响,行车的鸣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降半的国旗……
种种悼念气氛,无一不在提醒着我们要铭记历史,坚守和平。
其实说起来,一些好的主旋律作品,也是同样的提醒。
所以今天,飘就想和大家聊聊一部自己很喜欢,但一直没机会写的经典战争戏。
《战长沙》
孔笙、张开宙执导,霍建华、杨紫主演,曾获第1届豆瓣电影年度榜单,评分最高(9.4)的大陆剧集。
虽为主旋律,却又和一般的抗战剧不同。
因为相比于其他抗战片,不遗余力地向观众展现战争的宏大残酷。
《战长沙》则更多地在描绘一个普通中国家庭“悲离”的家族抗战史。
而通过这个家庭因战争而出现的变故,反倒让我们更明白,什么才叫国弱何以为家。
用豆瓣网友的话来说,“与其说是抗战片,不如说是反战片”。
反对战争,不仅是为了保护祖国。
更是保卫每个像剧中长沙胡家这样的普通人家。
大家都知道,国剧市场里,主旋律常有,但好剧不常有。
因为某些主旋律,大多都是如手撕鬼子之类的抗日神剧。
过于儿戏或神话的故事,既消解了战争的严肃性和残酷性,又难以让观众与之共情。
而《战长沙》则讨巧地从两个方面,做到了既展现战争的残酷,又让观众得以共情。
1938年10月,南京大屠杀的惨烈阴霾还未过去,开封也丢了,日军又开始围攻了武汉,虎踞之下,长沙危在旦夕。
因此,长沙城适龄少女的家庭,都着急把女儿嫁给外省人,来逃避战祸。
城中茶园巷的胡家人也是如此。
胡家孙女婿,也是家里顶梁柱的薛君山,看中了留洋归来,国民政府大员顾家的独生子顾清明。
他想把自己的小姨子,胡家二女儿胡湘湘介绍给顾清明。
但因为从小受宠长大,湘湘被养得顽劣泼辣,就串通龙凤胎的弟弟胡小满一起逃避相亲。
结果还是被姐夫抓到,不得已去见了顾清明。
相亲现场。
胡湘湘觉得顾清明只是一个纨绔的公子哥,当场讥讽他身为军人,却不上战场,反而在酒馆吃香喝辣,只顾儿女私情。
因此二人不欢而散。
回到家后,气急败坏的薛君山立马开打,龙凤胎哭爹喊娘。
胡十奶奶、岳父胡长宁、岳母胡刘氏,以及妻子胡湘君一家子全都跑出阻拦。
而就短短一场群戏,我们就已经能看出这一大家子彼此间的制衡关系了。
龙凤胎虽然顽皮,但害怕姐夫薛君山。
薛君山谁也不怵,唯独对老婆言听计从。
不过掌握更大话语权的,还是胡十奶奶。
反倒是最该有发言权的一家之主,岳父胡长宁。
就是个迂腐的教书先生,什么都做不了。
如果故事背景不是抗战时期,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的吵闹日常。
不过,打是打骂是骂,薛君山还是挂念着湘湘的婚事。
之后,他又三番两次拉着湘湘去见顾清明,结果两个人还是一见面就像冤家一样。
一个觉得对方是摆谱的公子哥,一个觉得对方是个不谙世事的祸害丫头。
无奈之下,薛君山只能给湘湘说了另一门亲事,男方是在长沙城家大业大的盛家少爷,盛承志。
但湘湘依旧不愿意。
于是,在订婚当天,她又一次作妖逃走。
但这一次闯祸,姐夫薛君山已经没空收拾她了。
因为当天晚上,长沙城就燃起了一把直烧了五天五夜的大火。
整个长沙城,被烧了个一干二净。
而这,也是这部剧将背景选在长沙的原因之一。
如果说将镜头对准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是为了让观众与故事共情,做到剧情的普遍性。
那么将背景放在长沙,则是要通过长沙的过往,来展现战争的特殊性。
虽然抗日战争的镜头大多对准前方战场,例如南京、武汉、上海。
但很多人不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毁坏最严重的城市,除了被原子弹轰炸过的广岛、长崎,苏联与德国决定性一战的斯大林格勒。
还有长沙。
但长沙的毁坏,并非像其他三个城市一样因为战火。
而是源于一个抗敌政策,“焦土抗战”的执行失误。
原来,就在湘湘成日胡闹的这段时间里,蒋介石因为担心日军将来占领长沙,会利用长沙城里的物资填充军库。
就给时任湖南主席的张治中下了一道密令:
“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望事前妥密准备,勿误!”
政策的发出,原本是为了防止日军占领长沙后获取物资。
但没想到,却因执行错误,引发了空前灾难。
因为放火的时间是凌晨,且未通知老百姓,很多尚在睡梦中的长沙人一时无法逃命,丧命火灾的人一共有30000余。
堵在房里的人被闷死烧死,街上逃命的人被踩死压死,还有人躲进水缸避火被活活煮死。
虽为黑夜,但整个长沙城被大火晃得通红,凄厉的哭喊声,恐怖的嘶叫声,连同建筑物燃烧时的爆炸声,组成一个悲惨世界。
全城三分之二的地方被烧毁,100余万户民舍被焚毁,政府机关、学校、银行等建筑无一幸免。
而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2000多年城址不变的古城,这场大火还毁灭了长沙城自春秋战国以来的文化积累,地面文物毁灭到几近于零。
比起战争直接对人民生活造成的毁灭,这种灾难的出现,更显战争的荒谬。
而到这,我们就能看出《战长沙》的不同之处了。
它的视角,并不直接对准正面战场。
而是一方面,用一个普通传统的中国家庭,让观众更能亲身感受到战争带给生活的巨变。
另一方面,则用一座明明没被占领,却还是受波连,甚至摧毁得更严重的长沙城,来展现战争的残酷与荒唐。
两种抗战片观影体验的刷新,《战长沙》都做到了别具一格。
而除了设定的特别,《战长沙》还有一个与一般抗战片的不同之处。
放眼全篇,除了身为军人的顾清明,作为主角的胡家里的每个人,一开始根本不将战争当回事。
相比于日军的炮火有多远,他们更在乎今天裁缝铺的布料有没有涨价。
女主胡湘湘。
因为觉得顾清明看不起自己,就让一些小孩子把顾清明负责的,用以修城防用的洋灰往自己家搬。
她不明白这些洋灰对于长沙城防守的意义性。
龙凤胎弟弟小满。
他喜欢湘湘的同学金凤,但当他得知了金凤一家都因为南京大屠杀死在了日本人刀之下,依旧自说自话。
他不明白家破人亡的仇恨。
姐夫薛君山。
身为长沙保安大队队长,国难当头,却为了多赚点外快,开大烟馆,还打起了军用火车皮的主意。
他不在乎大厦将倾下他人的死活。
除此外,还有胡十奶奶。
日本人的轰炸机都到头顶了, 她还慢悠悠地和邻居聊天,以为不会炸到自己家头上。
这一大家子,像极了鲁迅笔下一些不懂战争为何物,麻木不仁的中国人。
家国大义,保家卫国等词语跟他们没有任何关系。
但随着战火的燃起,他们逐渐被卷入战争的刀涡,才终于明白了国弱何以为家的意义。
就拿湘湘的改变来说。
虽然一开始撺掇小孩子偷洋灰,但在看到顾清明在全体市民大会上,展示了洋灰墙,和泥土墙在抵御炮火时的差距后。
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幼稚,心甘情愿向顾清明承认了错误。
《战长沙》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展现军民一体,抗日救国的荡气回肠。
而让观众跟随着胡家人一点一点感受战争,层层递进地明白为何要抗战,又如何保国。
另一方面,则用了前后对比,来凸显抗战的惨烈。
岳父胡长宁,就是个好例子。
在前期,胡家老爷子可能是胡家最讨人厌的长辈。(小辈还是小满讨厌)
除了读书、喝酒、听曲什么也不会做,对家里也不管不问。
嘴上说着女婿搜刮回来的财物是“过眼云烟”,但又每天享受这些“过眼云烟”带来的快乐。
总的来说,完全是孔乙己式,清高执拗又迂腐懦弱的知识分子作派。
可当日本人占领长沙后,逼着他代表学界,做维持会的会长。
百般推辞,没有退路后,他终于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何为文人气节。
当天早上,他人生第一次为母亲盛了一碗粥,穿上母亲递过来的,父亲最好的一件青布四君子长袍,在邻居“汉奸”的辱骂声中,笑着前往会场。
到了台上,他一如既往地哈着腰,一番言论也还是毕恭毕敬,极尽谄媚之态。
诸位长官,诸位贤达。
这种大场面,本来没有鄙人说话的机会。
可是最近家里,承蒙野岛先生百般照顾。
胡某感激涕零。
为表谢意,在这里我给大家清唱一段折子。
唱得不好,博大家一笑。
献丑,献丑。
但话锋一转,开口竟是一段改编的《杨门女将》:
恨倭寇打战表兴兵犯境
众英雄请长缨慷慨出征
众儿郎壮志未酬疆场饮恨
洒碧血黄沙浩气长存
……
儿郎报仇
我报不尽哪
气壮河山的抗日戏曲唱得全场长沙人满腔义愤,群声叫好。
虽然听不懂,但日本人也意识到唱曲有问题,就朝胡长宁打了一枪。
中枪的胡长宁忍痛转身对着拿枪的日本人,奋力提气,目眦欲裂地唱完最后一句:
我报不尽哪!
这是一种专属文人的表达。
懦弱了一辈子的胡长宁,终于在生命的最后展现了自己的英勇。
而此时,我们再回想前期胡长宁坐在家里的躺椅,听着小曲,喝着小酒,愈发嘘唏。
这样的前后对比,在《战长沙》里比比皆是。
从不懂战争的意义,到每个人都被战争所改变。
我们跟着胡家人一起感受战争,也一次又一次被胡家人的悲戚壮烈所震撼。
也因此,《战长沙》是一部让人不忍再看的剧。
因为前后对比太过强烈。
前面的家庭、日子有多圆满美好,后面的死亡、告别就有多悲壮惨痛。
三十二集的内容里,我们眼见着胡家人一个一个因战争离我们而去。
而谁也没想到,第一个死的不是大人,竟是家里最小的孩子。
薛君山和胡湘君的儿子,平安。
湘君带他回老家祭祖的路上,遇到了日本人,因为害怕他哭出声被日本人发现,就用手捂住他的口鼻。
结果平安就被妈妈活活捂死。
湘君疯了。
但悲剧才刚刚开始。
第二个死的是薛君山。
参军之后,战果累累,又一次胜仗后,前一秒还跟妹夫顾清明吹嘘“自己命大”。
下一秒,就被日本人偷袭中弹。
第三个是湘君。
为了躲避日本人,湘夫人魂归湘水。
第四个是岳父胡长宁,被日本人打死。
第五个是岳母胡刘氏,卧床病死。
第六个是胡十奶奶,上吊而死。
最后是小满。
同日本人战死。
开始的一大家子,到最后就只剩湘湘一个。
但就像网友说的,不是因为胡湘湘是主角才活下来,而是因为他们活下来才成了主角。
胡家满门忠烈。
所以,我们在看《战长沙》时有一个很特别的现象。
就是一开始弹幕里所有人都极其讨厌湘湘和小满。
因为他俩在前期除了捣乱就是闯祸。
但到了后面,因为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他们开始长大,观众反而希望他们继续胡闹下去。
因为让他们长大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如果没有战争,或许湘湘和小满还是长沙街头的小霸王。
如果没有战争,或许一家人还是吵吵嚷嚷,快快乐乐地过下去。
如果没有战争,或许长沙城也不会被烧得一干二净。
导演用一次又一次饭桌的全景,给我们展现了家庭成员的变化。
从一开始一家人围坐满桌。
到最后,胡长宁只身赴死前,和母亲相伴吃粥。
我们不禁开始怀念一家人之前的温情生机。
那还是湘湘因为撺掇小孩子偷洋灰的时候。
被爸妈关在房间,不给饭吃。
她就自己从楼上垂下绳子,在挑担人那里买了一碗馄饨。
而这个时候,奶奶和妈妈在另一个房间一边团线,一边偷偷笑说“还以为我们不知道”。
但这种岁月静好,因战争而再也不见。
因此,战争毁灭的不止长沙城这些可以摸到的事物。
还有就是摸不到的,即人类情感。
胡家人的亲情、顾清明和胡湘湘的爱情。
就像网友描述顾胡的感情,“他教她何为国,她教他何为家”。
剧里有一段胡湘湘向顾清明表明,哪怕对方战死,自己也愿意嫁给他的对话。
湘湘,你年轻漂亮,又聪明,正值青春年华,就算你愿意顶着遗孀的名号过下半辈子,我在地下也会良心不安的。你明白我的意思吧。
我愿不愿意不是你能决定的。顾清明,我知道你怕什么,我什么都知道,可是我告诉你,自从我决定和你在一起以后,我就没有后悔过。
我都可以这样坚持,为什么你不行,我只有一件事求你,请你好好珍惜我,别放弃。
诚然,这样的对话,这样的爱情,背后紧靠着是家国大义。
让人敬佩。
但若是没有战争,做一对世间平常的小夫妻难道不是更美好。
可战争,裹挟并摧毁了所有的感情,让人与人之间的相爱都蒙上了一层朝不保夕的阴影。
没有美好,没有温柔,只有惶惶不可终日的恐惧和不安。
所以,为什么反对战争?
就是因为我们要保卫美好的生活,保卫当下的世界,保卫身边所爱之人。
我们当下守护的和平,就是让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