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12日,29岁的谭晶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响了《在那东山顶上》《化蝶》《丝绸之路》等歌曲。
她也是全世界华人中,第一个登上金色大厅的通俗歌唱家。
台下,妈妈激动得抹眼泪,只有她知道,女儿一路走来,有多么不容易。
从母女俩住北京地下室,到谭晶成为总政歌舞团演员。
再后来,谭晶参加了2008奥运会,残奥会,多年春晚,成为大型晚会的常客,是家喻户晓的青年歌唱家。
而这一切背后,都少不了妈妈在身边保驾护航。
01
1977年,谭晶出生在山西省侯马市一个热爱文艺的家庭,父母都是当地县城文工团的演员,妈妈还是独唱演员,是团里的台柱子。
谭晶遗传了父母的音乐天赋,很小的时候,她就会跟着父母的歌声,一起拍着小手打节拍。
妈妈见女儿对音乐感兴趣,平时夫妇俩演出,尽量带着女儿,让她现场感受音乐。父母在台上表演,小谭晶就坐在舞台侧面,跟着一起哼唱打拍子。
有时候谭晶看累了,父母表演还没结束,她就躺在箱子上睡着了。
七岁的时候,为了增加点收入,爸爸主动辞去了文工团的工作,到附近水电公司,成了一名电工。
电工收入比在文工团高不少,妈妈才得以去中国音乐学院学习深造。
妈妈学习回来,成了女儿的音乐老师,开始手把手教谭晶学声乐,除了文工团的工作,妈妈还开设了小小的音乐培训班,谭晶是其中最小的学生。
第二年,家里有了一些积蓄,妈妈又找亲友借了点钱,花2400块,给谭晶买了一架钢琴。
当时整个家乡只有两架钢琴,一架在文工团,一架就在谭晶家里。
每天,爸妈下班到家,陪着谭晶弹钢琴、唱歌,是邻里都羡慕的温馨家庭。
做了几年小跟班,谭晶特别羡慕父母能上台,可以穿着漂亮的衣服,对着台下表演,接受着鲜花和掌声。她憧憬着,哪天自己也能有这样的时刻。
机会很快来了。
九岁的时候,市里要举行晚会,妈妈决定带着女儿去试一试。
尽管谭晶一直向往着舞台,真要走上去,还是有点紧张。母女俩站在台上,望着台下乌压压的人群,她有点退缩。
妈妈看出了女儿的紧张,她对着女儿鼓励地笑了笑,又顺势牵起了她的手。
谭晶突然不那么怕了,跟着妈妈合唱了《洪湖水浪打浪》《妈妈教我一支歌》。
这是谭晶人生中第一次登台表演。表演结束,潮水般的掌声涌来,谭晶第一次感觉到音乐带给自己的荣耀。
有了这次经历,为锻炼女儿胆量,也为了让她多历练多积累舞台经验,妈妈经常留意歌唱比赛的消息,给谭晶报名参赛。
有一次比赛,谭晶报名的歌曲是《海风阵阵愁煞人》,可是举办方没有这个伴奏带,父母跑遍了整个侯马市,也没有买到。
关键时刻,还是妈妈冷静,她买了火车票,直奔300多公里外的省会太原,终于买到了,这才没有耽误比赛。
妈妈一直说,自己没有赶上好时候,现在就希望把女儿培养好,让她走出侯马,走出山西,去到首都北京。
到谭晶上高二这年,妈妈再次替女儿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这个决定,也直接影响到谭晶后来的从业道路。
02
妈妈性格开朗爱说爱笑,谭晶也遗传了妈妈的乐观性格,从小活泼又热情,经常在学校当起了小老师,教同学们唱歌。
作为班里的文艺骨干,谭晶不仅歌唱得好听,学习成绩也非常好。
高二的时候,妈妈觉得女儿各方面条件已经达到了,决定让谭晶提前参加高考。谭晶作为文艺特长生,成为山西大学音乐系的一名学生。
在学校系统学习了一年,以妈妈专业的眼光来看,谭晶的进步非常大,但妈妈的规划远不止于此。
因为自己去中国音乐学院进修过,妈妈太知道城乡差异了,要想再上一个台阶,必须是去北京。
大二开学前,妈妈跟谭晶商量,问她愿不愿意退学,重新参加高考,去考中国音乐学院。
当时懵懵懂懂的谭晶,也没觉得再参加一次高考会有什么影响。一向是乖乖女的她,再一次听从了妈妈的建议,从山西大学退学。
开考前那段时间,妈妈带着谭晶,多次往返于山西与北京,熟悉考试情况。
到正式开考前几天,谭晶和妈妈再次到北京,找住处时才发现,学校附近大大小小的旅馆都住满了。
为了省钱,又离学校近,妈妈找到一个地下室,母女俩住了下来。
地下室空气不流通,又阴冷潮湿,妈妈舟车劳顿又马不停蹄天天奔走,没几天就病倒了。
然而病中的妈妈还是坚持辅导谭晶,又查资料,跟其他同学家长交流,为考试做到万无一失。
当时中国音乐学院一共招收14个学生,谭晶成了唯一的自费生。这就意味着,其他同学只需要交900元学费,而谭晶要交5900块。
尽管父母的收入相对一般家庭来说算可以,但多年来谭晶学音乐,辗转比赛等,花费不少,父母省吃俭用几年舍不得添置新衣服。
交费时,谭晶想到父母多年的付出,又想到病中的妈妈,觉得自己很对不起他们。想想其他人都可以省掉5000块,偏偏自己没考好,要多花这5000。
谭晶把钱数了又数,觉得这太多了。
自尊心作祟,又自责,谭晶握着学费的手伸出又缩回,她干脆跑到一边躲起来哭。
妈妈了解女儿的心思,安慰她,说只要能在这里学到真本事,这钱就不会白花。
为了争口气,也为了好好报答父母,谭晶更加努力地学习。
大三暑假,香港回归,谭晶偶然得到一个献唱的机会,和张国荣、刘欢、叶倩文等人,一起合唱了《团聚》。
第二年,谭晶从中国音乐学院民族音乐本科班毕业,又考上了总政歌舞团,成为一名独唱演员。
穿上了军装,也圆了父母的军营梦。
有工作能挣钱了,感恩的谭晶一直没忘记要孝顺父母。
03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学音乐也一样。
检验学习成果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参加比赛,那些年谭晶参加了大大小小无数场比赛,累积了不少舞台经验。
1997年,谭晶参加了一场比赛,夺得一等奖,奖金是7000美金。
拿到奖金的那一刻,谭晶立马去银行换成了人民币,迫不及待打电话向父母报告这个喜讯。
谭晶问家里需要什么,父母需要什么,她都来买。
最后是父母什么也不需要,当时刚好家里买了房,谭晶便用这笔钱来买了沙发、床,大彩电等家具。
20岁,终于可以凭自己的能力为家里做点贡献,报答父母,谭晶一下子觉得自己长大了。
长大的谭晶,参加了第九届青年歌手大奖赛,成为通俗组冠军,也是在这年,谭晶开始参加春晚。
自那之后,连续五年,谭晶成为春晚常客。
父母也不会想到,小时候跟着他们跑场子睡箱子的女儿,有一天会因为唱歌成为大明星,她不仅走到了春晚舞台,还站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
2006年,中国和奥地利建交35周年,同年9月12日,作为知名青年歌唱家,谭晶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了独唱音乐会,这也是全世界华人中,第一个在圣殿举行音乐会的通俗歌手。
台上,谭晶演唱了《在那东山顶上》《丝绸之路》《化蝶》《酒歌》等16首歌曲。
这和任何一场演唱会都不同,谭晶觉得自己是带着使命来完成这一次歌唱的,她比任何时候都要紧张,也要专心。
演唱结束,观众掌声经久不息,谭晶又重返舞台,加唱了《茉莉花》《青藏高原》等中国特色歌曲。
表演结束,谭晶一转身,发现台下的妈妈正在擦眼泪。这是高兴的泪,也是喜悦的泪。
不论是9岁那年第一次登台,还是如今站在世界音乐最高殿堂,妈妈一直陪在谭晶身边。
妈妈不仅是像经纪人一样,为谭晶对接工作演出事宜,最主要的还是照顾她的生活起居。
平时谭晶演出回家已是深夜,饥肠辘辘的她,总要吃一碗妈妈亲手煎的鸡蛋,妈妈也开玩笑说自己这个大明星女儿超好养活。
早在去奥地利出发之前,妈妈就列好了清单,衣食住医要用到的东西,一一准备齐全。担心在那饮食不习惯,妈妈特地买了一口新锅带上,以便随时能做饭。
同时,妈妈还根据谭晶以往的身体状况,准备了一些必备药品。
果不其然,到达的当天,下起了雨,衣衫单薄的谭晶有点咳嗽流鼻涕,她赶紧回到酒店,跟妈妈说了自己的不适。
妈妈拿出准备好的药,又烧热水,让谭晶服下休息,这才没有影响后来的音乐会。
除了全方位的生活助手,妈妈还是谭晶的时尚顾问。
04
作为大明星的谭晶,其实非常朴素,认识她的人都觉得她完全不在意时尚,不像这个年纪的女孩。
小时候,谭晶就是乖乖女,老师说学生不能穿奇装异服,她便老老实实穿最朴素的衣服,稍微变换一点点花样,她就不敢穿。
在北京上大学的时候,几位同学都证实,谭晶身上天天就穿着家里带来的粉红棉袄,也不化妆,跟在老家没什么两样。
还是妈妈怕青春期的女儿太寒酸让人嘲笑,从家里买衣服寄到学校。
后来逐渐成名了,有了经济能力,可以买漂亮衣服,谭晶说自己生活中从来没穿过吊带类衣服,都是T恤牛仔裤简简单单就行。
尽管经过大小舞台无数次,但每次表演,谭晶仍不习惯穿有点裸露的衣服,否则注意力不集中,担心出差错。
每次都是妈妈在身边做思想工作,鼓励女儿,给她吃定心丸,让她安心。
妈妈多年的辛劳,谭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一直想着,要帮父母办一次婚礼。
父母当年结婚时条件有限,爸爸特地租了汽车公司的大巴,在一个大风天,举行了婚礼。
爸爸一直觉得婚礼不够隆重,对妈妈有亏欠。
谭晶决定帮爸爸完成心愿,她在网上查到,结婚三十年是珍珠婚。
谭晶先是为父母办了一个怀旧晚会,请到了他们曾经在文工团的老同事,还有所有相识的亲友,邻居们,大家载歌载舞,叙旧、唱歌,好不热闹。
那年参加完春晚,大年初三,谭晶带着父母到三亚过年,随行的,还有谭晶的化妆师和摄影师。
在天涯海角美丽的风景地,爸爸妈妈拍下了他们最美的婚纱照。
看着父母笑得开心,谭晶也觉得发自内心的高兴。
一直以来,父母几十年的家庭生活,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谭晶。
尤其当年,父亲辞掉了文工团的工作,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做电工,成全妈妈的歌唱梦想,这一点深深打动了谭晶。
她认为好的婚姻,就是互相关爱,理解,支持,人生什么都可以凑合,唯独选择另一半,绝对不能。
谈到另一半,谭晶说一定是对方身上有值得自己崇拜、愿意仰视的特质。
优秀的谭晶,什么样的人才值得她仰视呢,关于感情生活,谭晶一直很保密。直到近几年,大家才发现,原来是他。
他叫邓中翰,比谭晶大九岁,41岁时就成为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是我国研究芯片方面的高科技人才。
谭晶和邓中翰于2009年结婚,如今生有两个女儿。
11月7日北京初雪,谭晶晒出的照片中,两个小家伙在雪地玩得不亦乐乎。
从小乖乖女的谭晶,生活低调没有绯闻,孝顺父母,夫妻恩爱,生活圆满,祝福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