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生了一件反常的现象,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爆发了洪水,淹没面积多达300多平方公里,只是由于沙漠地带人迹罕至所以没有造成大的损失,但也导致中石油的一些采油设备过水,不过最新的消息是过水后也没有什么损失。可是沙漠发大水也让一些人欣喜,觉得沙漠变绿洲的契机已经出现。
世界上著名的大沙漠都是人迹罕至、植被稀少、动物资源较为匮乏的地区,不巧的是我国就存在着世界面积第十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的流动性沙漠。沙丘在风力的作用下会不断地移动,表面的尘土被风卷起也会造成严重的沙尘暴,而恰好塔克拉玛干所处的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地面阻力较小,利于大风的形成。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成因主要是自然原因,由于地形的因素,北部是天上、西部有帕米尔高原、南部有昆仑山脉、东部有罗布泊。地势的因素导致海洋的水汽难以到达,南部有青藏高原阻挡印度洋水汽无法到达,东部有我国广阔的陆地,海洋水汽尚未到达就已经消耗殆尽,北部有天山阻挡,而且北部南下的空气更冷不利于降水。
除了自然水体的蒸发,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森林植被的植物蒸腾作用,像雨林中年降水量可以超过2000mm就是因为蒸腾作用导致大气中充满水汽。可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就连这一点也不行。所以长久以来塔克拉玛干沙漠降水稀少,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00mm左右,极端年份只有四五毫米,而蒸发量却在2000mm以上,这导致沙漠无法储存降水。
不过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也有绿洲,主要靠的是周围高山融雪。在夏季的时候塔克拉玛干周围的天山、昆仑上融雪增加,水往低处流,自然流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沙漠周围的人民依靠面积不大的绿洲开垦了农田、牧场,在古代还建设了绵延的坎儿井,就是收集高山融雪,从地下通过,为居民生产生活提供宝贵的水资源。靠这种方式水也不容易蒸发,可以较长时间的保持。
可是在沙漠地表仍然很缺水,常年蒸发大于降水导致沙漠中有很多盐碱地。也有一些季节性的湖泊,夏季丰水秋冬干枯,不过这也是一些鱼类和候鸟的栖息地,可是面积始终比较小。加上人类活动的影响,沙漠周边的绿洲也有被破坏的,曾经的楼兰古国等地区也是水草丰茂,可是后来都成为了人迹罕至的地方。
然而今年却比较反常,首先是天山一带降水增加,山洪由于地势的因素向塔克拉玛干沙漠补充水资源,中东等地区又出现了高温,这导致高山融雪增加,于是导致了这场季节性的洪灾。可是这毕竟是全球变暖中局部地区异常的天气条件,不能指望天山一脉降水保持,而夏季融雪虽然会增加,可是也难以形成能够持续保持的湖泊。
危害更大的反而是洪水,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其实也含有无机盐,从高山上流下来的水冲刷岩石会有一定的矿物质,水分蒸发后矿物质就被留下来,反而会加重凹陷地区的盐碱化。盐碱地不适合植物生长,也就不适合农业和牧业,所以我国科研团队也在研究耐盐碱的海水稻,目的就是利用这些沙漠沙地中的盐碱地,合理利用增加粮食产量。
而这样的沙漠天然的缺陷是降水稀少,导致地表都是对水吸附性差的沙地,水要么蒸发、要么深入到地下深处,适合植物生长的地表却缺乏水。人力很难改变这样的现实,灌多少水都会通过地下水系统和地表蒸发而流失。只能期待沙漠自然降水持续保持,如果沙漠地带每年降水能达到200mm以上,就可能变草地,降水增加到几百上千就有望诞生林地。
可目前的洪灾是非常偶然的,往年也有局部地区的洪涝灾害,季节依赖性很强,说白了就是夏季高山冰雪化了,但水量比较小很快就蒸发了。如果要沙漠变绿洲,大概需要沙漠持续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高降水,可是目前看来也不现实。在历史上,气候变迁也需要经历比较漫长的时期,唐朝之前那周边绿洲面积更大,后来就在缩减,然而一千多年过去了,沙漠还是沙漠,它要变成绿洲不知道要等多久。
就比如此次洪灾面积300平方公里,而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33万平方公里,洪水只覆盖了九牛之一毛的面积,洪水冲刷的面积也主要是原有的绿洲周边,那些地方本身也因为季节性的高山融雪而存在一定的植被。这次洪灾实在是无法改变沙漠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的事实,也还谈不上是什么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