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遴选推介活动初评结果揭晓,160项考古发现入围终评。江西省樟树吴城遗址与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等五项考古发现共同入围终评。
吴城遗址坐落于山水秀丽,依山傍水的樟树市,历史上曾名清江县,是江西四大古镇之一,历史悠久。不仅是吴城遗址,樟树市还拥有中国最完整的早期文明时期大型土城——筑卫城遗址,证明了距今五千年前,先民们就开始在这片水草丰茂的土地上劳动、生活和繁衍。当地近五千年的古代文明史,沿着原始村落—方国都邑—六朝治城—千年古县—四代故郡的轨迹渐进,留下了誉满中华大地的药文化,与茅山、龙虎山齐名的阁皂山道教文化,独具地方特色的酒文化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图表 1吴城遗址航拍图
此次入围终评的吴城遗址,是长江以南首次发现的商代大规模人类居住遗址,为商代中晚期都邑遗址,对探讨长江中下游方国文明具有重要意义,被评为中国二十世纪100项重大发现之一,入选国家十三五大遗址规划。
在吴城遗址发现之前的数十年,历史学和考古学界都认为商文化没有越过长江,到达江以南。正是吴城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打破了这个定论,成为南方地区第一个发现的商代大型居住遗址。“殷墟文化过长江,江南又一春”,面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城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苏秉琦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吴城遗址的发现、发掘标志着江西早期文明研究进入了崭新的阶段,揭开了南方地区商代考古的新篇章。
据樟树市博物馆介绍,吴城曾是一个有军队、有政权的方国,有着完整的城墙和功能区划。其建造时间虽不明确,但其自商代中期起,至少延续了400多年。
在这个被誉为“赣之魂”的商代城邑遗址中,有城墙、陶窑、墓葬、水井、宗教祭祀场所等,是相当完整的都邑结构。自1973年秋季至2002年,考古工作者对吴城遗址先后进行了十次科学发掘,共揭露面积5189平方米,发现文化堆积厚2至3米不等。出土的石器、陶器、青铜器等1400余件,特别是陶文、原始瓷、铸铜工具的出土,是江西考古新的重大发现。根据出土文物反映出的文化内涵,吴城文化既受中原商文化的强烈影响,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图表 2青铜斝
商朝重酒之风盛行,在吴城遗址出土的酒具有着与中原造型相同的青铜斝和铸造青铜斝的石范,另外酒器樽、爵均有出土,说明这里的酿酒业已相当发达。同在樟树的筑卫城遗址也出土了大量陶皿、酒器和碳化籼稻米,与吴城遗址交相辉映,印证出这里从新石器时代到殷商时期,远在几千年前酒文明的辉煌。
唐朝时,当地酿酒作坊形成了系统的四特土烧工艺,以整粒大米为原料,汲取悠悠赣江水酿造,风味独特,成为历史上主要的贡酒产地。到了宋代,《清江县志》载“竹径旁通沽酒市,桃花乱点钓鱼船”、“落日照江浦,轻帆过酒家”、“何时不负登临兴,把酒经过阁皂山”、“酒量吞青海,诗肩夜耸山”等诗句描绘出当地酒风之兴盛,酒礼之繁华。那时无论是江边闹市,还是山麓村落,无不有酒店,到处有酒沽。
清末民初,一位名叫娄德清的人开办了一家叫娄源隆的酒楼,为提高酒水品质,他精心研制土烧工艺,在秉承古法的基础上,创新总结出一套全新的酿酒技艺,酿造出了酒色清亮、香醇可口的优质白酒,深受欢迎。为防止伪冒,在酒缸和酒坛上贴上四个特字,以示特优,四特酒由此诞生。
图表 3贴上“特”字的酒坛
新中国成立后,四特酒酒厂成立,依然保留着传统手工酿造技艺,汲取百家之长,推陈出新,以新型酒种、独特风格而获中国驰名商标,蜚声海内外。上世纪九十年代,四特酒在全国白酒行业中位列第一。追溯过往,樟树的酿酒文明,兴起于夏商,繁盛于唐宋,精进于明清,崛起于现代。如今,四特酒酿制技艺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肩负着记录和弘扬白酒文化的重大使命,称得上是中国酒文化的“活文物”。
不管是吴城遗址,或是四特酒酿制技艺,都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史迹主体,具有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永恒魅力。
时光悠悠,酒杯晃晃,吴城遗址入围考古终评,四特酒厂传承古老工艺,保护的形式是展览和技艺,内核则是人文精神发展的缩影。让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活起来”,四特酒紧跟时代的脚步,不断创新,精益求精,演绎自己独特个性的同时用千年古法承袭着城市的历史文脉,守护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底色。(晓悦)
注:此文属于光明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