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研读历史的话,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事情,不管一个王朝多么强大,最终的结局都一样,被另一个朝代所替代,这几乎可以说是一个规律。汉朝在鼎盛时期,把曾经不可一世的匈奴打的溃不成军,因此被称为“强汉”;唐朝最繁荣的时候,周边国家无不俯首称臣,仰慕大唐国威;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对明朝的灭亡感到惋惜,称其为“刚明”。
朱元璋在打天下的时候,那是相当的不容易,一方面要对付元朝廷的军队,另一方面还要与陈友谅等人抢地盘,但他却坚持了下来,成为笑到最后的人。虽然朱元璋读书不多,但他深知“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的道理,总结了之前朝代灭亡的原因,并以此为鉴,时刻地提醒自己,工作十分努力,几乎没有个自己安排过娱乐活动,更别提放假了。之所以这么做,是想为子孙打好坚实的基础,让大明长治久安。
洪武三十一年,71岁的明太祖闭上了双眼,也许他还想多活几年,还有许多未完成的心愿,但这由不得他。两百四十六年后,京城被李自成的起义军攻破,此时的国君崇祯,按照先祖留下的“君王死社稷”的祖训,选择了最悲壮的一条路,带着满满的不甘心自缢于一棵歪脖子树上。有人说,明太祖的小名为朱重八,重八就是十六的意思,而崇祯恰好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这种解释看起来没毛病,但只是一种谬论,不足为信。
后来,朝廷挑选有才能的太监服侍信王朱由检,经过一些列的竞争,曹化淳从众太监当中脱颖而出,由于头脑灵活,为人低调,受到了信王的宠信。朱由检早就看魏忠贤不爽了,刚坐上皇位就宣布魏忠贤的十大罪状,下旨将其查办,魏忠贤知道自己无论如何都难逃一死,为了免受皮肉之苦,选择了自我了断,找根绳子上吊了。
尽管都是太监,但曹化淳与魏忠贤不同,他非但不跟着魏忠贤混,反而与很多大臣的关系都不错,因此得罪魏忠贤,被贬出了京城,直到崇祯继位后才被调回来,升迁为司礼秉笔太监、东厂提督。有些史书上认为曹化淳是奸臣,他有“开城纵贼”之过,其实压根没这回事。根据《明史》记载,在崇祯十二年,也就是明朝灭亡的五年前,曹化淳就写了一封辞职报告,在得到皇帝批准后回到老家天津武清县。
在李自成攻破大明都城之后,得知此消息的曹化淳痛哭不已,并怒喊出10个字:“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意思是说,如果魏忠贤还在的话,大明绝不会到如此悲惨的地步,至少不会那么快灭亡,其实他这么说,是有一定道理的。魏忠贤虽然很猖狂,但他并非一无是处,而且他依附于皇帝的存在,起到了制约文臣的作用。再看明朝灭亡的时候,大臣们全都跑光了,没有一人跟在皇帝身边,估计崇祯内心拔凉拔凉的。你认为,若是魏忠贤不死,明朝能多延续几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