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首先读懂孩子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我们不懂,不知道就谈不上培养教育或者说我们的教育达不到预想的教育效果,甚至事与愿违,得不偿失有人说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就是教育规律,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我们家庭教育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感到疑虑,迷茫,困惑,苦衷很大程度是我们没有读懂、把握孩子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也就是说没有尊重孩子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往往事倍功半我一直强调一个认识:教育理论,方法并不重要,或者说没有什么用我要知道教育理论,方法产生的背后原因,如果说知道了原因,方法不是问题,或许你的方法比资料介绍得还好,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家庭教育的三大认知 家庭教育问题系列之?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家庭教育的三大认知 家庭教育问题系列之
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首先读懂孩子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我们不懂,不知道就谈不上培养教育或者说我们的教育达不到预想的教育效果,甚至事与愿违,得不偿失。有人说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就是教育规律,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我们家庭教育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感到疑虑,迷茫,困惑,苦衷。很大程度是我们没有读懂、把握孩子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也就是说没有尊重孩子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往往事倍功半。我一直强调一个认识:教育理论,方法并不重要,或者说没有什么用。我要知道教育理论,方法产生的背后原因,如果说知道了原因,方法不是问题,或许你的方法比资料介绍得还好。
一、意义认知
我们的家庭教育在关键期问题的认识观念上,普遍存在着一个本末倒置的时期错位,错误。我们的家庭教育最根本,最典型,最普遍的教育认识观念是孩子到大了的时候自然就懂事了,即“树大自然直”的儿童自我成长教育观。
这个教育观是与中国长期处于自给自足农业社会文化发展有关,那时受过教育的人数少,当然也就没有家庭教育这个概念。每一个家庭的孩子都是顺其自然的过程中成长,由此形成得这个“树大自然直”思想认识观念,至今没有多大改观。
过去是多子多女家庭,对于家庭而言,多数家庭父母没有接受过教育,或许有一点文化,由于迫于劳动生计的影响,也无暇顾及、思考孩子的教育。今天是独生子女家庭,对于家庭而言,父母都是接受过系统教育的知识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重视有加:舞蹈、绘画、音乐样样都有;名校、名师的追逐趋之若鹜;国内还是国外上学,包括孩子未来工作,发展,规划的详尽、周密。这些就是今天大家普遍通行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我们认为这就是最好的教育和培养。肯定一点,变化之大,但我认为,这些做法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形式上发生一些变化,从本质思想意义上,变化不是很大。观念上仍没有逃脱传统教育思想的藩篱,因为教育永远有个特点,那就是传承,本质上还是与时俱进的一脉相承。
我所以说这些做法行为,不一定是好的教育理念,教育路径。是因为从这些教育行为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认识上,教育理念仍没有发生多大的改变;实施教育的内容、方法仍没有遵循儿童成长关键期的教育特点和规律。我们说儿童成长有个关键期(1-12岁),在这个关键期,孩子潜能、潜质的激发,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至关重要,过了这个时期,培养教育的意义已不大。就是在关键期,不同的年龄段实施的内容,方法是不一样的,孩子不是一个筐,不论时间、条件,想装什么就什么。我觉得这两点,我们仍没有觉醒和觉悟。
生活中,我们发现一个特点和规律,问题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是在进入到小学高年级或者升入到初中阶段表现出来,此时我们才开始关注和投入。表面看,这里没有什么问题,实际存在很大问题。我们说小学高年级或者初中阶段表现出的行为习惯问题,是源于学前、小学低年级阶段的习惯和养成。
就行为习惯的养成表现来看,在学前、小学低年级这个基础阶段,孩子的表现往往差别不是很大,我们也没有感觉有什么特别需要重要,重视的地方。事实是这个时期是孩子潜能、潜质的爆发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没有表现,不代表不存在潜在的隐形东西;没有意识,不是说不需要。正是这一点我们容易忽视孩子低年龄段成长背后潜在的东西,教育的价值。
尊敬的家长,我们必须清楚一个事实:
其一、行为习惯养成有规律的,有时期的,良好的行为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都是在孩子成长的基础阶段养成,而且行为习惯一旦养成不易改变。
其二、教育的滞后性,教育的效果不在当下,而在未来。良好的行为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都是在日后的生活中,工作中慢慢体现出来,而在低龄阶段不会凸显。我在教育培训中,认识颇深,好多的孩子送到辅导机构辅导,多数不是我们理解的加餐,培优拔高,而是补漏,补漏也不是简单的知识的查漏补缺,而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思维方法矫正。
好多家长面对老师,心急如焚,捶胸顿挫的诉苦,我家孩子如何、如何的不可救药。我也目睹了问题孩子,刀枪不入,软硬不吃,刚直不阿的情态。从这些来自家长无奈,无助、无知,盲目的话语中以及来自孩子对生活的无视,漠视,无畏的情态中。你会发现家长对这些问题产生家庭原因,往往缺乏反思。我已清楚地意识到,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已逐渐形成了,但家长不一定有意识,往往是发现孩子的行为习惯有问题了,再送到辅导培训机构,着实没有多大意义。从这些现象中足以感觉,感悟,感受到问题渊源。一定程度讲,就是我们的家长对关键期无知,教育的缺惑造成;就是在教育孩子的时间,时期,契机的错位;就是在教育内容、方法上没有尊重,遵循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其三、孩子的潜能,潜质、兴趣的发挥是有规律的,有时期的,错过了敏感期,培养意义已不大。说实话,如果不懂儿童教育理论,教育规律,即便是孩子一些潜质、潜能得以流露,我们也未必能及时地捕捉,更谈不上拓展和成就。
我们既不清楚孩子身上潜藏着一些兴趣、潜质、潜能的敏感期在哪一个年龄段开发,又是如何激发出来的,也不知道行为习惯如何去养成。其实它们都有个最佳时期,不是说,什么时候,什么阶段开始学习、培养都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所以说尽管我们关注和给予孩子的那么多,但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没用,表面和形式并不重要。
我们的家长,普遍奉行的是“树大自然直”的教育理念,沿用的是传统教育模式,在儿童时期基本不管,放任自流,只是到中学阶段发现孩子行为习惯有问题了,开始关注,我们很多的教育都是在亡羊补牢。这里的放任自流,指的是对儿童时期教育重要性,重视程度的漠视,及个性品格,行为习惯的综合培养的放任,而不是指西方的自由内涵,独立个性培养。
要么是自我感觉,感觉孩子应该学习一些东西了,开始学习,可惜为时已经晚了。有人说现在的早教,兴趣班遍布大街小巷,甚至都开始胎教了,还不重视?是的,到今天由于家庭结构,生活环境的改变,对孩子的重视,培养提前一步,爱加一等。但我要说的是,即便是重视也是一种零散性,阶段性,情绪性的粗放式教育,侧重智力型投资,不具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和持续性。
培养的孩子是很聪明,但不一定有智慧。爱也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溺爱,这种爱或许会毁了孩子的一生,因为既没有儿童养成教育关键期的意义认识,也没有去分析研究儿童心理成长规律,更没有尊重,注重儿童教育规律,教育方法。正因如此,到大了的时候,不仅未能如愿,反而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小学低年级还少,高年级到升入中学阶段孩子的问题就比较多了,在这个时候父母开始着急上火,捶胸顿挫,付出的很多,甚至付出比平时多几倍的心血,辞职,租房,陪读,想尽一切办法,可惜效果并不明显,家长莫名其妙,可以说家长一辈子都不知问题的症结在哪里。这就是我们的家庭教育现状,教育的大致轨迹。
我身边的例子着实可爱,有的家长跟我讲:“我的孩子学习习惯不好,个性比较倔,好动,学习不能专注。送在辅导班,你们不能只是辅导知识,应该注意孩子行为习惯的矫正培养,只有这样,孩子的学习成绩才有提升”。这个话好像应该是辅导培训机构讲才对,请问孩子的养成教育在什么年龄阶段形成?谁是孩子行为养成的主要责任人?本末倒置。西方的家庭教育最根本,最典型,最普遍的教育思想观念则是强化孩子幼儿,儿童时期的个性品质,行为养成教育以及独立,自主能力培养。把握教育契机,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孩子潜能、潜质、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良好的行为习惯,个性品格得以养成。反而到大了的时候基本不管,放任自流,而实践证明,人家的孩子大了的时候没有什么问题。
我们的家庭教育最根本的问题就出在这里,淡化,漠视了对影响孩子一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儿童时期。尤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对孩子心理成长规律,教育规律认识不到,认识不足,或者说认识错位。只是人云亦云,由于不是发自内心的认同,认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
这里我们对关键期的认识,不仅仅也不应该停留,局限于行为习惯养成的简单认识,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个性品格,毅力,意志,信念的形成。不仅仅也不应该停留,局限于行为养成对一个人,人生未来成长重要的简单认识,更重要的是一定程度讲,它将决定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关键期没有认识和把握,到了中学,大学再喊“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再讨论诺贝尔奖;再讲精神文明建设,没有任何意义。我认为我们的家庭教育的失败,乃至民族的教育问题就出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