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尹哥聊基因”
2018第二十八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
2018年7月20日,在深圳会展中心,备受瞩目的第二十八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开始了第二天的活动。当天,一场名为“进化——从旧故事到新意义”暨《今日简史》全球首发仪式吸引了无数读者驻足。在这场首发仪式上华大基因CEO尹烨受邀发表了“人类寿命简史”主题演讲。以下是部分摘录:
中国特别缺像尤瓦尔·赫拉利这样的作家,跨学科、观念新颖、有大历史观,同时能非常好地运用语言和资料。总体来说,他的新书《今日简史》延续了前作《人类简史》《未来简史》的经典性,对当前的状况和未来的趋势给予了重新梳理。在我看来,《人类简史》大宏观现微观,《未来简史》于乐观见悲观,《今日简史》察客观守主观,都值得一读。
1
现代医学能让人活到100岁吗?
我一般不会用“进化”这个词。人类个体的进化,对地球来说真不一定是好事。自从我们变成了智人,掌握了大型技巧之后,我们基本上把地上跑的天上飞的都变成了食物。某种程度而言,这对地球生态其实是一种退化。
谈谈生物的寿命。人类依然是哺乳动物,而哺乳动物目前的寿命期限是生长期的5到7倍,是性成熟时间的8到10倍。推算出来,我们应该能活100-175岁,那为什么现在大家没到那个岁数?这不着急,我们的寿命也在增长。建国前,我们可统计的平均寿命是39岁,今天预期寿命已经76.3岁了,短时间内我们国家的平均寿命增加了一倍。现在的科学研究表明,完全有可能让人类活到接近一百岁。
再看看全球的人均预期寿命情况,中国是76.1岁,美国是79.3岁。美国的人均医疗费用是中国人的十多倍,但平均一个人寿命仅仅多了三岁,相比之下中国能实现这样的平均寿命很不错了。除了医疗技术之外,我们建国以后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起了重大的作用。“防大于治”,重点是不得病,从源头上遏制疾病。
照这么演化下去,我们非常有可能是第一代实现肉体永生的智人。现场有多少人看了《侏罗纪世界2》?在里面人类是否在扮演上帝?洛克伍德庄园的孙女是一个有生命的克隆人,在众人都无法决定到底要不要为了拯救恐龙而将它们放生时,她做出了决定:“它们也是生命,和我一样。”
生命平等。所以,不管科技怎么发展,人类地位如何崇高,我希望大家还是明白:我们对生命应该心存敬畏。
2
活得长就幸福么?
人类对寿命的终极期望就是永生了。如果仅仅是实现肉体永生,并非完全不可,实际上用克隆技术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但人除了肉体,还有思想。思想的复制就是另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了。就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人类思想的物质基础还没彻底研究清楚,我们还不能完全明白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和实现机制。
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在有生之年都是健康的,即健康年龄和生理年龄要尽可能接近,否则未来人均寿命到了100岁,但大家都坐在轮椅上,或者活在监护室里,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漫长的生活不意味着高质量的生活。我认为,我们要以“意义”来衡量寿命的长短,应该从生理上和社会上给出一个以价值为依据所做的正向判断,看看对我们这个群体以及这个群体所在的生态能做出多少正向的东西,从而在漫长的岁月中过得更舒服。
人类从2010年开始快速发展人工智能;2011年,3D打印技术诞生开始尝试做人工器官;2012年,有了可穿戴设备,解决了数据从被动到主动的上传问题;今天,拿着手机看一下都能知道一天运动了多少步。2013年全球医疗数据开始众包开发了,同时脑科学也出来了;到了今天,我们600美金就能拿到自己的全基因数据了,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每一个人开始了解自己的生命密码,无论是祖先起源、体征情况,患上某种疾病的风险和对药物的反应都会日渐清楚。同时也必须提醒大家的是,知情、伦理和隐私保护的问题也会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即我们既希望得益于大数据,又不希望自己的小数据被泄露,这会催生类似区块链之类的技术进一步兴起。在大数据充分可被预测的情况下,守脑如玉要比守身如玉更重要,怎么样保持自己的独立客观是每一个人都将面临的挑战。
所以,有着独立思想并健康,才是“幸福的长寿”。
3
技术能够解决全部问题吗?
为了改进人类的生命健康水平,我们一直在努力。如果在不远的未来,癌症能治愈,器官可再生,意识可以云端存储,我们第一代“永生”的智人就出来了,但这真的是好事么?
我从来不怀疑人类能实现上述的技术,我只怕精准医学变成了精英医学,因为信息和财富的不平等使人与人之间变得不平等。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让先进的技术被所有人都能够快速享受到,而不只是一部分特权阶级?这就是我们现在在做的,比如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这个项目在深圳进入了医保,已经有80%的孕妈妈选择了这项服务。我们看到了,像唐氏综合征这样的疾病正在远离深圳这座城市,这是我们的努力方向,我们想让精准医学成为可以普惠的大众医学。
技术也不能解决“幸福”问题,即使我们能得到永生,就一定比十八世纪的人过的幸福吗?不一定,生活有很多很美好的东西,幸福生活是目的,技术只是一个手段。
最重要的是,技术还会带来最新的“数码传染病”,让人类变得愚蠢。中美现在都有高频的社交软件,我们有多久没有放下手机独立思考了?还用等着人工智能机器人干掉我们吗?IT界用几千行代码弄出一个硅基的程序,就把我们这么复杂的碳基生物掌控了,机器人已经比你的父母更知道怎样触动你的情绪,并且会运用这种神奇的能力来对你进行推销,让你买某辆车,把选票投给某个人,或是接受某种意识形态。这些都是轻而易举的。
这也是我很担心的问题,我不害怕硅基生命如今能像人类一样思考,反而害怕人类如今像硅基生命一样执行。现今,人工智能的最大的威胁就在于,当我们过于依赖大量数据系统以后,我们会变成懒于思考、不会学习、无法专注的“机械”劳动者,从而让自己的智慧退化。
尤瓦尔•赫拉利在《今日简史》中也重点谈到了这个问题:“我们现在也正在培育一种驯化的人类,产生的数据量惊人,而且能够像海量数据处理装置中的高效芯片一样运转,然而这些‘数据牛’绝对称不上是发挥了人类的最大潜能。”
如果再不注意,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进化,人类就会越来越愚蠢,最后的局面就会是退化的人类滥用进化的计算机,伤害自己,也伤害世界。
所以,提升人类意识,重视自己感官感受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思想是人类一切智慧和创造的源泉。如果思想可以达到无穷远,人类就不可能是由算法决定的。
技术一定会继续向前发展。基因被注入了自私的元素,生命就会以自私的方式往前演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然而,机器是由人创造的。所以,我希望在编程的初期,在一开始就给机器注入无私的“基因”——在它最核心的程序里注入人性的光辉,不管将来人工智能怎么发展,机器的底层设计是无私的,它必然会以和谐、友善为基础,而不单纯是为了发展智能而智能。我们应该继续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比如创造性地思考,建立同理心,从而引导机器向正确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