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应该是完整的,爱不是控制和索取,爱是接纳和尊重。
2020庚子鼠年春节,真是一个比较囧的春节。
肺炎病毒肆虐,无数的人面临有家不能回的囧境,商场超市电影院更是无人问津的囧态。
愁云惨淡中,传来一个消息,从大年初一零时起,由徐峥导演的《囧妈》可以在手机APP上免费观看,这在中国电影历史上,还是首次。
这一破天荒的暖心举动,让被迫宅在家里的人们,依然可以感受到贺岁喜剧片的欢笑与温情,算是灾难中的一抹小确幸。
徐峥的囧系列电影,一直是喜剧,但看完这部电影我发现,它不如前几部笑点多,反而让人笑中带泪,不自觉地去审视自己与家人的关系,不得不说有很强的代入感。
影片通过一对母子在火车上相处的6天6夜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让我们看到了一对冲突不断的母子,一个极尽所能控制孩子的母亲和一个一心想要摆脱控制的儿子。也为我们展示了他们如何解决冲突,获得完美结局的方法。
这对母子的相处模式,是现实生活中无数个家庭的缩影,是很多家庭都面临的困局,浓缩起来就两个词:控制和自由。
1 一心想要掌控别人,才是关系走向破灭的根源影片刚开始,就让男主人公徐伊万面临着一个危机:亲密关系危机,他的妻子张璐即将离开他去往美国。
而亲密关系危机的制造者,正是徐伊万本人,电影很直白地告诉了我们原因。
在妻子即将离开时,他拿出一盏台灯,告诉她:“我帮你修好了。”
当妻子张璐没有按照他的期待说出感激的话,而是“我从没喜欢过这个台灯时”,他立刻质问对方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
张璐的一番话让我们看出她实际上对于被掌控的生活的厌烦:这就是我们之间存在的问题,你的心里住着一个幻想的老婆,她应该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该怎么说话,你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这么多年了,你难道还没意识到我不是你想要的那个人吗?
妻子带着两人共同的项目去了美国,伊万为了阻止她追到机场,因为带错护照,他不得不去找已经坐上开往莫斯科的火车上的母亲,却因为亲情的牵绊而最终选择与母亲一起去莫斯科。
从这开始,母子俩的矛盾开始凸显,我们才发现那个一心想要掌控妻子的男人,只不过是个一直被母亲掌控,没有自由的孩子。
伊万的母亲,是我们最熟悉的那种“中国式”母亲,任劳任怨,疑神疑鬼,唠唠叨叨,热衷于发60秒的语音方阵,转发公众号上五花八门的养生文章。
一直被母亲过度掌控的伊万在狭小的火车上面对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大到夫妻性生活生孩子,小到吃饭喝水上厕所,终于让他窒息到爆发,终于对母亲说出心里话:“你心里住着一个幻想出来的儿子,他应该吃几块红烧肉,脸上的肉是横着长还是竖着长,什么时候要孩子,膀胱几点钟排水,你全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的改造我呢?这么多年过去了,难道你没有发现吗,我并不是你想像中的儿子。”
竟然与妻子张璐对自己说的话如出一辙!
而母亲也被他这句“在你眼里所有的事情都是问题。我婚姻是问题,身材是问题,接不接电话生不生孩子都是问题。我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啊!我不是你养的宠物狗”怼的不知所措,发出“你怎么一点都不乖啊”的疑问。
而在他们母子俩的冲突中我们也间接得知,伊万的父亲正是因为忍受不了伊万妈妈的掌控,在失去自由的压抑中死去的。
也因此我们知道了这样一个事实:无论是亲密关系还是亲子关系,一旦一方千方百计实施掌控,让另一方失去做自己的自由,那么这段关系就会走向破灭。
2 我们为什么总想控制别人伊坂幸太郎说过:“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因为大人永远听不懂孩子在说什么,还总是自以为是。
这就导致了孩子陷在必须掐掉的个性和无以言说的委屈中挣扎突围,无所适从。
这也是中国孩子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代代相传的问题:一个被驯化的大人,以爱之名教一个鲜活的孩子学着隐忍和懂事。
而美国心理学家帕萃斯·埃文斯指出,这不是爱,这是控制,把控制当成爱,爱就成了一种伤害。
那为什么那么多人想控制别人呢?
大多数控制欲太强的人,无论有意识或无意识,所采取的的控制性行为,都是为满足某种特殊需求的,这种需求很可能违背他们原本良好的目的。
亲密关系中的控制行为,意味着控制者希望通过这种行为能让自己跟配偶更加的亲近。
亲子关系中的控制行为,意味着控制者希望孩子成为自己心目中更完美、更优秀的孩子。
然而控制行为导致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会伤害到被控制者的身体或情感,因为他们在强烈欲望的引导下,通常会采用破坏性的行为来满足需求。
所以影片中伊万会通过与张璐竞争暖霸项目,或者在认为张璐与别人有暧昧时在电话中吼道:“祝你们早生贵子!”
他的需求本是挽留妻子不与自己离婚,却用这种方式将妻子推的更远。
而伊万的母亲卢小花通过60秒语音方阵、跟儿子答非所问、私自给儿媳妇张璐施加压力的方法来干涉掌控儿子的生活,结果却是儿媳妇被逼离婚,儿子被自己越推越远。
3 控制带来的负面影响谁都不想被控制,谁都向往自由,如果我们一直把控制当成爱,爱就成了一种伤害,具体有哪些危害呢?
让被控制的人不知不觉间延续上控制的欲望影片中伊万对母亲说出的和张璐对自己说出的一样的话,让我们看的时候感觉很好玩,挺有默契,但深思一下就会发现一个可怕的事实:当徐伊万极度讨厌母亲的控制欲时,他也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和母亲一样的人。
相信不少人看过《妈妈的遥控器》这个故事,故事中的妈妈拥有一个可以控制儿子人生的遥控器。
儿子小伟伪造成绩单后,发现接下来的三天全都过着重复的日子,后来,妈妈告诉他,如果继续作假的话,他就会一直卡在同一天。
就这样,妈妈借助遥控器,粗暴地干预小伟的一切行为。
不让他和朋友去毕业旅行;
不让他和初恋女友交往;
甚至当小伟绝望崩溃割腕自杀后,妈妈也会让他再醒过来……
最后,妈妈成功地将小伟“改造”成了自己理想中的样子,他痛哭流涕地在妈妈面前忏悔,说自己一定会努力读书,考上好大学,不让她失望。
按照母亲设定好的路线,小伟长大了,看似功成名就,内心却有着巨大的缺口。
他想方设法拿到了母亲的遥控器,回到与初恋相识的那一天,本以为一切可以重新开始,有个快乐的结局,但小伟吃饭时用纸巾反复擦水渍的一个小动作,却告诉我们事情没那么简单,母亲的偏执狂性格对他的影响,早已根深蒂固。
他变成了和母亲一样的人,想要去控制和改造他人。
《小欢喜》中的乔英子,是在母亲控制式教育下成长的代表。
身为学霸,她压力很大,过得并不开心,因为妈妈对她的期望太高,认为她的志愿必须是清华北大。
陶虹饰演的母亲宋倩,为了让她考上名校,逼她喝滋补汤,还给她房间安装隔音装置和透明玻璃,以方便全方位监督控制;
英子对航天充满兴趣,在高考誓师大会上,她在许愿气球上写下了自己报考航空航天大学的梦想,却被母亲嘲笑为“这是什么东西啊?”然后强行让她修改成了清华北大。
英子不愿意,把气球推给妈妈,妈妈却拿着笔要求英子自己写。
推搡过程中,气球爆了...
英子的委屈瞬间爆发,狂奔着离开了球场!
母亲对英子拥有强烈的控制欲望,始终不肯放手让英子自己做主,饱受控制之苦的英子受不了母亲的处处掌控,选择跳河轻生,差点给这个家庭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其实陶虹饰演的这位妈妈真的是演出了万千妈妈的“受虐形象”,和伊万的妈妈很像。
她们经历了婚姻的不幸,牺牲自己为孩子为家庭付出了很多,于是,她们把所有的希望和爱都寄托在了孩子身上,“以爱之名”,行控制之实。
殊不知,爱是一把双刃剑,太过也会伤人!
她们的经历都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智慧的父母,应该学会在恰当的时候慢慢退出孩子的生活,以平等的人格进行交流,而不是以爱的名义去压迫孩子。
被控制的人容易遇事退缩或产生暴力长期处于被控制下的人,会不停地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会让产生的负性情绪无处表达,这些积攒的情绪会发泄到自己身上,产生内隐行为问题:社交退缩、上瘾行为或是羞愧、焦虑的情绪;或者发泄到其他人身上,引发外显行为问题,借由暴力或犯罪行为,在社会上施展,比如攻击别的同学(很多校园欺凌者的背后都有一个高压控制的家庭)。
《少年的你》中的霸凌者魏莱就是在家里被父亲高压控制,然后又把这种行为发泄到他人身上的典型代表。
心理咨询师左叔说过:“爱从来都是我们奉献自己,成全对方的最大动力,不要企图改变另一个人,如果一定有人要改变,不妨从自己开始。”
不试图改变别人,不强行控制别人,是一种高境界的修养。
那我们如何才能避免成为一个控制型人格的人,去正确处理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呢?
不过度牺牲自己有一种付出,叫中国式的牺牲付出:
“牺牲式”的付出,在现在家庭关系非常常见: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人失去了自我,完全为了伴侣或者孩子而活。这个人既压抑又隐忍,他/她的口头禅是:“我还不都是为了你”。
但事实却是:牺牲式的付出,不会给任何人带来幸福。
因为过度的牺牲不是爱, 而是不能承受的负担。不管对方是伴侣、是父母还是孩子。
牺牲意味着伤痛,意味着不公,只要有伤痛和不公,就会希望获得代价和补偿,一旦想获得代价和补偿就会破坏两个人关系甚至整个家庭关系。
影片中伊万的母亲婚姻并不幸福,但他为了孩子选择留下,然后对伊万说“我这辈子就是为了你而活”,以此来实行对伊万的控制,当伊万表现出要脱离她的控制时,她便感叹:你为什么不乖了”。
她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人生之路要走,这条路也是不同于他人的,不管是面对孩子,还是面对另一半,都要学会爱自己,避免过度牺牲掉自己的自由、独立和幸福。
从现在开始停止一味奉献,拒绝过度牺牲,学会爱自己,只有爱自己的人才能更好的爱他人,得到他人的爱。
保证良好的沟通渠道,敢于表达真实的感受影片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莫斯科姑娘娜塔莎,因为她敢爱敢恨,十分率真,总是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当她知道未婚夫出轨闺蜜时,破口大骂并扔掉戒指,当她得知未婚夫没有对不起她时,她又与他尽情拥吻。
而伊万与母亲就不一样,他们都没有把自己的内心真正表达出来过,伊万受不了妈妈的控制但不敢对妈妈说出来,只是浮于形式的日常斗嘴,而妈妈也没有告诉过伊万她和丈夫的真实情况。他们将沟通之门关闭,将真实感受封印在心底,所以才会矛盾重重,冲突不断。
通过火车上摩擦升级,情绪爆发,伊万终于吼出来自己的感受时,矛盾虽然到达顶峰,但是很快便通过交心式的沟通得到了化解。
追寻自己的梦想,看见自己内心的渴望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口头禅:
我为了你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失去了自我,付出了所有,可你却不懂感恩......
他们不明白的是,一个个体,首先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存在,然后才有其他属性,作为伴侣,或者作为父母的角色。
而伴侣、子女并不能代表你去创造价值,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寻找与建立,对生命的探索必须由自己完成。
如果你把自我的价值建立在伴侣和孩子身上,你自己既不幸福,也会使得伴侣和孩子因为要对你负责而压力重重。
德国情感医师爱娃写了一本书叫《爱自己,和谁结婚都一样》表达这样一个观点:你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请将寻找爱的触角伸向自己的世界。这其实是告诉我们幸福是一种能力,真正的幸福感并不是来自外部的给予,而是来自自我内心深处的滋养。
所以当伊万妈妈站在那个她心心念念,梦寐以求却即将谢幕的舞台上唱歌的时候,她依旧浑身散发着光芒,因为这是她自己的理想,是内心深处的渴望,她也用这高光时刻告诉自己:我爱我的儿子,但从此我要放他自由,我要为自己而活!
而获得自由的伊万也终于明白,自己与妻子的关系,早在自己的控制中一去不复返了。
所以他才会有如此深的感悟: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应该是完整的,爱不是控制和索取,爱是接纳和尊重。
最后,请允许我用一首诗来结尾:
让我的爱
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
而又给你
光辉灿烂的自由
-------泰戈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