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经典 不朽传唱------秦腔经典剧目《三滴血》赏析
作者:孟宪春
“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姐弟姻缘生了变,堂上滴血蒙屈冤。姐入牢笼她又逃窜,不知她逃难到那边。为寻妻哪顾得路途遥远,登山涉水到蒲关……”提起秦腔经典剧目《三滴血》,那声音,那唱腔,浸透着人杰地灵的三秦大地,挟裹着八百里秦川的滚滚雄风,犹如泱泱渭河之水扑面而来,经过历史的洗涤,飘荡在世世代代热爱黄土地的人们的心中,飘荡在这块雄浑古老的土地上,飘荡在千年历史文化的血脉里, 一部《三滴血》早已成为陕西的精神文化符号,它那曲调鲜明的伴奏和豪迈高亢的唱腔代表了西北人民的个性与生活,代表了秦陇大地、黄土高原、泾河渭水、河套沃土、天山戈壁、祁连雪原的山山水水和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华夏儿女的家乡情结。
《三滴血》取材于《阅微草堂笔记》,由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陕西易俗社已故剧作家范紫东编剧,首演于1918年的《三滴血》堪称秦腔经典,已经诞生上百年。该剧是秦腔中的王牌戏,也是易俗社的看家大戏。讲述了一场关于“滴血认亲”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封建官僚的典型形象,深刻地批判了主观、教条的思维方法。故事讲的是山西人周仁瑞在陕西经商,妻一胎产二子,不幸产后身亡。仁瑞无法同养二子,便将次子卖于李三娘,自己抚养长子周天佑。李三娘为子起名李遇春,由奶娘王妈哺乳,并经王妈为媒与女儿李晚春订婚。后周仁瑞经商失利,带天佑回山西老家,其弟周仁祥为了独霸家产,不认侄周天佑,并诉诸县衙。县官晋信书用滴血认亲之法判断,认为周天佑并非周仁瑞之亲子,被逐出县衙,父子遂失散。天佑寻父至五台山,虎口中救下少女贾香莲,遂定下婚约。遇春长成后,三娘亡故,恶少阮自用垂涎晚春,伪造婚书,逼其成婚。诉诸官府,晋信书又以滴血之法将晚春、遇春断为亲兄妹,将晚春判于阮自用。花烛夜,晚春逃出,寻找遇春。周仁瑞四处寻子,偶于遇春奶娘王妈相遇,不服晋老爷以滴血之法错判两案,同往县衙质对。晋信书又以滴血试验,断周仁祥与其子牛娃又非亲生。天佑、遇春途中偶遇,便结义投军,各在边疆立功得官。晚春寻至军营,贾氏亦送女至。天佑兄弟提审县令,周仁瑞、王妈亦随晋信书来到军营,冤案遂明,将晋革职,合家团聚。此剧是小生、小旦、花旦、老生、正旦、大丑为主的唱做工戏。其中《虎口缘》常单折演出。
1912年,易俗社创办,是世界艺坛三大古老的剧社之一,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剧社之一。易俗社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会员李桐轩、孙仁玉倡导创办,以“移风易俗、辅助社会、启迪民智”为宗旨,是集戏曲教育和演出为一体的新型艺术团体。集中了高培支、范紫东等著名剧作家,从此在这个堪称中国戏曲活化石的秦腔剧社里诞生了无数经典之作。而首演于1918年的《三滴血》无疑是其中最为经典的代表,在绵延100年的精彩演绎中,牵动着无数喜爱秦腔的戏迷观众们的心灵。戏如人生,这不仅是一部不朽的经典,也是一部复杂人生的悲欢离歌。如今已经百年传唱数代艺术家的精心打磨和演绎,以《三滴血》为代表的秦腔作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有厚度,既有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的吼叫,又有爱和恨、存在和死亡的呐喊,这种从渭河泥土里“钻”出来的声音就是三秦大地精神文化历史发展的“变迁史”和“活化石”。《三滴血》已然成为秦腔的代表剧目、易俗社的响亮招牌,而取自全本中的《虎口缘》《结盟》也成为了盛宴不衰的经典折子戏。每当广袤无垠的西北大地上响起《三滴血》中的“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那清丽婉转、的优美唱段时,西北狼内心都会为之激荡不已。
作为传唱百年的经典剧目,出自剧作家范紫东先生笔下的《三滴血》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刻画恰如其分,许多经典唱段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曹禺先生曾称赞《三滴血》这出戏是“简直可以同莎士比亚的剧作媲美”。该剧由于沿袭了明清以双线结构为基础的编剧传统,保持了古典戏曲中最复杂的“三审三问”“双生双旦双团圆”的故事模式,继承了古典戏曲时期的艺术法则,在剧目思想、人物塑造、情节铺叙中表达现代观念,诉诸现代思想,很好地解决了艺术传统与时尚创新的矛盾,给了每个演员以发挥演技的表演空间,使曲折有致的剧情、激越婉转的唱腔、流畅委婉的音乐、精致凝练的舞美,深深打动着每位观众。艺术家们表演技艺精湛,唱念做打间,人物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善良正直的周天佑和李遇春、俏皮可爱的贾莲香、情感真挚的李晚春、古道热肠的王妈、糊涂顽固的晋信书,每个角色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经过近百年的民众欣赏和精心打磨,该剧至今仍然引动强烈的剧场效果,显示出该剧直面现代生活和时代问题的深刻表现力。《三滴血》中错综复杂又曲折离奇的人物关系堪称壮观,且在动人的情节背后又辅以警示世人的积极意义,使观众们强烈地感受到秦腔艺术的独特魅力。
《三滴血》剧情跌宕起伏,人物刻画恰如其分,全剧构思巧妙、唱词生动,尤其是“双生双旦”的结构更成为日后易俗社的典型风格,这部戏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悲喜交错的艺术风格。该剧以传统公案戏作为基础,剧情因滴血断案所引发的父子离散、兄弟失和、逼婚抢亲、伦常颠倒等社会风情,充满了陕西已故著名剧作家范紫东先生对于社会与人性的深刻体察,剧中人的无奈感伤能够强烈地激发出观众的悲剧审美。该剧以双生双旦的爱情作为重要情节线索,突出了小生、小旦戏的谐趣热闹,高潮迭起。例如作为折子戏演出的《虎口缘》一场,在紧张的情境中,赋予在惊怕的环境下被迫在男女礼仪中突破常规的情节,在观众笑声中完成了这对青年男女的情缘表演,把青春少男少女懵懂的初恋,展示得含蓄婉转,美轮美奂;而情节最后高潮时,则用“孪生兄弟”的误会法,引动了两对男女彼此错认、相互调笑的艺术场面。易俗社创始人之一的李约祉先生在为《三滴血》所写的序言中高度评价了该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他认为“剧中写县令之颟顸,刚愎自用,诙谐尽致”,是一个塑造得很成功的人物。赞扬滴血认亲的故事安排,“其离合悲欢,曲尽其妙,如情如理,自然天籁;正如水到渠成,绝不见斧凿之痕。”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曾称赞《三滴血》这出戏是“秦腔之《十五贯》,简直可以同莎士比亚的剧作媲美”;京剧大师梅兰芳称赞《三滴血》“是一出反主观主义的好戏”;欧阳予倩称赞《三滴血》是个喜剧,但“在处理方面却是严肃的,当一个正剧来演,而所得的确是喜剧的效果”;剧作家田汉则说它的“剧情离奇曲折,妙趣横生”,最后一场的误会,“可以追步莎氏”。
秦腔《三滴血》是陕西已故著名剧作家范紫东先生创作的一部优秀剧作,为小生、小旦、老生、老旦、丑唱做工并重戏。其中折戏《虎口缘》、《结盟》等可作单折演出,系陕西易俗社所创双生双旦戏的代表性剧目。陕西易俗社1918年首演,导演陈雨农、田畴易,音乐设计陈雨农、田畴易。演员有苏牖民、刘箴俗、刘迪民、沈和中、路习易、马平民、刘毓中等。1958年,杨公愚、姜炳泰、谢迈千重新改编,删去周仁瑞卖子,贾连城偷房,边关御敌等情节,由西安易俗社演出,导演杨公愚,音乐设计薛增录,美术设计陶渠。樊新民饰晋信书,刘毓中饰周仁瑞,肖若兰饰李晚春,陈妙华饰周天佑和李遇春,孟遏云饰王妈,郭明霞饰李三娘,全巧民、曹海棠饰贾莲香,雷震中饰周仁祥。1921年易俗社带此剧赴汉口演出,据1921年在武汉演出戏报显示,秦腔名伶刘箴俗、沈和中、苏牖民、刘毓中、马平民等均在剧中饰演重要角色!在汉口演出时,有“争看平民与牖民,嬉笑怒骂日翻新”之赞誉。1958年、1959年,易俗社两次晋京演出《三滴血》,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毅观看并上台接见演员合影留念。周恩来总理说:“《三滴血》是继《十五贯》之后,又一出很好的公案戏”。1959年《三滴血》剧组赴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随后开展巡回十三省、市演出,历时半年,行程两万八千里,将古老的秦腔传向大江南北,在秦腔史册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1960年,《三滴血》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秦腔黑白电影,上映后誉满全国,倍受好评,也成为我国首部秦腔电影,其中陈妙华一人饰演孪生兄弟周天佑、李遇春更是家喻户晓,成为当时的全民偶像。伴随百年易俗社的传承延续,《三滴血》迄今久演不衰,成为易俗社乃至整个秦腔剧种的标志性符号。
一百年间,《三滴血》穿越世纪,在当下以更富有朝气的面貌,焕发勃勃生机。被称为秦腔“经典中的经典”的《三滴血》,从1918年首演至今,已经整整演出了100年,作为秦腔乃至中国戏曲的名片式作品,《三滴血》历经一个世纪,其经典恒久的舞台魅力却未减分毫,这得益于一代代秦腔人的薪火相传,同样得益于对传统的尊重和顺应时代的大胆创新。
《三滴血》的百年,记录着秦腔的发展,镌刻着几代人的记忆。百年的《三滴血》,历久弥新,见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勃勃生机。增强秦腔艺术的文化自信,推动秦腔“走出去”,在新时代不断繁荣昌盛,推动百年经典剧目的传承发展,进一步提升了陕西秦腔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作者简介:孟宪春,渭南市华州区人。华州作家协会副主席。研究生学历,华县第七届政协委员,华县第八、九届政协常委。曾任华县技工学校高级讲师、培训处副主任,民进华县总支委员会副主委,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会会员,华县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曾获“全国职教先进教育工作者”、“陕西省民进优秀会员”、“陕西省民进优秀会务工作者”、“陕西省技工学校系统优秀教师”、“渭南市服务经济建设个人”、“华县优秀教师”、“华县教学能手”等荣誉,并连续四次获评“优秀政协委员”。
图文来源:渭南日报
原文作者:孟宪春
整理编辑:华州文史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