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在封建社会,皇帝是最高的统治者,且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一切奢华都体现在他的身上。
生前,他们为自己建造了奢华无比的宫殿,死后,他们也要葬在恢弘的陵墓之中,以彰显作为皇帝的尊贵。为此,生前的时候他们不惜劳民伤财,也要建造自己的陵墓。也因此,在中国古代,每一个封建皇帝死后的归宿都是皇陵。但是,唯独元朝的皇帝没有陵墓,为历史留下了一个大大的谜题。
1962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代,这一年成吉思汗出生。
关于“成吉思汗”名字的由来,目前有三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根据《史记·部族志》的解释:蒙古语单词“成”的意思是“强”,“吉思汗”是它的复数;《通史简编》也认为“成”是“强”,“吉思汗”是“多数”,“汗”是游牧民族对自己首领的称呼。因此,成吉思汗就意味着是最强的大汗。
第二个版本,“成成吉思”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上帝赐予的”,成吉思汗是天神赐予蒙古人的大汗。
第三个版本,《蒙古源流》和《蒙古世系谱》认为铁木真即位前三天,每天早上都有一五色鸟鸣,鸟鸣声就像“成吉思”,是吉祥的象征。于是,“成吉思汗”这个名字就此诞生了。
据历史资料的描述,元朝皇帝死后,找两块木头,把它们从中间切开,大概和人一般大小。然后,组合成一个棺材,遗体被放进里面,用漆把棺木封紧,用黄金做几个圆箍,将棺木两头和中间都紧紧箍住。之后,再挖一条深沟,把棺木埋起来后,让万马奔腾直到地上看不出什么痕迹为止。
最后,再当着一只小骆驼面杀死小骆驼的母亲,派几千骑兵守在那里,等来年草长好了,骑兵就会慢慢离开,便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墓地在哪了,这就是成吉思汗死后埋葬的方式。南宋文人笔记记载:成吉思汗在宁夏病死,他的尸体被运到了漠北肯特山下的一个地方,埋在了地表下的一个深坑里,尸体则存放在一个被挖空的木头棺材里。棺材埋好后,土壤被回填,一万匹马将这片区域夷为了平地。
为了不让外人看到运土的痕迹,在“万马夷平”之后,周围区域将被帐篷完全包围起来。只有当墓地上长满了和周围一样的草时,帐篷才会被移走,这样的话,埋葬的地点就不会暴露出来。在墓葬的全套工作完成之后,蒙古人则在墓前杀死一只母骆驼。这时,伴随着母骆驼的死亡,小骆驼会带着巨大的悲伤嚎叫,并记住这个地方。第二年,当献祭的时候,小骆驼被带到这里。
在母骆驼被杀的地方,小骆驼则会痛哭流涕。就这样,前来献祭的人就可以找到其坟墓的确切位置。
可见,蒙古族是一个非常聪明的民族。
他们不仅使用武力,更用自己的智慧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不过,依靠骆驼寻找祖坟是一个荒谬的做法。因为,骆驼是一种家畜,它的寿命并不比人类长,所以,依靠骆驼寻找坟墓是不长久的。
而且,在元朝建立之前,蒙古人有自己独特的丧葬习俗,其特点是薄葬和简葬。此外,蒙古人还保持着相对原始的生活方式,他们没有固定的住所,生活方式相对偏向于简单实用。甚至,在蒙古人四处征战的时候,葬礼仪式更是能简则简了。
在葬礼上,他们让死者躺在其生前使用过的帐篷中央,并且,在其中央还放有马、弓箭和一张放有肉和牛奶的桌子,亲人们则围着献祭的人祈祷。最后,把这些东西一同埋进土里,目的就是:当死者生活在另一个世界时,他们有帐篷、马、弓箭、肉和牛奶。
之后,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实行汉法,蒙古的丧葬传统逐渐受到了汉族丧葬习俗的影响。开始用棺木埋葬,但是,所用的棺木,却与汉人不同。死者入殓后,两个棺材被连接在一起,成为一根木头,然后,“用铁棒钉在一起”。然而,其他蒙古人却并非如此。
尽管他们进入到了中原,但是,蒙古人的埋葬习惯却仍像以前一样简单。人死后就用平时穿戴的衣服裹起来,随葬的物品也相对较少,大多都是死者生前喜欢的武器,如:弓、剑等。并且,在忽必烈入主中原后,为了自己和子孙的墓地不会被盗,他选择了一个罕见的风水宝地作为死后的埋葬地点。
然后,忽必烈还把当地的所有人都转移到了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在埋葬期间,汉族官员不允许参加元朝皇帝的葬礼。皇帝死后,新帝宣布将老皇帝的遗体运回漠北安葬,并将其记录在史书上以达到迷惑后人的目的,使得盗墓贼无法下手。
而且,在记录皇陵时,只记录蒙古贵族和皇室亲属的大致葬地,使得外人很难知道蒙古皇陵在何处。因此,不完整的记录和刻意的编造,使得元朝这个非汉族王朝越来越笼罩在神秘之中。此外,蒙古人独特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也使后世很难理解事实真相,这可能就是元朝皇帝没有陵墓的原因。
所以说,并不是没有,而是没有发现罢了。
其实,人生短短几十年,不管是皇帝还是老百姓,终有逝去的那天。所以,不必在乎死后的形式,只需安息就好。
参考资料:
【《元史·卷一·本纪第一》、《史记·部族志》、《蒙古世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