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郎得天独厚的地环境,让他们个个吃起海鲜都是一把好手。可以很确定地说,在厦门的海边,那些个捕捞上来的各种鱼、虾、贝类等海鲜,烹制后的滋味样样都是顶呱呱的,不仅肉质细嫩,味道鲜鲜美美的,还富含营养。但是血蛤(蚶)算是一种另类的存在,这种食材除了带有一种说不上的腥味并以“鲜血淋漓”的卖相而著称。
血蛤在温州沿海一带颇受食客们的喜爱,温州话翻译过来叫花蛤,是一种贝类软体海洋生物,生长在东南沿海潮间带至浅海的软泥里。东南亚和江浙广东福建沿海一带均有食用,特别是闽南人,除了认为血蛤肉质嫩鲜滑,肉汁四溢,令人垂涎外,还有滋阴壮阳补血益气之功效。另外闽南人以往经商居多,血蛤的外壳类似以往的钱币(在早的货币是由贝壳代替),以往过年时都要采买血蛤来过过嘴瘾,吃的越多表示财富来的越多。
其实血蛤有很多种。 血蛤(蚶)并不是一个确切的贝类称呼,蚶科贝类有很多,光是我国就有几十种,小的跟硬币差不多大小,但是大个的可以像小孩子的拳头那么大。但是不管大小,蚶科贝类里面都有红色的液体,“血蛤”这个名字就是来自于它贝壳内的血红色液体,这确实是它们的血液。而我们吃的其他海鲜、河鲜贝类中,几乎都没有红色的血水,那为什么血蛤会这样的呢?
大多数贝壳类软体动物的血都是蓝色或者无色的。这是因为软体动物的血液中携带氧气的是血蓝蛋白,这种物质结合氧气的时候会呈现蓝色,释放完氧气之后就是无色的,所以我们吃的海鲜贝类、软体动物大多都是蓝色或者无色的血液。但是被统称为“血蛤”的蚶科贝类就不一样了,它们神奇的保留了血红蛋白,所以各种体型血蛤的血液就跟鸡、鸭、猪、牛等陆地动物一样,都是红色的了。
那新鲜的血蛤要怎么做才能吃,才好吃呢?
据说不简单哦:
因为血蛤这种东西受众面较小,基本上只在广东、福建、上海等沿海地区才比较常见。即使在现在水产品养殖和物流已经很成熟的情况下,血蛤依然很难成为餐桌上的“主力队员”,虽然它的吃法其实跟其他贝类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但除了它那鲜红欲滴的贝肉外,主要还是“主流”的血蛤吃法在卫生上还是有比较大的隐患。并且要让血蛤的口感恰如其分,操作起来还是要一些技巧,尤其是血蛤这种本身表面就含有很多泥沙的食材。
但爱美食的人总是抵挡不住美食的诱惑的,再怎么样也要动起来,所以防范好就没问题,那吃得放心就必须注意两点:
(1)吃鲜活的
就跟其他很多海鲜贝类一样,血蛤当然也是越新鲜的越好。除了能最大程度保留鲜味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血蛤的营养成分含高蛋白高,越高就越容易滋生细菌,吃了不够新鲜的血蛤,那么上吐下泻可能会和你握手而来哦!
(2)刷洗要认真
血蛤跟别的海鲜贝类还有不同之处,它们更多的是分布在潮间带、软泥滩涂当中,外壳比较脏。而且蚶科贝类壳的表面又大多数不怎么光滑,基本上都长有细密的纹路,有些品种还会长毛,所以如果刷洗不干净,那么不仅卫生,也影响血蛤的滋味。
在血蛤的吃法之中,生腌算是最为极致的一种,除此之外就是开水烫数秒的半生熟吃法
【血蛤的潮汕做法——生腌血蛤 】
》【准备材料】:血蛤(蚶)
辅料:香菜、葱、生姜、小米椒、大蒜头
配料:盐、陈醋、高度白酒、生抽
》【制作步骤】:
——血蛤洗净(表面的黑色毛毛用刷子刷干净)
——起锅水烧开后,倒入血蛤烫几秒钟马上捞出(不能太久,血蛤不能开口,如果开口里面的血汁流出来味就不鲜美了)
——煮后的血蛤装入大碗加入适量生抽、姜末、蒜末、葱花、香菜、盐、陈醋、白酒(少量)小红椒、适量凉白开搅拌均匀后用保鲜膜封存24小时
提示:吃的时候一定要用白醋蘸着吃(此菜腥味较重)
【血蛤的闽南做法——活烫血蛤 】
》【准备材料】:血蛤800克、葱1根、姜1块、蒜3瓣、干辣椒10克、生抽2匙、黑醋、食盐、糖、食用油和料酒适量。
》【制作步骤】:
——血蛤的外壳冲水刷洗干净,冷水下锅,加料酒和姜片开始煮至水开,放入血蛤烫个十几秒(不用煮到水剧烈沸腾,只要血蛤外壳张开就可),捞出沥水;
——碗中倒入生抽、糖、少许黑醋,芝麻油、葱花备用。
——炒锅加少许油烧热,下姜丝、蒜末和干辣椒爆炒出香味,倒入碗中,作为吃血蛤的蘸料。
【血蛤制作小贴士】
1、血蛤为什么要焯水?
答:焯水可以帮助杀菌,还可以通过焯水判断哪些血蛤不新鲜,将闭壳的挑拣去除。建议是冷水下锅,煮到绝大部分血蛤开壳就可以了,我们的目的是高温灭菌和迫使其开壳,煮的太久鲜味没有、口感老了。
2、烫的时间多长?
答:时间要短,现下现捞,否则容易老涩难嚼,肉质收缩,寡淡少味,无血汁粘膜,食用起来欠缺了新鲜口感,煮好剥开,连肉带血直接吃。
3.烫血蛤的水要留吗?
答:因为任何海鲜的主要食用和营养价值都在肉里面,血液的营养价值并不高,尤其贝类的血液循环是开放式的,它们的血液和淋巴液是混合在一起的,里面的代谢废物和脏东西更多。而且一只血蛤每天可以过滤40升左右的水,这些水里面的细菌、病毒之类也大多被它“攒起来”了,它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也决定了它贝壳里的血液算不上“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