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有一大特色,是有太多隐秘言论,需要借助稗官野史这等“小说家者言”的形式,去曲为转达的。
古代中国,写史是一个危险的行业
它不直说,并非“逃避现实”,而多是“不合时宜”。这是过去的中国文人,尤其狡慧的强项,也是本土历史演义\历史小说异常旺盛的一大要因。这个现象,扯句学术黑话,就是民间讲史、通俗写史,论根底绝非只是文字娱乐,而是关涉到一项至为隐晦的映射传统。
何为“春秋笔法”,何为“重言十七”,孔丘与庄周老师都三缄其口,可这必然就是解释。
所谓“历史小说”,本质不在“小说”,而在“史论”。它是巧用“野史曝言”之具,对往昔社会作出评议,同时暗喻出对当下人事的看法,继而警醒读者。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我写的是正史,我读古书15年才写了这书
这心思,是无囿在古今、不困于新旧,也即大家挂在嘴边的“以古鉴今,察往知来”,是对心智官能的莫大训练。你看我们的历史演义,从《左传》到《三国演义》,从吴晗的《海瑞罢官》到熊召政的《张居正》,再到这些年风行草从的《雍正皇帝》、《明朝那些事儿》,这些你以为人家写来纯是自娱自乐自嗨自淫?别天真了好么,失去清醒与明睿去读史书、去看演义小说,多半也只会越读越浆糊吧。
在历史小说作者心中,一切史均为当代史,而所有人又都是“当代史”的缔造者及见证者,可说是一个默契的共识。《三国演义》津津乐道于汉末群雄争霸赛,《封神榜》浓墨重笔写商纣故事,《水浒传》鼓吹北宋梁山好汉,《西游记》无厘头恶搞玄奘取经,都是言此意彼的显例。
吴晗,其《朱元璋传》其实还是必读书
即便是咸与革命的五四之后,这一“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传统,照样接续无碍。郑振铎嘲骂阮大铖,郭沫若礼赞司马迁,廖沫沙评议信陵君,吴晗假托海瑞言政,都是有名公案。衍至当代,文化人这一伎俩是更变本加厉了,凌力、林佩芬、刘斯奋、二月河、唐浩明、熊召政、孙皓晖诸家,横空出世一鸣惊人,在历史小说界,犹如圈地运动般,风起云涌各自占地为王。
从这一点看,正如马未都他们所讲的,“历史”这东西,除开时、地、人,是真实存在的,其余可以完全都是假的,因为“历史没有真相”;而“历史小说”这文类,除了时、地、人可能虚构,其余全部都会是真的,因为它“残存的道理”颠扑不破。这话绝非鼓弄玄乎,而是我们读历史小说时,最该记住的第一定律。
马未都: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
在中国,绝顶聪明之人,必在读史。而敢操笔写历史小说者,非“智多近妖”之才,基本也写不好。这话也非张大其辞,也当是我们筛选作者时最该明白的一个衡量标尺。
就文章笔法而论,写“史”与写“历史小说”,最大分野可能在于,写史的第一原则是真实还原,而历史小说则侧重怎样精彩地讲述故事。
当代大史家钱穆,晚年也认为史学有一翼当是通俗化
这就是说,历史小说,“怎样写”比“写什么”更重要。毕竟,任何历史,其主体内容,都有“文献足征”,饶你妙笔生花也无法大破大立,留给作者的操作空间,无非是对已有史实的再表现、对人物的再解读、对事件角度的再阐释,对结论的再思考,如此而已。高明的历史小说作家,就是在如来佛手掌心中,时上时下、这伸那缩,可紧可松、亦深亦浅。
从这一层面论,最直白地讲,什么才是好的历史小说,能符合文笔高妙、史法高明、见解高超这三条件的,就是在接近理想。对于历史小说来说,你到底多大程度上还原出秦皇汉武,真不是重点,甚至你所写究竟是武则天还是文则天,压根无关宏旨。不悖基本史实,而能敷演精彩,力戒味同嚼蜡,才是重心,不然正史俱在,何必在写?比如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的《项羽与刘邦》,多少情节是经不起推敲的脑补,但有啥所谓呢,至少他可以直接影响到我去重新审视那段历史。
司马辽太郎,1923~1996,生于大阪
可在当下,要找出文笔、史学、思想均佳,诗心、史笔、文德俱惬的历史小说,真戛戛其难。即便是大咖名作,诸如二月河《雍正皇帝》、刘斯奋《白门柳》等等,且不说其见识、品味和想象力如何了,单那文笔,就是有待提高的,胃口挑剔点的就读不下去。带来欢乐,固然不是历史作家的本职工作,但写历史的人,更需要趣味。你看井上靖的《孔子》,小说的开篇,竟从一个蕞尔小国蔡国起笔,一看就是神笔啊!
历史,本就是最易分享内容的行当,而今却只有少数人能给大众展现舞姿。历史小说界,表面繁荣,实则萧索,垃圾铺天盖地,而精品难得一见。绝大多数名作,都还在延续旧时代民间说书脉络,最大弊端在于文笔过陋,而思想主旨不是迎上的搔首弄姿,就是媚下的哗众取宠,主流意识形态的钳制无所不在,甚至封建君臣主奴那套腐臭史观还无影随行,少见独立不羁的精神取向,更乏现代价值的洗礼,是以多数可读未必可传,无非一时流行读物。
《雍正王朝》编剧刘和平:谈改编历史剧的感想
这一类典型的,是二月河、王跃文、熊召政等一干名家。不要说是否谨严、高明、好读了,连会不会误人子弟,坏人心术,都算得上一个指控。
更等而下之的,所写压根称不上啥“历史小说”,差不多是在瞎编“青少年版”中国史,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过去人称“史家四长”,史德、史才、史学、史识,史德第一
这等作者及作品,根本问题,还不是学识不足、才情不过关、思维能力甚缺而已。于文学不谙、于史书瞽漏、于哲学外行、于人性理解芜浅,生平阅历也白纸一张,所写必然是愚妄的。个别网络上是红了,可取来一看,就是凑字数鬼扯啊,要看完一章,都要祈求神赐我力量。
这类历史小说的唯一意义,大概是给较真的读者留下一个启发:好的作家,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成为的,写历史小说,条件尤其要高。理由还是很简单,“历史小说”这东西,最简单化拆解,那是“历史 文学”。它的任务,绝非简单地去铺陈史料,渲染之些,迎众媚俗。这正如余世存在《国学经典现代解读:我们的经典》系列序言中说的,对于经典的学习、对于历史的理解,固然要方便设巧,努力让人“获得轻松阅读体验”,但绝不能粗制滥造,无端制造另一种障碍。
余世存:现代人的经典阅读,当从经典的文句、义理等出发,联接古今中外
假如,你对历史的分析很浅薄,你的文学才情也马马虎虎,你的写法、修辞不得要领,结构、语言、描摹都不太过关,你对社会的洞悉、你对世事的领略、你对人性的伺探,都不能入理,固然或能迎合时俗行销一阵,可如何能够称为好作品呢!所以,过去知乎那个名帖,“评选可媲美《明朝那些事儿》的历史小说”,如果让我去筛选,只怕大部分名家名作都会落榜。
只是,需要申明的是,对于当代历史小说,我的看法虽整体悲观,可也并非一概抹煞——比如前面评点到的二月河、熊召政、孙皓晖诸家作品,我是不大满意,可绝无意攻排,甚至多数还是挺推重的。没有跟风大吹彩虹屁,无非觉得他们远未达到我心目中的一流水准,读来若有所欠,直言无隐而已。
有趣,也是历史小说的关键要素
况且,盘点国内现当代历史小说,我也有不少私家珍爱之作,只是为数不多。这里,斗胆推荐几部就教高明:
1,蔡东潘:《中国历朝通俗演义》在这里,首列众所熟稔的老蔡,好像有点不大对劲,毕竟都是民国时代的老古董了。可执意“插播”他进来,委实有致敬行业宗师的意思。
蔡东藩,1877-1945,浙江萧山人
蔡公的历史小说系列,在同行中体量最庞大。现存11部,总1040回,达600多万字,结集为大名鼎鼎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一整套,内容从蛮荒上古一路铲到民国,将近二千年大史事一件不遗。高下好坏暂且不议,真是写出了仁者无敌的气魄。
他的这套书,我意最宜中学生,与好学人士垫底。何以故,因他不止史学素养一流,文字功夫也贼好,那种“文言味的白话”浑然天成,一点都不枯燥,中学生都能翻的有味,通读后完全可作阶梯登堂入廿四史了。读其作品数种,保管你史论宏博,文章也能行云流水。趁”图书节“活动,头条搞活动,搞一套绝对美滋滋:
论及缺点,也许还在“老旧”吧:形式上是旧派演义章回体,根底到底还是评书演义类,好些观点也不免落入正统窠臼。此外,是文笔固佳,可部分也偏古雅,习惯“爽文”的读者会有膈应。毕竟,今人不说怎么精熟文言了,能看点浅易文言的,都是“文化遗老”了。
2,高阳:《慈禧全传》毫不犹豫地讲,当代中国,写历史小说,高阳(许晏骈)绝对是最好的,好到无与伦比独孤求败。“现代罗贯中”,名不虚传。
当代历史小说,私心最服“野翰林”高阳。他虽是学术界外中人,可他的文史素养,凌驾海内外绝大多数专业学者,特别是对明清两朝,典章制度、社会风俗之类积累,实举世罕匹。而且,他的野史系列,不只是正史野乘烂熟于心,连世情百态都通透于怀,且文字功夫又是上乘之选,读来五体投地。
他的一些高明之作,比如《慈禧全传》,是他正常水准的发挥,堪称当代历史小说的巅峰。那里面,对史实的高度熟稔、对细节的精细还原,对复杂人性的入微刻划,对处世之道的高妙探测,对旧社会官场的揣摩把握,都是神级的。高阳之笔,旨在收取残山剩水,又犹如亲临现场,让人叹为观止。
论起缺点,也很明显。就是他很像好友古龙,生平疏放,因了各种缘由,水准参差不齐。例如,让他在大陆名声大噪的《胡雪岩》,我就觉得不好。
3,廖心一:《正德皇帝全传》廖心一,常居香江,在大陆名声不彰。其《正德皇帝全传》,属“明史纪实系列”之一,听过的朋友似乎都不多,可有大手笔气象。
廖心一,出身与格调,都与当年的吴晗相似:本身都是知名明史学者,所写既有纪实小说笔调,也完全可看趣味十足的读史札记。其妙处,不只是体现出严谨的史家风范,也展露出极好的文学才情,纸缝间是情怀弥满又有劫火烧残、浮云阅尽后的沧桑。论明史,继吴晗那惊才绝艳的《朱元璋传》之后,难得有廖心一再扛大旗。
当初,我阅读此书,是与朱永嘉的《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吴晗的明史文字对读的,会心之笑时有,黯然之伤也是填满胸臆的。
4,林鹏:《咸阳宫》林鹏1924年生人,是老先生了。河北人,现居山西。14岁就参加革命,戎马沙场,半辈生涯。后投笔从文,在书法、文史、小说诸方面都有大表现。尤其书法,号称“北方草圣”。
林鹏,1941就参军的老革命,后以作家、书法家名世
以他这种经历,与年龄段,能写出《咸阳宫》这般大作,委实不易,迄今海内不见第二人。他在一般大众中,似乎没啥名气,《咸阳宫》这部好书,似也因此埋没。只是,这份作品,在我看来,是有实力以孤篇单挑一下高阳的。
作者像一位博学、智慧、冷静的说书人,完全有实力打破一些朋友对中文历史小说的偏见。写法似有意学习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只围绕嬴政冠礼前后一年时间,轻轻展开,可暴政之酷、布衣之怒,隐忧之心,都汇在笔下。比较之下,同为北方人,同是写秦事,孙皓晖的《大秦帝国》虽行销一时,可笔力还是弱的,思想境地也没法比。
林鹏书法《燕歌行》
这部书的缺陷,也很明显。比如,人物与事件线衔接松散,文风戏剧腔,一些比喻老套等等,都是瑕疵。
5,秦涛:《老谋子司马懿》以司马懿视角写三国,堪称最好的三国通俗读物。作者不愧辩论队出身,文笔轻松幽默但颇有分寸,写法虽有模仿《明朝那些事儿》之嫌,实能后来居上,异军突起。无论观点,还是文笔,都要超越当年明月许多,较之多数历史科普同行,确实还要高出一筹。
在作者笔下,司马懿实乃三国时代隐藏最深的老狐狸,作者刻画至深。对于苦苦挣扎的职场中人来说,此书只怕也是绝好攻略。
6,李开元三部曲:《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楚亡:从项羽到韩信》《秦谜:秦始皇的秘密》作者田余庆弟子,西嶋定生接班人,史学功底自非凡辈。自称“漂泊的华人,历史的行者”,生平最敬司马迁,素钦罗素,落笔也别开生面。这部书,与其说它是历史小说,不如说是绝妙的历史推理著作。
李开元,“历史界的福尔摩斯”
7,李洁非:《龙床:明六帝纪》《黑洞:弘光纪事》、《野哭:弘光列传》毫无遮掩的影射史学,借古人之事浇今人块垒,借古喻今,隐晦其词,意欲凭一支秃笔,给恶者以鞭挞。不人云亦云,实多愤世嫉俗;中文系的人谈史论政,也不乏肤浅。只是人民文学社竟能出版如此尺度之作,殊觉意外。
8,梁惠王:《刺杀孙策》、《青梅煮酒话西汉之楚汉争霸》青年才俊,落拓不群。章黄学派门下,竟能出此异才,令人错愕。作者有公号为“梁惠王的云梦之泽”,时发不平之鸣,也值得一看。
笔名梁惠王,北大文献学出身,原北师大副教授
另外,还有一些敝意以为尚可的作品,因本文篇幅太长了,权且只举书名备案吧:
徐兴业《金瓯缺》。对宋代史料之娴熟,历史小说圈难有比拟,缺点在行文偏沉闷,殊少灵气。
蓝云舒《大唐明月》。女性作者,迄今写唐代穿越最好看的一部。对唐习俗等书写都很用心。
王跃文《大清相国》。作者是官场小说大佬,写史功底到底缺乏,可对人情世故的揣摩,依然胜人许许。比如写“完人”陈廷敬的“为官五字诀”:等、忍、稳、狠、隐,见微知著呀。
王跃文,1962年生于湖南溆浦
木令耆《竹林引幻》。迄今写晋代竹林七贤的最好小说。阿越《新宋》。目前最严谨最值得一读的历史穿越小说之一。
猫腻《庆余年》。读者巨多,无需多说。在网络起家历史小说写手中,猫腻的文笔算是很好的,比如写醉酒作诗那一章,读来惊为天人,已有大手笔之状。
马伯庸,1980年生于内蒙赤峰
马伯庸《风起陇西》。确实鬼才。亲王早期作品,优缺点都显著:情节设置牛气冲天,抖段子手到擒来,但文笔生硬,疏于写感情,趣味性远过文学性。这也是网络成名作家通病。
丁三《蓝衣社》。作者是一个自称“流民和小商人”的年轻人,怀抱远大,自云志在“恢复纪实报告类文学的诚实声誉”,的确还不错。
孙皓晖
此外,林佩芬的《努尔哈赤》与《天问》、二月河的《雍正皇帝》(其余不推荐)、张大春的《大唐李白》、南宫搏的《韩信》、黎汝清的《碧血黄沙》、柳存仁的《大都》、唐浩明的《曾国藩》、《杨度》、孙皓晖的《大秦帝国》等,都是应该提及的。
再怎么说,这些都是名家名作,也是大众所熟悉的,是市场检验过的良品,再不济也值得一看吧。
当然,好文字是举不完的。我的阅读面,那么狭窄,见识又是那般浅陋,狂妄敢所推介,也必仅沧海一粟。
所以,还有哪些名单遗漏的,朋友们无妨留言,继续完善。搞这份名单,我大体只能说,无聊而认真地罗列出的书,算是我自身确实觉得还行的,有所议论也是大实话。有偏激,有溢美,可没有欺骗。趁着“图书节”平台活动价,您买了,读了,应该不大会骂我。
还值得提及的是,这几日图书节,平台搞活动,余世存先生享誉士林的“我们的经典”系列,一套厚重8本,原价422元,如今仅售165元,还附赠作者签名本 小礼物,完全可以考虑为自己、为孩子购置一套。
读懂这套书,说不定你或你的孩子,就是下一个高阳与余世存。这个民族,应该有这种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