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是张叔明或者张叔卿。他和李白,还有另外四个人曾经隐居在徂徕山。山在今天的山东泰安,他们被称为“竹溪六逸”。杜甫年轻时和高适游齐赵到了这里。
杜酒和张梨都是用典,用的极为巧妙。
杜酒且不谈,张梨又叫大谷梨,出自潘岳《闲居赋》:“张公大谷之梨,梁侯乌裨之柿”。李善作注,引《广志》(晋朝的书)的一段记载,说这种梨是厦梨,产自洛阳北邙山,主人姓张,全中国就只有一棵。《广志》里还记载了一种广都梨,说一粒梨重六斤,可以好几个人分着吃。可见这事不仅是夸大,更可能是讹传,没有的事情。潘岳那篇文章,除了写到这种没有的大谷梨,还列举了其他多种传说里的植物(溧侯的乌稗柿,周文王的弱枝枣,朱仲的李子)。可见他就是美化或吹牛——文字工作者总喜欢干这种事情——他表面写隐居闲适,实在还是想做官,后人已批评过他这种心思。
这种大谷梨既是传说,后人用它,就剩下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目的在于强化:美化或者丑化。崔兴宗《和王维勅赐百官樱桃》中“莫比潘家大谷梨”,这就是美化,把樱桃比作潘岳所写的大谷梨,稀有又珍贵。
杜甫这里说“张梨不外求”,也是美化,其实就是张叔明给杜甫吃过梨(或其他水果)。这是对主人的恭维,也是前面说的,杜甫这两句诗写的极为巧妙。他们喝酒吃梨,酒可能是浊酒,梨也是普通的梨,但杜甫恰好姓杜,主人恰好姓张,这样,杜康和张公大谷梨的典故用过来,就天衣合缝。原本是寻常食物,经过杜甫这么处理,变得高上大了。
所以要多读书,不要吃了梨就完事。
任城在山东济宁。
现在搜索菱,结果是欧菱 Trapa natans。菱和芰可以通用,但古人又加以区别:三角四角的叫芰,两角的才叫菱,像牛角,潮汕地区叫它“莲角”。现在《中国植物志》中记载一变种“四角矮菱”,描述说“具4刺角,2肩角斜上伸,2腰角向下伸”。
菱角富含淀粉,皮脆肉美,蒸熟后剥掉外壳可以直接吃。这些我是抄来的,我并没有吃过菱角。菱角在秋天成熟。此前已下过了很长时间的雨。“时雨”不是应时的雨,有的版本作“旬雨”,意思更明显。菱角成熟采摘和雨水应时与否有关吗?还是解释为下了挺长时间的雨更好。
上一句说雨,下一句说季节。八月天,入秋了。“蒲”这里解为蒲草,香蒲属植物,如香蒲 Typha orientalis、水烛 Typha angustifolia等等。植物分类的概念近世才有,古诗文里的植物能定到种的植物不多。八月天是农历,新历得是十月份之后。这时候山东入秋了吗?以现在河北唐山的香蒲为例,大致在新历十一月份之后,它们才会干枯,才会“荒”。
这两句诗是倒装,正过来说便是:经旬雨之后,菱角熟了;八月天的时候,蒲草干枯了。也可看作是互文:旬雨之后,八月天里,菱角熟了,蒲草枯了。
【按:杜诗中写“蒲”的很多,可单独做一章。】
我们现在读古代诗文有诸多便利,因为有诸多人为我们作注、考证以及释义、白话翻译等等。前人的工作做得已足够多,即使结论不见得就准确,但我们也需要感谢他们。在他们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少做很多工作。
杜甫这两句诗,江莲是现在的莲属植物没有疑问。后面的“白羽”和“天棘”是什么意思,前人多有讨论。现在有比较统一的结论:白羽,说的是风吹动莲叶的样子像是在摇扇子。天棘,是天门冬。到属就好,不便到具体种,即:天棘,是现在的天门冬科天门冬属植物。
较早是将“天棘”解释为杨柳,引庾信的“岸柳披青丝”和郑樵《通志》的“柳名天棘,南人谓之杨柳”两处例子为证。之所以这么理解,是因为后一句“天棘蔓青丝”的“蔓”,也写作“梦”,梦的繁体字是“夢”,和“蔓”字形相近,且用“梦青丝”的话,意思也能解释得通。
但是这两句诗的前面两句是: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簟是竹席,瓜泛指各类瓜果。竹席、各类瓜果,以及莲叶像扇子,这些物候都说明这首诗写的是入夏后的事情,所以前面的“蔓青丝”如果说的是柳树,那季节就不对,我们说“柳丝”只有在春天,夏天的时候柳叶已经老了。这是杨慎的意见,说的很有道理。
杨慎讨论的基础是用“蔓”不用“梦”。尽然已经入夏,不能再用柳丝,那就得考证“天棘”是什么植物。他引了《本草索隐》(这本书现在没有了?我没有查到资料)说,在北岳(恒山,在山西)那边,天门冬又叫作颠棘。“颠”和“天”,发音相近,可以互称。
这么一来,我们只需要找到古籍中关于“颠棘”的记载,就可以解决杜甫这里的“天棘”是什么植物。结论就是前面说的,颠棘,就是天门冬,见《抱朴子》及《博物志》。
天门冬是攀援类植物,这就是“蔓”,它的茎多是扭扭曲曲相互缠绕的形状。它的叶子上有刺,这就是“棘”,“棘”的本义是丛生的枣树。枣树(酸枣)大家去留意,有非常多的刺。至于“青丝”,说的是天门冬的叶子,青绿色的,特别细,就像丝一样。
- 未完待续 -
阿蛮读唐诗,目前主要以读杜甫诗为主,计划将杜诗中的植物梳理一遍。同时还会有其他关于唐诗的笔记,感谢大家的支持。
阿蛮推荐杜甫诗入门好书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