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丧嫁娶是人生中的头等大事,我国作为礼仪之邦闻名天下,这些重要的场合自然会有很多值得注意的礼仪细节。
最近山东地区年轻人给长辈拜年行跪拜之礼的视频走红网络,引起不少网民的热议。有人认为这是弘扬孝道文化,值得提倡;也有人认为当代社会,行如此大礼大可不必。
由此可见,随着人们思想的改变,很多古时候的礼仪并不被现代人所接受。所以对于古代文化的继承,应该保持辩证的观点。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能很好的弘扬传统文化。
说到丧葬的礼仪文化,想必在农村生活过的朋友会发现,农村的送葬礼上有一个环节是摔瓦盆。
这个习俗已经传承了上千年,现在很多依旧是很多农村地区的葬礼上必不可少的环节。摔瓦盆的习俗究竟是什么含义呢?又寄托了亲人什么样的寓意呢?
一、摔瓦盆的讲究古时候人们会为去世的亲人设灵堂,会在灵柩前摆放一个烧纸用的花盆,方便亲朋好友前来吊唁。
这类花盆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直径大概四寸多一点,深寸许,在花盆的底部正中央有一个圆孔,人们将其成为“吉祥如意盆”、“阴阳盆”、“丧面盆”等等。
所谓的“摔盆”,就是指在下葬之前将祭奠用的花盆摔坏,或者用木棍之类的硬物将其砸碎。
摔盆的人也有讲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摔盆,只有逝者的长子长孙才有资格。如果逝者没有儿子和孙子,则需要从旁系中较为亲近的侄子、侄孙中选出摔盆的人选。
并且古代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摔盆者便是逝者的孝子贤孙,即便摔盆的人是侄子或者侄孙,他也有资格继承逝者的大部分遗产。通俗一点来说,就是摔盆的人就是遗产继承人。
若是逝者没有长子长孙,也没有符合条件的侄子和侄孙,这就意味着没有人给逝者送终。
在古人看来,这是不详的征兆,也意味着逝者下葬之后,其牌位不能进入祠堂供奉。也会被认为是不得善终,即便是下葬之后,也会受到别人的非议。
并且用哪只手摔盆也大有讲究,如果是父亲亡故,后辈就需要用右手摔盆;若是母亲去世,则要用左手摔盆。
摔盆的时候,盆子摔得越碎越好,意味着“岁岁平安”,古人认为逝者可以保佑后辈一生吉祥如意。
如果发生意外情况,即摔盆时并没有将瓦盆摔碎,这时候绝对不能将瓦盆从地上捡起来再摔,这在老人看来也是不祥之兆。
要是第一次没有摔碎,则需要后人用脚将瓦盆踩碎。摔完瓦盆之后,亲朋好友就要开始放声大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哭丧”,此后便是下葬环节,即送死者的遗体上山。
国人自古以来都习惯土葬,近年来为了节约土地资源,国家大力提倡火葬。但数年来的传统观念,很难在一朝一夕之间改变。
希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可以早日深入人心,只有思想观念发生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才能随之改变。虽说如今很多程序都得到简化,但摔瓦盆的习俗得以保留,那么这个习俗的究竟意义何在呢?
其实摔瓦盆的习俗,就是想要表达生者对逝者的缅怀之情。古人相信鬼神之说,也相信人有灵魂,更相信人死后会步入黄泉路。
这些观点在现代人看来无疑是无稽之谈,但古人却对此深信不疑。他们认为人死后会踏上黄泉路,这时候逝者的灵魂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亡。
他们会经过忘川河,忘川河旁边有一个望乡台,这些“灵魂”会在此处追忆自己的一生,回顾一生的喜怒哀乐和五味杂陈。即便依旧对亲人依依不舍,但是必须往前走,才能获得新生。
摔瓦盆就是生者用来提醒死者的信号,希望他们不要喝下“孟婆汤”,忘记尘世中发生的一切。这样的说法其实并不可信,但是却寄托了生者对于逝者的思念之情。
死亡并不是人生的终点,遗忘才是。有人说人这一生会经历三次死亡,第一次是心跳停止,呼吸消逝的那一刻,这意味在生物学上的死亡。
第二次是亲人穿着黑衣,披麻戴孝将其下葬,这意味着在社会上死亡。
第三次则是最后一个记得其模样的人将其遗忘,这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消亡。无论什么样的习俗,总归是生者的一个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