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篇是都市传说系列的第十六期。大家可以点击我的头像查看往期。
今天我要讲的是一本书——《山海经》中的神秘生物。
《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此书中除了各类地理描述和神话故事外,还记载众多异兽的形象。
书中记载的异兽大多奇形怪状,在现代完全找不到相似的原型,而且大多都出现了类似麒麟、虬龙等类似的神话生物,因此很多专家都认为书中记载的生物只是古代人民在一些生物的基础上添加艺术加工而产生的虚构生物。
但是
其实不尽然,
世界这么大,山海经所描述的生物并非完全没有原型。
我们先来看看《山海经》中的一段描述
“某水出焉,其中多龙鱼,其状如鱼而人手人面,白文六角,佩之不迷。”
这个读起来是不是觉得充满了玄幻感,什么鱼能长出人手?而且还有六个角?有六个角的龙鱼?真的有吗?
有的,他长这样,是蝾螈的一种。
还有一个
“其状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飞,其名曰飞鼠”
这个也有,《北山经》中提到的“飞鼠”现在也叫“鼯鼠”,现实生活中的它并不是我们想象中张牙舞爪的异兽形象,反倒是十分娇小可爱的。飞鼠如今多生活在亚洲东南部,除此之外,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也有它们的踪迹。飞鼠因长有一双翅膀而得名,而实际上它们的翅膀发育并不成熟,严格来说只能称为“飞膜”。飞膜可以帮助飞鼠在树林间快速滑行却无法实现像鸟类般的翱翔。
“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复生。食之无肿疾。”
这个其实就是穿山甲。
《西山经》中记载
“文鳐鱼,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其音如鸾鸡”。
这“文鳐鱼”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飞鱼”,飞鱼长相奇特,胸鳍特别发达,很像鸟类的翅膀。它在海中可以以每秒10米的速度游行,还能跃出水面十几米之高,据统计,其飞行的最远距离能达到400多米。飞鱼的长相的确是“状如鲤鱼”,它们有着像鸟一样的翅膀,身上有着青色的斑纹等等,这些与《山海经》里的描述十分吻合,由此可见《山海经》中的记载其实是十分写实而又生动的。
如此种种还有很多,我就不再赘述了。
不过,看过这些存在的原型后,就有一个疑问了,其他更加奇特的生物也会有原型吗?
如
夫诸:象白鹿,但有四角。招大水。
九婴:水火之怪,能喷水吐火,其叫声如婴儿啼哭,故称九婴。尧时出,作害人间,被羿射杀于北狄凶水之中。
乘黄 shèng huán:白民之国在龙鱼北,白身披发。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二千岁。
这些异兽的描述要么是有着常人无法理解的外形,要么就是拥有各种奇异的能力。
着实让人无法相信在现实中也会有原型。
《山海经》会出现这种异兽的原因只有几种解释。
1、也许这些异兽并不是古人想象出来的,而是曾经真实存在过的,只是后来灭绝了,或者是经过不断演化,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
毕竟我们不是古人,在那个时候,地球上曾经生活着什么东西,谁也不能确定。
2、也有可能这些异兽的原型是曾经真实存在过的,只是人们在对其进行描述时,用词不准,或是进行了一些夸大。
比如这个, 叫做驳,我们来看看《山海经》中的描述
中曲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驳,是食虎豹,可以御兵。
中曲山,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普通的马却长着白身子和黑尾巴,一只角,虎的牙齿和爪子,发出的声音如同击鼓的响声,名称是驳,是能吃老虎和豹子的,饲养它可以避战争。
看着是不是很像现代的马
再还有
章莪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击石,其名曰狰。
这只乍一看好像很玄乎,其实就是多了几条尾巴的老虎嘛。
古时候没有照相机,绘画水平应该也有限,人的记忆力也是会出现偏差的,如果在和别人描述这种动物时出了一点偏差,结果口口相传,以讹传讹,积累下来,人们口中的动物形象就会与原来的原型有很大的偏差。
3、还有可能在那个时代,这些异兽的原型给古代人带来了很多麻烦或者伤害,古代人对它们非常害怕,所以在它们的原型的基础上稍微加了一些想象,便产生了这些异兽,用来警示后人,看到这些动物的时候,要躲远一点。
总结总之,《山海经》中的生物是真是假,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你说是假的吧,要知道现在人类探究地球的程度其实只有三分之一,你永远也不知道那天说不定就从哪里窜出一直貔貅或者是麒麟来吓死你。
不过有没有龙就不好说了啊
1996 年出土于贵州省的“新中国龙”化石中,龙首上有对称的一对“龙角”,与神话中的龙非常相似,引起了古生物学家的关注。
说明龙可能在古时候有真实或者大体真实的原型,只是人们对它又进行了一些加工和美化,并把它的功能给夸大并进行神化了。
不过
这世上真的有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