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姐姐刘亦菲的新电影《花木兰》从开拍开始,一直就深受广大粉丝的期待,当然首先这部电影是大制作,迪士尼大规模的全球征演花木兰,刘亦菲被成功选上了,因为刘亦菲英语好,另外在拍摄电视剧的过程中,也学习了不少武术的功底,所以说也是有一定的基础的,从迪士尼最初发布的剧照来看,刘亦菲也非常符合花木兰的形象的。
和卡通人物对比其他都无异议,除了卡通人物的眉毛粗一点,但是从定妆照来看,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眉毛加粗了,这也可以看出剧组的细心,比较粗的眉毛,会显得英气一点,轮廓也会更鲜明,适合一个巾帼英雄的形象。
但是在最新的《花木兰》预告片一出来却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在《花木兰》的预告曝光后,刘亦菲的妆容却让人大跌眼镜,双颊涂上红扑扑的腮红,额头有一抹鹅黄,眉宇间以红色点缀,浓烈的色彩和现代女性追求的裸妆感大相迳庭,因此有不少网友看不习惯,直呼好丑。在平常的影视剧中也很少看到与这类似的妆容啊。
但是也是从这个妆容中就可以看出剧组的用心研究了,相信读书时我们都学习过《木兰诗》,在花木兰凯旋回家后有这么一段话,“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花黄”大概就是那额头那一抹黄色的妆容吧。
花木兰(412年-502年)的故事发生在汉朝时期,但花木兰的形象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该诗约作于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僧人智匠在《古今乐录》称:“木兰不知名。”长300余字,后经隋唐文人润色。所以妆容应该是按照南北朝时期的妆容来进行修饰的。
南北朝时期的面部妆容主要有:
1、额黄
它是一种古老的面饰,也称“鹅黄”、“鸦黄”、“贴黄”,“宫黄”等。因为是以黄色颜料染画于额间,故名。其俗可能起源于汉代,因明张萱《疑耀》中曾说:“额上涂黄”亦汉宫妆。“但至六朝时方流行起来。它的流行与佛教的盛行有直接的关系。女性或者是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也将自己的额头染成黄色,久之便形成了染额黄的习惯,谓之“佛妆”。
除了把黄色颜料染画于额羊,也有用黄色硬纸或金箔剪制成花样,使用时以胶水粘贴于额上的。由于可剪成星、月、黄、花、鸟等形状,故又称”花黄“。严格来说,贴花黄已脱离了额黄的范畴,更多地接近花钿的妆饰了。
2、斜红
斜红是面颊上的一种妆饰,其形如月牙,色泽鲜红,分列于面颊两侧、鬓眉之间。其形繁多,立意稀奇,有的还故意描成残破状。犹若两道刀痕,亦有作卷曲花纹者。其俗始于三国时。南朝梁简帝《艳歌篇》中曾云:”分妆间浅靥,浇脸傅斜红。“五代南唐张泌《妆楼记》中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魏文帝曹丕宫中新添一宫人薛夜来,文帝对之十分宠爱,某夜,文帝在灯下读书,四周围有水晶制成的屏风。薛夜来走近文帝,不觉一头撞上屏风,顿时鲜血直流,痊愈后乃留下两道伤痕。但文帝对之仍然宠爱有加,其他宫人见而生羡,也纷纷用胭脂在脸颊上画上这种血痕,取名“晓霞妆”,久之就演变成这种特殊的面妆――斜红。
3、花钿
这里的花钿,专指一种饰于额头眉间的额饰,也称“额花”、“眉间俏”“花子”等。在秦始皇时便已有之。六朝时物别盛行一种梅花形的花钿,称为“梅花妆”。相传宋武帝裕之女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仰卧于含章殿下,殿前的梅树被微风一吹,落下一朵梅花,不偏不倚正落在公主额上,额中被染成花瓣状,且久洗不掉。宫人其他女子见状新异,遂竞相效仿,剪梅花贴于额间。后渐渐由宫廷传至民间,成为一时时尚,故又有“寿阳妆”之称。
当时黏贴花钿的胶是一种特制的胶,名呵胶,这种胶在使用时,只需呵一口气便发黏。相传是用鱼膘制成的,黏合力很强,可用来粘箭羽。妇女用之黏贴花钿,只要对之呵气,并蘸少量口液,便能溶解粘贴。卸妆时用热水一敷,便可揭下,十分方便。
《北齐校书图》中染额黄,作佛妆,梳螺髻的侍女.
由此可见,根据上面的南北朝时期的妆容特点来看,该剧也是十分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的了,可见剧组也是十分的用心对待该剧,希望播出不会让观众失望,也希望天仙姐姐能给我们带来一个惊喜。
参考: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妆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