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李雪健接到出演《焦裕禄》的任务,第一时间去焦裕禄的家里拜访。
然而焦裕禄妻子的一句话,让李雪健差点辞演:
这个人太胖,太矮,一点儿都不像。
焦裕禄家人都不认可自己,这还怎么演?
最后李雪健把心一横,用20天时间减去20多斤。
焦裕禄的妻子看到瘦脱相的李雪健,心疼地说:
演戏事小,身体事大,别把孩子身体弄病了。
最终电影的结果,《焦裕禄》让李雪健获得了金鸡百花的双料男主。
31年后,郭晓东接好了李雪健的班。
让我们得以在大银幕上又一次重温这位国民偶像的感人事迹。
一个已经离开我们57年的人,凭什么我们还要怀念他?
看完这部电影,你的心中自有答案——
《我的父亲焦裕禄》
焦裕禄。
一个课本上耳熟能详的名字。
干部楷模、革命烈士。
后人将他的精神提炼为“焦裕禄精神”。
在他离开我们的57年里,关于他的故事多次被改编搬上舞台。
李雪健老师的版本是经典中的经典。
《我的父亲焦裕禄》并不打算复刻一遍经典。
这一次的故事,根据焦裕禄女儿焦守云的口述回忆改编创作。
新版在主线剧情上更加丰富。
电影选取了焦裕禄短暂一生中的三起重大事件:
洛矿上建初功、兰考战三害、博山生死别。
虽然这部电影被划分为主旋律的范畴,导演范元并不想用拍主旋律题材的方法去拍。
他想回归电影本身,就拍好一个人。
要把焦裕禄还原成普普通通、有血有肉、有呼吸有温度的人。
由谁来演焦裕禄,曾经有许多男明星都在备选项之中。
团队反复考虑,来回比对,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最终是焦裕禄的女儿焦守云,也是这部电影的制片人,选中了郭晓东。
看上郭晓东主要有几个因素:
一是他和焦裕禄一样,都是山东人,身高胖瘦也多有相似的地方。
二是郭晓东爱笑,这一点和焦守云记忆中的父亲一样。
三是焦守云看了郭晓东的片子后,觉得他是少有能演出质朴气质的男演员。
综合考虑下,就是他了。
但是,在开拍前,郭晓东虽然是瘦,但脸上还是有点婴儿肥。
在当时温饱极度成问题的年代,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bug。
郭晓东和李雪健一样,二话不说,开始减肥。
进组后成功减掉20斤。
焦守云看见暴瘦后的郭晓东,一笑起来脸部的皱纹变得非常深邃,越看越像自己的父亲。
形象得到焦裕禄家人的肯定,这个角色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90年李雪健版的《焦裕禄》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
李雪健老师塑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理想主义者。
郭晓东在表演上没有选择把焦裕禄往高大全的方向塑造。
因为焦裕禄不仅是一名党员,一名干部,他更是一名丈夫、一名父亲、一名儿子。
工作上,焦裕禄雷厉风行,说干就干。
生活上,他跟妻子的相处风趣幽默,懂得体谅妻子的不易。
两人吵架,他没有一味坚持自己,而是先服软,等妻子气消了再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甚至会说出“老婆大人”这样的土味情话。
焦裕禄的女儿也曾说过父亲在生活中是一个浪漫的人。
饰演焦裕禄妻子徐俊雅的是有着“主旋律专业户”之称的丁柳元。
她也是这部电影最早确定的人选。
凭电视剧《江姐》,丁柳元获得过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女演员奖” ,被誉为第三代“江姐”,最美江姐 。
这一次饰演徐俊雅,她为这个角色赋予了更多人性层面的表达。
以往像这种角色,都是具有功能性、符号化的存在。
但在这部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她和焦裕禄在生日生活中的一些小冲突。
一开始不希望他调去兰考,因为每个月少挣40块钱。
有私心,才说明更有普通人的温度。
对于焦裕禄,她是不断给予给养的那一个。
当得知焦裕禄希望在兰考多呆几年时,她在洗脸盘前委屈地哭了。
在拍戏的时候,丁柳元觉得点到为止就可以。
到真正开拍,她的情绪一下就上来了,收不住。
那一刻她把自己完全带入到了徐俊雅的角色。
她像大地一般,既要在家里照顾六个孩子,还要拖着焦裕禄前行,替他分忧,让他有时间有精力和爱去分享给他的百姓。
然而没有人真正关心过徐俊雅的内心。
当时那个委屈劲儿让丁柳元泪流不止。
现实中的徐俊雅在焦裕禄去世后的四十多年里都过得不开心,一直哭。
所以在这部电影里,丁柳元尽量在戏里让这个角色多笑,多表现一下他和焦裕禄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很多细节都是丁柳元自己添加的,比如为焦裕禄洗头、焦裕禄喝醉了抱着他……
这是完全进入角色后的一种真情流露。
在面对这样一个有着强大人格魅力的男人,身为他的妻子就很自然而然地会这么做。
结尾在医院那场戏,为了进入那个状态,丁柳元和郭晓东几夜没睡。
当看到郭晓东用烟头烫自己胳膊,随后目送他离开,丁柳元感到前所未有的绝望。
导演喊卡之后,她许久未能从那个状态里出来。
她跟焦守云说,拍这场戏,“想死的心都有”。
我在看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是什么支撑着焦裕禄,让他像油灯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在老版中,只有一句句高大上的口号,主角像一颗永不出错的齿轮,不停运转。
在新版中,我们知道了答案。
患病之后的焦裕禄,或许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带着妻儿回老家看望年迈的母亲。
时隔多年,母子二人的枕边对话,让人泪目。
做一个好人,一直是母亲对焦裕禄的教诲。
焦裕禄一直把母亲的话铭记于心:
“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你要是个好人,那颗星就是亮的;你要是个坏人,那颗星就是暗的;你要是一个坏透了的人,天上那颗星就不亮了,就没有了。”
“好人”只有两个字,却默默跟了焦裕禄一辈子。
电影不说教,不煽情,没有歌功颂德,像是讲述身边人的故事一样娓娓道来。
没有把大道理包装成台词,直塞给观众。
主旋律电影摆脱刻板说教,是一个好的开始。
导演在采访中还提到一个幕后故事:
他除了是导演还是某大学的老师,当时挑选了几个大学生到剧组帮忙,学生一开始还觉得老师你怎么选了一个不好玩的题材。
对于00后而言,焦裕禄和他的事迹无疑是陌生的。
但跟着剧组下来,他们也被焦裕禄的人格力量所感染。
拍焦裕禄弥留的那场戏,后台哭倒一片。
这恰恰说明焦裕禄精神永不过时,不仅是我们民族的精华,更是全人类的一种共通的精神和情感。
让人心疼的是,这么好的电影,排片并不多,又恰逢疫情反复,更是雪上加霜。
电影上映12天,票房还不足1300万。
历史上,他欠家人一张全家福,现实中,我们欠他一张电影票。
《我的父亲焦裕禄》值得一个更好的票房和更好的结局。
如果条件允许,不妨到电影院,感受那份信念。
这部电影可能不会在暑期档掀起什么风浪,但观感一定不会差,因为它比别的片子都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