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看似变幻莫测,时代日新月异,然而冥冥之中,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操控着社会的运行!
如果我们能够参透这个规律,能够看透天地运行的大道,我们就会发现:再大的风浪,再大的变迁,也不过如此。
这就像我们谈到生命觉醒、灵性成长、空,以及“无”这些东西时,听起来好像它们都是很玄秘的事,普通人很难涉及到,只有修行者才能触及,只有得道者才能领悟。事实并非如此,只要我们掌握了规律,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获得生命的觉醒和灵性的成长。这就是佛家所说的“众生皆有佛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有过这样的反应:当我们读到这些东西时,尤其是在做静心时,我们的头脑似乎比任何时候都不受控制,它就像一台启动的电脑,可以无休止地工作。而我们却在这台电脑上可以尽情地挥洒激情,并操控着电脑一直疯下去,发现这台电脑好像没有私心似的,可以一直工作下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自己操控的电脑为我们一直继续工作好了,其他的不要担心,我们不要去担心电脑生病的事。电脑生病了,它就会损坏我们的文件。电脑是没有私心的,它不会无缘无故地去生病,去损坏我们的文件,我们不必去担心。电脑在我们的心里,就像圣人一样的存在,一样的伟大。电脑轻易是不会坏的,它不会让我们轻易看到它坏了,让我们感到难受。
圣人也一样,他们从不与人争名夺利,始终谦卑退让,最后反而成就了自身的伟大。圣人也没有想过苟且偷生,他们始终将生死置之度外,最后反而保全了自身。
释迦牟尼佛在《地臧菩萨本愿经》第13章《嘱累人天品》中,嘱咐地藏菩萨说:“地藏啊!你要记得我今天当着大家的面儿,把我这次来还没有帮助完的众生托付给你。不要让大家再受烦恼的折磨。地藏啊!这个地球上的人的志向和性格都很不稳定,做坏事儿的特别多。有时候好不容易发出了一些善心,坚持不了多么一会儿就又消失了。如果干上了坏事儿,还越干越来劲儿。因此我才来地球一趟。我现在要到别的地方去上课了,这里就交给你了。”
从释迦牟尼的话中可以看出,圣人们之间的谈话,有哪一句是为了自己的?都是为了大家的幸福和快乐。但也正因此,这些圣人才被我们永远崇敬和怀念!
圣人们的行为,就像天和地一样,是那么的高深莫测、深奥玄秘,仿佛离我们很远却又离我们很近。我们无法真正地理解他们,但又无时无刻没有生活在他们的身体内,无时无刻不在受他们的影响和制约。
自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天开始,我们就看到天高高地悬在我们的头顶。天虽然高高在上,但它并不自高自大。虽然有时天也会发怒,也会在我们的头顶上电闪雷鸣,但大多数时候它还是晴空万里、温文宽厚。
天像极了我们的慈父。
地则相反,它甘居人下,包容万物,默默地承受着众人的践踏甚至粗暴的行为,从不轻易显示自己的威力。
地的坚忍、勇敢、无畏,就像我们的母亲,一直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爱,从不奢求回报。
正因为这样,在我们所能观察和理解的范围内,唯有天地是长生不老的。天地无所谓年轻和年老,它们是永恒的,因而人们常常用“天长地久”来表达自己美好的祝愿。
在老子的逻辑里,天地由于无私而长存永在,人间的圣人由于退身忘私而成就其理想。圣人能效法天地不自生的法则,立身处世,去掉人为的自私,把自己的身心摆在他人后面而奋不顾身。只要为所“当为”的需要,就努力去做。把自身利益抛在脑后,一路领先,光耀千古。
在老子的逻辑里,忘掉自身,是把自身寄托于天下的最好安排。
有句话叫做“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当元帅要靠战功,当上元帅以后功成名就了就会有荣华富贵的生活,这是一般的思路。但有多少人是为了国家的安全、稳定和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呢?
汉朝就有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将军,他叫冯异,但大家却叫他“大树将军”。
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每次打了胜仗之后,其他的将军都急着跑去记功,有些还会因为争功而争吵,甚至抡刀动枪。但此时,大家却看不到冯异的身影,如果去找,就会发现他像往常一样坐在一棵大树下面。
“你怎么不去记上你的功劳呢?”
“我不是为了自己而打仗。”
时间长了,大家就给他起了个“大树将军”的外号。
他活着的时候,奸臣怎么陷害也陷害不了他,因为皇帝刘秀说:“这个人一点儿私心也没有,怎么可能会谋反呢?一定是你们陷害忠良。”
就这样,尽管两千多年过去了,但冯异的高大形象依然还活在我们的心中。
可见,圣人们的所作所为之所以能够成就自身,是因为他们懂得放下,不与人相争,没有私心。
低调之人,往往能够脱颖而出;无私之人,往往能够成就己身。
范应元曾说:“圣人谦下,不与人争先,而人自然尊之。圣人无争,不与物为敌,而物莫能害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圣人懂得谦让,甘居人下,不与人相争,所以能够得到世人的尊敬。圣人从来不去刻意争取什么,不会与万物成为敌人,所以也没有什么会伤害他们。
这一点,是老子在《道德经》中经常发挥的观点,老子以“圣人”来说明人道的问题。
人道向我们显示的是:“内观”见自己,然后战胜自己,才能搞定别人。实事求是地看自己,才能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一个人,永远只能享受和他相匹配的东西,得到一件东西的最好方式,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配得上它!否则,一切都是妄想。人贵有自知之明。
老子才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是智慧。
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我们的人生就是一场均值回归的过程!均值是什么?均值就是最本质,最有价值的某个水准,也是最真实的自己!
我们的人生就是一场不断彻底认清自我的过程,无论我们经历了多高的巅峰,无论我们经历了多深的低谷,一切都会均值回归。
有的人先扬后抑,有的人先抑后扬,有人一步一个台阶。但是最后,每个人总会回归到最真实的自己!
我们真的不必那么焦虑,脚踏实地做好自己,别人欠我们的,上天都会被补上;前面少的后面自然会补上;这里少的那里自然也会补上。这就是天道对人道的补偿。
在老子看来,圣人是处于最高地位的理想的统治者。对他而言,人道既要用于为政治世,又要用于修身养性,而且要切实效法天地的无私无为。
对天地来说,“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对圣人来说,“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两句话中包含着辩证法的因素,不自生故能长生;不自私故能成其私,说明对立着的双方在互相转化。
通俗地讲,老子所赞美的圣人能谦居人后,能置身度外,它不是对什么事都插手,而是从旁边把事情看清了再帮一把,反而能够站得住脚。
这种思想,有人认为是为人处世的智慧,以无争争,以无私私,以无为为;也有人指责老子学说中多讲诈术,尤其是“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一句,常被人们引用为论据,认为圣人想保住自己的权位,却用了狡诈的方式,耍了一种滑头主义的手腕等等。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道德经》一书中,有许多观点来讲都是如此。对各种解释可以姑且存之,经比较研究,终究可以找到切合实际的观点。
从哲学“存在”的角度来说,天地是长久而生生不息的,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生养了万物而并不对自身有多少爱惜,因此才得万物之供奉而得以长生。
至于我们活在世上也是如此,凡事不要太自恋,不要凡事总从自身的好恶得失出发,应该知道退让和舍弃。这种退让和舍弃并不是说放弃自身的需求,而是如果我们先从“无私”的角度去考虑一个问题的话,往往我们自己的“私”也最终得到了解决。
然而,人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往往不择手段。欲擒故纵、围魏救赵、过河拆桥、虚张声势、假话真说、真话假说、装疯卖傻、口蜜腹剑、退避三舍……三十六计、七十二招,无所不用极。而这种自私的观点与做法导致我们无法认识大道的根本,也使我们否认自己对事物认知是有片面性和局限性的,从而导致我们陷入虚假的旋涡而不自知。
老子早就看到了人性的可怕之处,所以他要求人们“绝圣弃智”。
“绝圣弃智” 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其意思就是要弃绝智慧聪明,返归于人的天真纯朴。
可见,像老子这样的圣人是天下最聪明的人,聪明的人从来不做自己不应该做的事,因为他知道,天地的管辖范围已经够宽了,然而天地却从来没有言语过一声。
天地虽然无言,却不等于没有威严。天地虽然不动,却不等于没有效果。天地无私,却成就了天地的事业。“执斧伐柯,其则不远”,在我们生存的宇宙中,就存在着“天地”这样的样板圣人,我们岂有不效法之理?
如果我们能明白这一点,就能把握事物的真谛与本相,就能像有道的圣贤一样遇事无私、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表现出尊贵,将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看成是自然而然的,不加以干涉,就能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道,道即是规律。如果说规律离道还有十万八千里,那就是大错特错的,那就证明我们根本不“识道”!
在《道德经》中,老子为了让关令伊喜“识道”,并能接受“道”的深奥道理,他就采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说明。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到了我们生存的这个时代,由于我们对待事物的方式变了,就出现了一个人有一个思想、理解、体会和分析。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要去苛责别人,我们只要在等待和存在中去耐心体会就行了,否则就会出现像下面这个故事一样的事情。
这个故事说的是,从前有个年轻的农夫,他要与情人约会。但小伙子性急,来得太早,又没耐心等待。他无心观赏明媚的阳光、迷人的春色和鲜艳的花朵,一头躺倒在大树下长吁短叹。
忽然,他面前出现了一个侏儒。
“我知道你为什么闷闷不乐。”侏儒说,“拿着这钮扣,把它缝在衣服上。你要遇着不得不等待的时候,只消将这钮扣向右一转,你就能跳过时间,要多远有多远。”
这颗纽扣的作用正合小伙子的心意。他握着钮扣,试着一转:啊,情人已出现在眼前,还朝他笑送秋波呢!真棒啊,他心里想,要是现在就举行婚礼,那就更棒了。他又转了一下:隆重的婚礼,丰盛的酒席,他和情人并肩而坐,周围管乐齐鸣,悠扬动人。他抬起头,盯着妻子的眸子,又想,现在要只有我俩该多好!他悄悄转了一下钮扣:立时夜阑人静……
就这样,这位小伙子心中的愿望层出不穷:我们应有座房子。
他转动着钮扣:房子一下子飞到他眼前,宽敞明亮,迎接主人。
我们还缺几个孩子,他又迫不及待,使劲转了一下钮扣:日月如梭,顿时已儿女成群。他站在窗前,眺望葡萄园,真遗憾,它尚未果实累累。偷转钮扣,飞越时间。
于是生命就这样从他身边急驶而过。
小伙子还没有来得及思索后果,他已老态龙钟,衰卧病榻。
至此,他再也没有要为之而转动钮扣的事了。
回首往日,他不胜追悔自己的性急失算:我不愿等待,一味追求满足。
眼下,因为生命已风烛残年,他才醒悟:即使等待,在生活中亦有意义。他多么想将时间往回转一点啊!他握着钮扣,浑身颤抖,试着向左一转,扣子猛地一动,他从梦中醒来,睁开眼,见自己还在那生机勃勃的树下等着可爱的情人。
经历了这件事之后,他变得不在急迫,他耐心地等待着情人的出现,因为他已经学会了等待,一切焦躁不安已烟消云散。
小伙子平心静气地看着蔚蓝的天空,听着悦耳的鸟语,逗着草丛里的甲虫,他以等待为乐。
可见,在生活中,即使是等待,也是存在着很多有意义的事情的,一方面,我们可以积蓄力量;另一方面,我们只有经过努力和历尽艰辛实现的愿望,才更令人满足。
但很多时候,由于我们不能等待,就导致我们的头脑处在一个非常混乱的状态里,不可能处在理智的状态里。如果我们跟着头脑走到它所有的极端,我们就会受到误导,去不断地体验全部的荒谬,最终让我们走上毁灭之路。
故而可以看出,老子也许是卓越的,他也许就是真理的巅峰,但是他的高度对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没有用,我们只有去生活中践行,并利用老子的逻辑来指导,才会更加实际。
确实如此。老子的思想如果用于实践中,确实更加实际,也更有帮助。
老子的思想之所以有帮助,是因为老子的思想没有彻底地改变我们,于是老子就妥协了,他就只好转化自己的角色,让他的思想来指导我们,这样看起来才更加实际,更加实用。
这是肯定的,就因为老子这一角色的转化,他的思想更适合我们的头脑,老子才显得很实际,很实用。我们才能与老子融为一体,我们认为是实际的东西,在老子看来也是实际的。
就这样,老子就说:“后其身而身先”是自然辩证法,实际是历史辩证法。“后其身”不是事事退缩不前,更不是跟在众人后面当看客,做评论家,而是把个人得失、利益、意志、情感和命运置于他人之后。这正是“道”的不自生的体现。
在这里,老子说的“外其身而身存”,所谓“外其身”也不是不与事物接触,做旁观者,做骑墙派,而是把个人得失、利益、意志、情感和命运置之度外而不去斤斤计较。我们只有一事当先,只有考虑天下人的需要,百姓的心愿,而把自己忘掉,忘掉虚荣、兴衰、贵贱、成败,甚至生死。只有这样忘我的人,才会勇往直前,无所畏惧,才会有所成就。
圣人以身寄天下,把天下之大业,当成是自己的大业;把为天下人谋福利,看做是自己最大的快乐,最大的满足。结果,他们反而得到了天下人的拥护和爱戴。明白了这个奥妙的哲理,我们再来看看历史,成功的典范比比皆是。比如大禹为人民治水,八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人民拥戴他为天子。
无私反而能成就大私,这看似矛盾,其中却有着某种玄妙的逻辑。这同样说明了老子的头脑完全不同于我们的头脑,也说明了我们存在着转变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