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端午节,我们来说说粽子。
网络图片
粽子不光是端午节的食物,也是我国西南侗族粽子节的主要食物。
粽子是中国汉族的传统食物之一,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在中国流行千百年,长盛不衰,并且流传到了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提起粽子,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屈原——一位爱国诗人,第二时间想到的恐怕是小长假了——终于可以休息了。
网络图片
粽子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发明的。其实不然,粽子在屈原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不过当时粽子的作用是用来祭祀用的。
如果说真的是为了纪念某人,那可能也不是屈原,而是迎接伍子胥。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网络图片
古代的时候,粽子还不叫粽子。在北方,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叫角黍,在南方,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为筒糉,“糉”(zòng)是粽的古文,称“筒粽”。
历史上跟粽子沾边儿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将之解释为“芦叶裹米也”。
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
正是晋朝,粽子被列为端午节食品。
隋唐时,端午节成为全国性的节日,粽子自然水涨船高,成了全国端午节必吃食物。在全国人民的发展下,粽子随着地域的不同,出现了很多新的吃法。最著名的莫过于“九子粽”了,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诗:“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粽子的内里也有了新花样,从开始的小米、大米,发展到糯米,最后开发出含有馅的粽子,即包裹有大枣、花生、栗子等的粽子。
如今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粽子也总是推陈出新,甚至五花八门。先是奇形怪状的粽子。
网络图片
这个形状,感觉像头上扎了个冲天辫。
网络图片
这个想表达一个什么意思呢?难道是牛角状,复古产品?
网络图片
网络图片
这个看上去就像一颗糖。
网络图片
猜想制作人想做成一个大圈,可以挂脖子上吃。
网络图片
方形的感觉好像古代医馆里面包的药。
除了奇怪的形状,当然不能少丰富的、神奇的内馅。
龙虾粽子(网络图片)
龙虾不光可以做糖葫芦,还能做粽子。
螺蛳粉粽子(网络图片)
仿佛闻到了一股味道。
网络图片
这个味道更大。
网络图片
网络图片
简单地说来,粽子仿佛什么都能包在里面,简直包容万物。
“禅师,粽子是不是教我们要学会包容?”
禅师不语,吧唧着嘴。
“禅师,粽子难道是教我们要什么都能包容?”
“想多了吧,就是为了好吃!”
粽子就写到这里,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PS:1、1988年9月在一座宋代古墓里发现了两个实物粽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实物粽。
2、2000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产的第一个世界最大的粽子,已经上吉尼斯记录了。
3、墨西哥的粽子是辣的。
网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