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但今年中秋节喜遇“十五的月亮十五圆”。其中的奥妙,许多人并不知晓。
为何“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宋代大诗人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阴晴”是指月亮在夜晚阴天的时候昏暗、晴天的时候明亮;“圆缺”是指黄历每月十五左右月圆,而月初是月牙,所以说是缺。
月亮是围绕地球转动的,从地球上看,月亮呈现出的不同相貌,称为“月相”,有时月亮看起来像细窄的月牙,有时像一轮圆盘。
月相变化周期的起点称为“朔”,当天称为“朔日”。月亮最圆的时刻称为“望”,当天为“望日”。“望”对应着每个黄历月的大约中点处,此时正对着地球的整个月亮半球都被太阳照亮,因此,人们可以看到一轮满月。
月亮绕地球运转的轨道不是正圆,从看不着月亮到满月,经历的时间也不一样。最短可能只有13天22小时,最长可能是15天14小时,因此,才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说法。
好巧不巧,今年八月十五的“望”正好在9月10日17时59分。因此,今年中秋节喜遇“十五的月亮十五圆”。
“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又称月夕,《礼记》中记载:“天子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意思是古代帝王在春分这一天要祭祀太阳,秋分这一天则要祭祀月亮。
在古代中国,帝王的首要任务就是顺应天时,引导百姓耕种劳作。百姓的生存仰赖四时的风调雨顺,日月的运转也与四时变化息息相关,所以古代帝王治理天下,必须祈求日月之神的护佑。
最初的祭月节是在秋分这一天,后来经过朝代变迁,各朝的历法也逐渐融合,秋分日的祭礼就变成在中秋这一天举行。于是中秋节也有了月夕这个美丽的名字。
在古代,人们也把月亮称为“太阴”。 太阴之神,被认为是女子的保护神。天真烂漫的少女们在月光下祭拜月神,曾是古代的中秋节最独特的风景之一。她们会在供桌上铺陈各色糕饼、果品,然后在月光下焚香祝祷,诚心跪拜,祈求月神的护佑。
中秋拜月盛行于盛唐,但是在盛唐之前,女子拜月已经非常普遍,所以有“无盐女拜月”、“貂蝉拜月”这样的故事流传。
中国古代女子有拜月的习俗
“中秋节”一词在宋代才开始出现。《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饰。”
意思是说,中秋节这一天,京都的大道旁店家都粉饰妆点门面,高高的彩楼树起高高的画竿,结彩绳饰锦花画酒仙,酒旗儿招摇。入夜,赏月玩月就是重头戏,富贵之家妆点自家赏月的亭台楼榭 ,一般民家就争占酒楼玩月。中秋节,人车结聚,不夜城闹通霄。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 ‘中秋’。”这一天杭州人登上楼台赏月玩月,夜市游人婆娑,至晚不绝。
最后,祝大家中秋快乐,阖家安康,大吉大利,事事顺心如意!
乡村振兴领域,从开发到运营,选项目,抓政策,打市场,盯运营;请来关注“唯美乡村” 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