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知养殖从业不易,共谋水产行业繁荣。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不标题党。用养殖人的语境,让你在短时间内享用一份精品!
鲤鱼浮肿病毒病,俗称“鲤鱼急性烂鳃病”,具有发病率高、发病急、死亡率高等特点,一直是鲤鱼养殖塘口最忌惮的疾病。该病最早于1974年在日本广岛和新潟发生,2016年国内也首次确诊该病,在河南、河北、天津等地多次检出该病,特别是近两年,江苏地也多次检出该病。在孵化后(约6月份)至梅雨结束(约7月份)期间集中发病,现在该病的危害仍然很大。从秋雨时节发病死亡的鱼中,以及被称为“睡眠病”的病鱼中分离到了相同的病毒,因此认为上述疾病与本病由相同病毒所引起。本病毒在实验条件下也可使鲤鱼发病,并造成死亡。
(图1. 鲤鱼浮肿病毒病发病池塘照片,图源作者:孙中亮、康岳华)
病原
鲤鱼浮肿病毒病,病原为鲤鱼浮肿病毒(CEV),主要感染养殖鲤鱼和锦鲤,在苗种和成鱼阶段均可发生,同池塘其它品种的鱼类不会发生该病。该病可垂直传播,亦可水平传播。
(图4鲤鱼水肿病毒)
在鳃上皮细胞内,可见具有260kbp的双链DNA、类似痘病毒样的病毒(鲤鱼水肿病毒,Carp edema virus,CEV)(图4)感染。由于该病毒的感染使鳃上皮细胞增生,呼吸及渗透压调节发生障碍。一般主伙这是造成死亡的病因。
流行
该病主要流行水温为18-28℃;主要流行时间为每年6-7月和9-10月。一般发病后5~7天达到死亡高峰,7-10天为一个发病周期。
症状
病鱼漂游于水面,在池角、岸边以及进水口等处聚集(图1)。死亡数量急骤增多,数日可造成全部死亡。病鱼身体浮肿(在尾柄部易判定,呈白色不透明状),眼球凹陷(图2),鳃丝棍棒化,有明显粘连现象(图3)。另外,有时还伴有体表出血。在血液学检查上,表现为红细胞压积上升,血浆渗透压下降,乳酸值上升等。
(图2眼球凹陷)
但是,最近发病的表现为,身体浮肿、鳃丝棍棒化及粘连的症状轻微,也不是短时间发生大量死亡,而是多见于1周至10天内逐渐出现死亡。
(图3鳃丝棍棒化有明显粘连现象)
感染的鲤或锦鲤行动迟缓,常聚集在池塘的水面或边缘处,或静置在池塘中,或在池底不动,倒向一侧,呈沉睡状态。当受到触动时,病鱼会游动,但很快又继续处于昏睡状态。病鱼临床表现为烂鳃、体表糜烂、出血、皮下组织水肿、眼球凹陷、食欲不振、吻端和鳍的基部溃疡等。
(图4 病鱼鳃丝挂脏,图源作者:孙中亮、康岳华)
该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眼睛凹陷,多数病鱼烂鳃、鳃丝挂脏严重,鳃丝局部溃烂。鲤鱼浮肿病毒病有一些临床症状:烂鳃、眼球凹陷,只死鲤鱼,且抗菌药物无效,即为高度疑似为鲤鱼浮肿病毒病。
(1)急性型:患病初期的病鱼皮肤和内脏有明显的出血性发炎,皮肤红肿,身体的两侧和腹部由于充血发炎,出现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浮肿红斑。鳍的基部发炎,鳍条间组织破坏,形成“蛀鳍”,肛门红肿外突,全身竖鳞,鳃苍白,全身浮肿。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行动迟缓,离群独游,有侧游现象,有时静卧水底,呼吸困难,不食不动,最后尾鳍僵化,失去游动能力,不久死亡。急性型的病鱼一般2~14天即可死亡。
(2)慢性型:开始皮肤表层局部发炎出血,表皮糜烂,脱鳞,而后形成溃疡,肌肉坏死,邻近组织发炎,呈现红肿,有时局部竖鳞,鳍充血,有自然痊愈的,也有因此而死亡的。慢性型发病过程长,可拖至45~60天或更长一些时间。死亡之前,常伴有全身水肿,腹腔积水,眼球突出,有的出现竖鳞。流行情况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水肿病的发生,主要在危害2~3龄鲤鱼,在鲤鱼产卵孵化季节,最为流行。病鱼池的鲤鱼因该病死亡率可达45%,最高达85%,成鱼饲养池的鲤鱼,死亡率也可达50%以上。
(图5. 鲤鱼浮肿病毒病临床症状,左图:眼睛凹陷,烂鳃,鳃丝挂脏;右图:鳃丝局部溃烂。图源作者:孙中亮、康岳华)
防控
目前对该病还没有有效治疗措施。将发病鱼从饲养池取出,用0.6%的食盐水加抗生素药浴5~7天可治愈。但是体型较小的幼鱼较难恢复,通常多在采卵时净化本病。治愈的鱼可能携带病毒,对此应注意。另外,池中浮游植物对水质的净化,能抑制本病的发生。
据杨晓、管中存等人采用生石灰经水溶解后全池遍洒,每亩15公斤,然后用硫酸铜每立方米水体0.9克和硫酸亚铁每立方米水体0.2克合剂泼洒,效果比较明显。
另外,土霉素对本病有一些效果,蛋氨酸碘、头孢类和纳米银等新型药物可以使用治疗,目前正在试治之中。
水产实践人士,共谋渔业繁荣!敬请关注我的头条号@渔人刘文俊,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西南渔业网和养鱼第一线公众号,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鱼病##鱼病诊断##鱼病防治##水产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