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唐寅 临李伯时饮中八仙全图
01 南怀瑾先生:军事、艺术与诗,这三样东西和禅是不可分的有三样东西与禅是不可分的:
第一是军事,古代的名将都有一点禅的味道。名将天生就是天才,打仗时,四面被敌人围住了,只有死路一条,而在这时,如何动一个脑筋,灵光一现,反败为胜,这是禅。如果说这时想想诸家兵法,都没有用,不论哪一个兵法都救不了。
第二个与禅不可分的,是真正的诗人,好句子作出来,连自己都不知道这些好句子是如何写出来。
第三是艺术家的好作品,这也近于禅。所以唐末、五代时,禅宗偏重于中国文化,尤其是其文学性,动不动就用诗表达。其实他们不是在作诗,而是自然地从本性中流露。
当人的本性达到最空灵、至善、至美的时候,美感自然流露出来了,所以文学境界也就高了。这并不是刻意学的,而是自然的。所以写文章是没有章法的,爱说什么就说什么,慢慢写熟就好了。但临济以下,中国的禅,看它是文学,却处处是工夫,实在是很难看得懂的。
——《如何修证佛法》东方出版社
02 南怀瑾先生:真正的禅宗大师也是真正的艺术家昨天提到《禅海蠡测》,禅宗的文学境界很高,同艺术、兵法都相通。真正的禅宗大师也是艺术家,但不一定会画画、作诗、雕刻,但他是真正的艺术家。你要懂庄子讲的庖丁解牛,那是艺术。
还有你看武汉的杂耍、把戏,从古到今,还是有很多高明的人,可以用一把钝斧削掉你鼻子上的白渣,鼻子的皮一点都没有动。庖丁解牛也是,几十年杀牛,目无全牛,已经不知道是在杀牛了,拿起刀斧,等于现在自动化的屠宰场,牛皮牛骨自动分解了。
医道也好,文学也好,到了艺术境界,得意忘形,也同诗词画画一样,一句好句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有意无意之间就完成了,这就是艺术,如果用意识想的,用第六意识分别心造成的,都不是。
——《洞山指月》东方出版社
03 朱清时先生:这种体验不仅是人生的至乐,也可以产生非凡的智慧优秀运动员经常有一种“全神贯注”的状态。此时他们能很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和当下的每件事,头脑里却没有任何的念头。
一些篮球明星在比赛中会进入那种“人球合一”的巅峰状态,他们的身体和球不与任何东西相碰,只在缝隙间行走。这时候他们会感觉怎么打怎么有,做各种技术动作根本不用去想,动作行云流水,投篮也不用瞄准,随手投出去就知道那个球一定进。
然而球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他们肯定对场上的局面有高度警觉。在有些瞬间,他们会让大脑非常高效地对场上的局面做出了分析,然后又很快把身体交给直觉去做动作。只不过,这种配合天衣无缝,你完全感觉不到这种切换...
一名水手,握紧鼓满风帆的缆索,任凭海风吹拂发际,感觉船只破浪前行的愉悦。此时帆、船、风、海四者,在水手的血管中产生了一种和谐的共鸣。此时水手的意识与自己的身体,和帆、船、风、海等融合在一起,达到了某种形式的“心物一元”。
登山者会挑战更高的山峰,他们的攀登并非为了到达山峰,只是为了攀登而试图到达峰顶;高山滑雪者在对摔倒的畏惧中,可以体验自我超越的感觉;
有些艺术家会连续工作很长时间,注意非常集中,仿佛绘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但画完成以后他们就把它扔到一旁,基至再也不看它一眼。
这种体验不仅是人生的至乐,也可以产生非凡的智慧。一旦经历了这种状态,人们会“上瘾”,热切地希望能再次体验。
—— 朱清时先生博文《清醒无念与最优体验》
04 朱清时先生:禅法和艺术与运动有共同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在一般人看来,禅法与宗教和圣人有关,而心流则与艺术家或运动员联系在一起。然而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现象,实际却有共同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科学家们已发现,常人在意识清醒时,大脑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处于广泛的活动中,脑电波中有较多高频率的β波;当进入心流和禅定状态时,大脑前额叶皮层的广泛活动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这块区域某些特定的部分要么亮起来(异常活跃),要么就暗下去(活动减弱)。
与此同时,脑电波从活跃的β波,慢慢降低到平和的α波,进入到更深度的类似催眠状态的θ波,释放出更多的多巴胺、内啡肽、大麻素、血清素和催产素等神经化学物质...
2004年,威斯康辛大學的Lutz等人完成了一项里程碑式的实验研究,发现长时间的打坐能够增加创造力。
他们的实验对象为8名资资深藏僧,平均年龄50岁,打坐年令15-40年,打坐实际时数为1-5万小时;控制组为10名健康学生,平均年龄21岁,他们在实验前接受的打坐训练,每天打坐1小時。禅修时他们都进入一种怀着慈悲心态的“清醒无念” 状态。
实验发现:每位藏僧在实验中,大脑皆产生高振幅γ波(25-42 Hz),主要分布在额叶和顶叶区。开始打坐后,γ波马上出現,但其振幅慢慢变大,约1分钟后达到最高且持续。γ波的另一个特征是在大脑两边的同步化。控制组只有二个人出现γ波,但不明显。这说明打坐明显增强了人的γ脑波。
他们的实验也证明了长期打坐能改变脑运作。长年打坐的资深喇嘛的大脑在打坐前已有γ波出現,与控制組比较有明显的统计上差异;打坐时产生的γ波差异更大;打坐前产生的γ波总量,与打坐年数有正面的关联。这说明长年打坐可以使大脑的神经重组(即所谓“重塑大脑”),这样的人即使未打坐γ脑波就比常人强。
人的创造力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整合思维”状态,然而达到这种状态并非易事。几千年来的佛法修行,有利于“整合思维”,从而提高创造力。用脑电波作工具,可以通过监测γ脑波,来观察大脑的“整合思维”状态和人的创造力。
——朱清时先生博文《禅定、心流与脑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