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节,春联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东西!那么,为什么在春节的时候要贴春联呢?贴春联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人们曾用“两行文字,撑天柱地;一副对联,评估论今。”来评价春联。贴春联,是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重要年节民俗。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春联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贴春联?
春联的由来,应从春秋时代说起,当时的春联是把字刻在门庭上的或有些刻写在石柱上,到了后期则刻在木板上,被称为《桃符》,当时选质为桃木板,长约六到八寸,宽在三寸左右,刻上吉祥的字样来庆祝喜庆和祈求吉祥幸福(因为民间流传有桃木为辟邪之功效,挂在门口则可有百邪不侵的说法),所以在民间有挂上春联后就要把自家的大门打开,大年三十的晚上是不可以关门的,要一直开到天亮,无论是坏人还是鬼神都不会进入家中。
在宋代春联的用质都为桃木板,此点从王安石的诗句中就可以充分的体现出来,诗曰: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明代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曾令各家贴对联,并将门联改名为春联,一律用红纸书写。因红色代表吉祥喜庆,预祝着国家和人民红红火火,由于历代大力提倡,使春联成为我国一种特殊的民间文艺形式,因此长盛不衰。一直传承至今。贴春联也寓意着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