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标题,可能很多小伙伴有点惊讶,什么时候运营社开始关心伦理问题了?
这个话题明明更适合情感博主奋笔疾书,估计能洋洋洒洒写个好几千字,然后大家看了各种义愤填膺,一起指责小三和渣男/女。
很可惜,在这个问题上,如果从情感/伦理角度出发,我们跟大家的想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并不会有什么独特的见解。
今天,我们像尝试一下从别的角度“理性”分析一下这个现象。(欢迎留言跟我们分享你的思考)。
最普遍但错误的解释
其实,关于文章标题中的问题,网络上盛行一种解释,即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优”原理,简单来说就是资源分配的理想状态。
但是,用“帕累托最优”来解释这个问题是错误的。为什么是错误的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网络上盛行的解释是怎样的:
在小三的这个问题中,社会上的男性和女性都是“可分配资源”,那么优质资源就是“貌美贤惠”的女人和“有钱又帅”的男人,所以要让这两者搭配起来才算是“帕累托最优”。
为方便理解,我们用马蓉宋喆的案例来解释:
按照这个理论,宋喆自觉”有钱又帅“,看到”貌美贤惠“的马蓉嫁给了王宝强,觉得王宝强远远不如自己,认定马蓉作为优质资源被浪费了。
所以决定成为小三:”我这样的才能配得上她!“
于是小三现象被“帕累托最优”原理解释了。
很多文章从道德角度抨击了这个理论,小编发现,理论其实很无辜,只是在这里用错了。
我们来仔细看看“帕累托最优”原理的完整定义。
指资源分配的理想状态。假定固定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如果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分配状态的变化中,没有任何人,可以在不导致他人境况变坏的同时,使自己的情况变好,那么这种情况就达到了“帕累托最优”。
这个理论中有一个很关键的点:不使他人情况变坏。
我们依旧用马蓉宋喆来说明,成为小三的过程中,虽然宋喆让自己的情况变好了,但是很明显让他人的情况变坏了,那个人就是王宝强。
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这个过程并没有让资源分配走向“帕累托最优”,只是宋喆选择了对自己来说最优的情况。
话又说回来,虽然“帕累托最优”是资源分配理想状态,但却不一定是整个社会最好的状态。
怎么说呢?假设某个社会里只有一个百万富翁和一个快饿死的乞丐,如果这个百万富翁拿出自己财富的万分之一,就可以使后者免于死亡。
但是因为这样无偿的财富转移损害了富翁的福利(假设这个乞丐没有什么可以用于回报富翁的资源或服务),所以这个只有一个百万富翁和一个饿死乞丐的社会可以被认为是帕雷托最优的。
是不是看上去整个社会并没有因为达到“帕累托最优”而显得很美好?
总结一下小三的问题。首先,成为小三并不会使社会的男女资源达到“帕累托最优”;其次,退一万步讲,即使达到了“帕累托最优”,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不一定是最好的。
还可以从哪些角度解释?
“帕累托最优”解释不了小三的问题,那么有没有可能用其他理论解释这个现象呢?我们来大胆做一下尝试。
为了讲清楚,我们把当小三问题分为三种情况。
1)小三不知道对方已婚
社会中有时存在这样的情况,已婚人士隐瞒自己的婚姻状况,跟其他人恋爱。在这种情况,小三其实是“被小三”的。
为什么会存在“被小三”的情况呢?
我们尝试用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的知识来解释。
它指的是,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一些成员拥有其他成员无法拥有的信息,由此造成信息的不对称。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
显然,在小三现象中,已婚人士对于自身情况所掌握的信息远比小三多,结果是已婚人士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而“被小三”的女性/男性则承担了其中的风险。
“信息不对称“其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不仅存在于婚恋关系中,买东西(产品质量怎么保证)、找工作(怎么雇到优秀的员工)、买保险(怎么防止参保人隐瞒病情)等等也都存在。
2)小三知道对方已婚,但是不确定自己能否找到更好的
另外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小三其实是知道对方已婚的,但是还是不愿意放弃这段关系,为什么?
因为 ta 并不能保证,离开这个已婚人士,自己就能找到更好的单身人士。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是否已婚对于小三来说并不重要,ta 只是在“找对象”。
关于找对象,其实有一个很好玩的理论,叫做“麦穗理论”。
这个理论来源于一个故事:
传说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的3个弟子曾求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
于是苏格拉底带领弟子们来到一篇麦田,让他们每人在麦田中选摘一支最大的麦穗——不能走回头路,且只能摘一支。
第一个弟子刚刚走了几步便迫不及待地摘了一支自认为是最大的麦穗,结果发现后面的大麦穗多的是;
第二位一直左顾右盼,东瞧西望,直到终点才发现,前面最大的麦穗已经错过了;
第三位把麦田分为三份,走第一个1/3时,只看不摘,分出大、中、小三类麦穗,在第二个1/3里验证是否正确,在第三个1/3里选择了麦穗中最大最美丽的一支。
“麦穗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指的是“不求最好,但求更好”。
通过这个理论,我们可以推断,小三选择已婚人士,而不是寻找单身人士,就是把这位已婚人士当作是自己可能遇到的最佳伴侣。
至于小三是机智的第三个弟子,是草率的第一个弟子还是挑剔的第二个弟子,我们就只能猜测了。
3)小三选择已婚对象下手
还有一种匪夷所思但也极少存在的情况,有的人把“当小三”为己任,专挑已婚人士下手。
这就像在《牛奶可乐经济学》中提到的,“马太效应”的恋爱版应用:
酒吧里一个被有魅力的年轻姑娘搭讪的小伙子,在之后会收到更多姑娘的搭讪。
“马太效应”这个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意思是,多者愈多,少者愈少,赢家通吃。
回到小三问题,拿女小三举例,光看一个男性的外表,并不能判断这个男性就很优秀。相反,一个男性如果明明很帅,却没有伴侣,反而会被怀疑是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实际情况是有些男性很优秀,凭实力单身)。
但是如果知道对方是已婚的(如果对方的妻子很优秀就更好了),小三就能得出结论,这个男的大概率没什么问题。
所以已婚这个标签,帮小三省掉了部分决策成本,对于没什么道德感的人来说,下手可以说是顺理成章了。
除了小三问题,我们经常能发现,有过前任的男生/女生都更容易找到下一任,而母胎单身的人则很容易一直保持单身,这大概也是“马太效应”吧。
总结
今天我们试图从“理论”角度分析“为什么单身人士那么多,还是有人要当小三”的现象。当然小三现象涉及社会、心理、道德、人性等多方面因素,仅用几个理论其实并不能完全解释。
且本文理论分析的是部分现象,还希望个例不要对号入座,更不能将理论作为自己犯错的借口。我们只分析理论,不支持任何小三行为。
这篇文章主要是想借助一个不寻常的例子给小伙伴们介绍几个理论:“帕累托最优”、“信息不对称”、“麦穗理论”和“马太效应”。出发点是想通过例子的独特让大家对理论的印象加深。
关于小三现象,如果小伙伴们有其他的观点,欢迎留言跟我们分享。
关于小三现象,你怎么看?
欢迎留言和我们分享
如果觉得文章对你有所帮助,欢迎点赞并且推荐给你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