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凶手是太后,当年崇庆殿有七大侍卫合称崇庆七鹰,他们奉太后的军旨,把太子抱出宫去杀掉的,可是他们出宫以后就再没有回崇庆殿复命,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回去还是会被灭口,于是他们带着秘密出逃了。第三个是八贤王,正是他逼得秀珠把事情搞得如此复杂,毕竟秀珠把这件事情告诉哪个官员,谁也不敢接这个案子,官小的管不了,官大的不敢管,朝中就只有八贤王可以官,但是秀珠知道就算把李妃的冤情告诉他,也不会得到昭雪,因为第四个凶手的原因,此人正是当今的圣上,这句话说出来,众人一脸懵逼,这胆子真够大的!连当事人都惊讶极了,包拯解释根据先帝所诏:太子不应该是皇上!
也许八贤王从大局出发,皇上是个好皇上,换一个人不一定比他英明,何况皇上是皇位的第二个继承人,合乎正统,大辽国虎视眈眈,大宋不能乱拿,八贤王只能换掉秀珠的画,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命保住皇上,保住全天下的安定,而秀珠只知道一旦八贤王有难,包拯一定会来解救他,从中追查下去直到揭开狸猫换太子的真相,其实当年的太子也没有死,崇庆七鹰当时有感先帝之恩,下不了手就把襁褓撕下一半包着太子放进篮中,让他随水漂去,太子顺着河漂出城外被一位尼姑救起,抚养成人,证据就是两板块黄布上写的秘密和一个同皇上一样的手镯,秀珠找到了皇室遗孤,包拯紧接着就查到了太子是谁?
这一切真相大白,皇上一时间难以消化去休息了,而八贤王单独约包拯,告诉他这个案子表面看起来是一个皇妃被冤,其实事情哪有那么简单,当时李妃深受皇上宠爱,皇后心存妒忌,庞太师又是皇后的表哥,他手握兵权敛兵自用军队与大臣都依靠他们,再加上皇后的力量两人的势力非常大,所以皇宫上下都希望皇后生下太子,他们就更有依靠,因为皇后的位置更加稳固为他们今后的加官进爵铺平了道路,先帝也希望李妃也有此机会,才御命谁先生男婴即立为太子,不巧恰恰是李妃先生下的却是个狸猫,这谁信呢?皇上大怒发誓要查清此事,可是京城却有异动皇后明白,于是明着污蔑李妃是妖孽的证据确凿要杀她,暗其实是逼宫,一触即发宫廷就要大乱,先帝见状不能再查否则势必引起内战,于是他牺牲了李妃。如今的局面与当年是一模一样的,八贤王唯恐大宋再次朝廷内乱,希望包拯交出六子,这边太后虽承认此事,但是她不认错还让皇上谨记:历史是由血写成的,江山亦是以白骨堆成的,暗喻他杀了六子,同时庞太师以有人意图谋反为名,也调兵进驻京城,三方人马都在寻找六子。
庞太师快速带着军队将包拯六子一行人团团包围,庞飞燕一见是自家爹爹,便跪下求他放过,可是庞太师不听,不计后果地要杀他们灭口,千钧一发之际,八贤王举赵氏旗横扫袭来,可是他也是要包拯交出六子,包拯坚决不交,称自己不管什么朝政,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然怎么对得起含冤二十五年的李妃,又怎么对得起用性命换来对包拯信任的秀珠呢,八贤王见劝不动包拯当即下令动手,双方相对准备弓箭攻击对方,局势越发的紧张,眼看着包拯他们的命是快真的丢了,岂料皇上驾到!亲自来见六子,包拯唯恐皇上对六子不利,六子这时却很大胆直面皇上,两兄弟相对而战,没有重逢没有喜悦,只有权利与利益,这就是皇家!皇上提出在杭州给他买大房子,六子拒绝了不过他主动提出会远离京城,永远消失在他面前,并希望皇上永远做一个爱民如子的好皇帝,就这样轻松的化解一场危机与内斗。回到千波殿,六子进门跪走在亲生母亲的面前,手抓李妃,李妃不用验证就知道他是自己的儿子,没有过多的言语,母子两人二十五年终于相聚,二人抱头痛哭,皇上见母子相认的场面也是动容不已。
六子把李妃带出宫先是祭拜了恩人秀珠,后又与包拯谈了自己知道身世之谜的想法,刚开始的时候他不知所措,毕竟诈闻这么复杂的身世,还是为当年的太子,之后见了皇上他想通了三个他必须离开的理由,第一为天下,他不想天下大乱,第二为形势,虽然他是真命天子,可是谁会服从一个煮面的脏汉,就算是黄袍加身,文武百官也不会服从他的命令的,所以这张龙椅他是坐不稳的,第三他了解自己,当一个君主远不及当今的皇上,本来当一个皇帝是要从小训练,怎么能拉一人就能干呢?第四就是他自己根本不想当皇帝,人贵自知各安其命啊!就这样六子带上李妃永远地离开了京城,或许这是最好的结局吧!包拯回到宫中皇上希望包拯不要将此事宣扬出去,毕竟这是皇家的丑闻,否则要抄家灭祖,包拯一笑向皇上请辞离开,他称自己鲁莽不懂世情与为官之道,皇上以为自己是昏君,才导致所有人都离开自己,为挽留包拯,道出那六子只是煮面,生活太过随性,他不能忍受表示自己做一切也是为了保护大宋江山,包拯反驳:如果六子有大智慧大胸襟 爱民如子,皇上会退位让贤吗?皇上一时间无话可说,表情说明了一切。包拯看着皇上,随后告辞回家教书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