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神仙不过是寂寥清淡,怎比得在人间幸福万千。我欲乘风去,置身在人间,扶济众生困,神灯保平安……”12月4日晚,作为纪念《宝莲灯》首演6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河北梆子经典剧目《宝莲灯》在河北梆子剧场精彩上演。《宝莲灯》第一代演员、老艺术家张志远,第二代演员王云菊、刘凤岭与第三代青年演员苏娜、于静、丁云飞、白七桥、何红乐等,还有7名武戏小演员同台演出这一经典剧目,精彩的演绎,为观众带来一场戏曲盛宴。
60年常演不衰 造就艺术经典
河北梆子《宝莲灯》讲述的是神话传说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创排于1959年,1960年正式搬上舞台,是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的经典保留剧目,迄今为止已经演出1600余场,家喻户晓。
“这是一部具有极高艺术造诣,又能体现河北梆子剧院特色,既有社会效益,又有市场收益,既坚持推陈出新,融合多个艺术门类,又接力传帮带得到了很好传承的文艺作品。”省河北梆子剧院院长赵涛介绍,60年来,河北梆子《宝莲灯》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演遍了大江南北,培养造就了裴艳玲、齐花坦、田春鸟、周春山、张志远等一大批艺术家和优秀青年演员。1976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成舞台艺术片。2012年该剧荣获文化部“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2013年开展“全国巡演万里行”活动,曾创造一场演出105余次掌声的记录。
当晚演出一开场,多位手执拂尘的“仙女”从仙雾缭绕中缓缓出现,伴着婉转悠扬唱腔呈现整齐轻盈的舞姿。三圣母一段精彩的红绸舞,柔美飘逸,仙气十足,舞动的红绸不时变化着造型,充满节奏与韵律,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河北梆子《宝莲灯》吸收了舞剧中的红绸舞、扇子舞、孔雀舞表演,又从武术中化用了舞剑,音乐设计突破了传统唱腔板式,吸收了昆曲及民歌旋律,使河北梆子的高亢悲壮中增添了缠绵、欢快的成分。同时,借鉴了赣剧的伴唱声腔和表演,设置了河北梆子传统戏所没有的伴唱、主题歌。” 赵涛表示,这出剧目坚持了推陈出新的方针,是各个艺术门类高度综合的结果,深受观众喜爱。
四代同台演绎,接力薪火相传
当晚的演出,80岁的《宝莲灯》第一代演员张志远再次出演二郎神一角,依旧中气十足,嗓音洪亮,扎实的唱功和精彩的表演,赢得阵阵叫好声。这也是他时隔15年再次登台出演河北梆子《宝莲灯》,早早来到现场坚持亲自上妆,“我上一次演这出戏还是2005年,新中国成立56周年的时候在北京演出。这次再次登台心情很激动。”张志远说,他从1960年开始演这出戏,已经记不清自己演了多少场,但依旧记得当时全国巡演时的火爆场面,“当时去天津、福建等地演出,到哪都能掀起一股河北梆子热。特别是在福建演出,每场都得有四五千名观众,大家都非常喜欢这出戏,喜欢河北梆子。”
当晚,第二代《宝莲灯》圣母的扮演者王云菊,刘彦昌的扮演者、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刘凤岭也登台再次分别扮演圣母和刘彦昌,一亮嗓便博得满堂彩。王云菊表示,自己唱这出戏已有30余年,“《宝莲灯》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剧目,此次四代同台演出,也体现了河北梆子的薪火相传。”
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的青年演员、第三代《宝莲灯》圣母的扮演者苏娜,沉香的扮演者于静,二郎神的扮演者白七桥、何红乐也共同登台,一起再现经典。“从2006年开始到现在,我几乎每年都会演这出戏,但像今晚这样能跟这么多前辈大家一起演出的机会太难得了。”苏娜坦言,这部戏凝聚着几代河北梆子艺术家的心血,要拿出最好的状态把戏演好,才能不负艺术传承。
值得一提的是,参加此次演出的还有剧院今年10月份新招的7名武戏学员,他们的年龄只有10到12岁,在经过不到两个月的培训后,首次登上舞台,他们的精彩表现,也让观众看到河北梆子未来的希望。
“非常过瘾,看得热血沸腾”
整场演出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高亢激昂的河北梆子唱腔和精彩绝伦的武打场面,将现场一次次推向高潮,现场叫好声不断。演出结束后,观众仍旧意犹未尽,久久不愿离去。
“非常过瘾!我已经看了很多次河北梆子《宝莲灯》,对这次的演出仍然很期待,我和朋友早早就来到现场,四代演员同台非常难得,每个演员的表演各有特色,不仅唱得精彩,很多武戏看得我热血沸腾,真是太喜欢了。”戏迷张云激动地说。在现场也有不少小孩子,他们也看得十分入迷,“很好看,沉香不怕困难勇敢救母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跟着妈妈来看演出的10岁女孩希希说。
据悉,除了四代演员同演《宝莲灯》外,纪念河北梆子优秀保留剧目《宝莲灯》首演6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还包括经典舞台艺术片《宝莲灯》赏析、青春版《宝莲灯》演出、专家座谈会、经典剧目进校园、图片资料展等。河北经贸大学的师生也来到现场观看演出,他们将根据《宝莲灯》的剧情和人物制作绘本,在中小学校开展绘本普及。演出当晚,《宝莲灯》首演六十周年图片展同步展出。
(燕都融媒体记者康瑞珍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