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思小主呀
中国是全球拥有海洋渔船最多的国家,大约占据全球渔船总数的1/4,中国更是拥有着三百万平方公里的海洋,过去二十年来,中国是全球近海捕捞量最多的国家,每年超过1000万吨。
一个非常严峻的事实是,面对环境污染,过度捕捞,养殖侵占,近海的海域正在面临无鱼可捕的尴尬局面,一旦90%海域没有鱼儿,海洋荒漠化就正式形成,这也意味着,这片古往今来都是海洋天堂的海域,将会在我们这一代成为“死海”!
其实这毫不危言耸听,南方的朋友们应该有着直观的感受,尤其是家中从事捕鱼相关行业的。中国是世界水产大国,水产养殖产量占全球的30%,对近海产生巨大负担。近几十年以来,我们改造海岸线,让它更“适宜”发展和居住;我们加大投资,让渔业迎来迸发;我们终于实现了年年有“鱼”的愿望,但大海却渐渐承受不住,甚至要“死”了!
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长江钱塘江以及台湾暖流与黄海的冷水团在此交汇,造就了世界著名的富饶渔场。上世纪,舟山渔场以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四大经济鱼闻名于世,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东海鱼仓”。
如今,舟山周围的海边的土地多被征用,一座座造船厂拔地而起,为了挡住潮水,长长的堤坝让曾经的海岸线基本消失。没有了滩涂和浅海,海洋鱼类就没有了产卵的场所!来来往往的轮船带来无尽的噪声污染,各类工厂不断排放工业废水,城市的生活污水也不断进入浅海,整个海岸线的生态环境已经严重恶化,最明显的就是,巡游鱼类再也不愿意回来了!
其实,如果只是这些问题,以舟山渔场的自我修复能力,起码还能持续百年。真正毁灭舟山渔场的是过渡捕捞,甚至达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每年9月初,随着禁渔期的结束,中国沿海的渔船会像火山爆发般释放而出,万舰齐发还不夸张,这种结果往往是禁渔期产生的积极效果,在捕鱼的短短几天内就消耗殆尽!
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传统的捕捞方式,高效率的现代化科技捕鱼,让“竭泽而渔”成为现实!几乎所有的渔民都知道,这样疯狂的捕鱼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但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做最后的疯狂!
前几年,舟山流行用雷达网捕鱼。这种渔网会用一个大铁锚固定在海底,渔网通过可以360度旋转的构件连接大铁锚,渔网上有浮子。这种渔网可以跟着潮流自动旋转,就好像雷达一样,将进入其范围内的鱼自动锁定。真的佩服人类的发明,在这种渔网的作用下,几乎把鱼从大到小一网打尽。渔民们都知道这种方式捕鱼,必然有巨大恶果,可以一个人偷偷用,所有人就都开始偷偷用。
这种程度的捕鱼,当然在极短的时间内大丰收,还会有捕不到鱼的时候吗?事实是,会!不到几年时间,舟山海域的鱼越来越少,终于,用雷达网也不一定能大到鱼了。
你以为这就是结束?错了!为了能继续捕鱼,有人又发明了底拖网的捕鱼方式!这种方式更厉害,它直接摆脱了潮汐和洋流的限制,在任何海域,任何环境下都可以使用!从海面一直延续到海底,一条鱼都跑不掉!不用说鱼,就是深海底层的生物都会被全部捞起来。不得不说,陆地上的人赢了!但这种恶劣的捕鱼方式,会将海底的珊瑚礁带来毁灭性的破坏,真正做到了一次性捕鱼!这吃饭砸锅的行为,天天都在上演,偏偏每一个人都知道不对!
我曾经有幸面对过一些渔民,在谈及竭泽而渔时,他无奈地对我说:“捕鱼不怪政府,都是被我们自己搞臭了,政府尽力了,渔民们做的很过分!”
“岸上的人看大海无边无际,但在渔民的眼里却很拥挤。为了争夺好的地盘,渔民间发生的冲突也不少见,自家的渔网就被人划过口子!“
“船太多了,网也越挂越大!”
偶尔违规使用渔具在各地的渔民中算是公开的秘密,他们并不避讳谈论这些事。从南海、东海到渤海,渔民都说,鱼越捕越少,眼见着一趟出海连油钱也不保的时候,就会在大渔网中套上网眼极细的渔网,将大小鱼一网打尽。
海洋产品是公共的资源,本属于全人类!但其实,在某些渔民的眼里,属于自己!每个渔民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程度地占有这些资源!
舟山因为地理特点,幼鱼非常多,但这并没有引起保护,反而让许多渔民玩命捕捞,这些幼鱼被捕捉作为农业肥料,或者作为鱼类的饲料贩卖到全国各地。这种疯狂的行为,直接造成了东海鱼类的大量减少(注意,不是舟山鱼类!)
我曾好奇地发问,为何要这样决绝,有些渔民给我解释,自己不去捕捞这些幼鱼,等它们长大了也会游走到其他海域,肯定会被其他地方的渔民捕捞走,舟山的渔民同样得不到好处!所以,即使再清楚捕捞鱼苗不好,还是会尽最大程度地去努力捕捞。
问题就在于,如果幼苗全部被打捞干净,在天然的舟山渔场也就完了!实际上,从最近一两年的生态环境来看,如果这两个字也许可以去掉了!
小黄鱼是中国最重要的海洋经济鱼类之一。
在舟山,红烧或者清蒸都是很流行的吃法,还有的渔家,会把它们晒成鱼干,但是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舍得这样做了,鲜鱼价格上涨。一斤小黄鱼如今在舟山的鱼市上开价十几元,而在十年前,只要2元左右。
如果你仔细观察市场,不难发现,很多小黄鱼都不足巴掌大小!舟山所在的浙江省对18种主要的鱼类做出了最小可捕捞规格规定,比如小黄鱼要在体重50克或者体长145毫米以上才能捕捞并销售。有意思的是,交易市场上的许多鱼,看起来并不比这个标准要大多少。
实际上,渔民们都知道,鱼群普遍的个体变小可以看做渔业资源退化的标志。也就是说,它们还没来得及繁衍后代就变成了餐桌上的食物。小黄鱼为了能够繁衍生息,适应这种变化,不得不越来越早的发育性成熟,在1950年代时,1岁左右的鱼性成熟比例为5%,而如今,这个比例扩大到74%至100%。
不要以为这是好事,事实是,这只是小黄鱼最后的挣扎!90年代初,大黄鱼曾经产生过一样的变化,但最终,如今大黄鱼已经变得非常稀有!你能吃到的大黄鱼,大多出于人工养殖,而真正野生的大黄鱼,某些海域中,几乎绝迹!
结语处,我本来想呼吁和总结,但突然想起了和渔民的对话,也许,这种思考不应该我来总结,而是让大家发散会更好。大家看完,不妨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觉得不错,欢迎点赞转发,让更多的人去思考这个问题!
“上岸能做什么啊,上岸什么也做不了。”
谈到未来,和我聊天的渔民一边修着渔船,一边迷茫,按照现在的情况,自己可能也有提前上岸的一天。不过像自己这样初中毕业就上了船的人,别的技能很少,转行充满了“未知”。只能抓紧当下,多捕捞一些鱼!
“你们不懂的,你们能有什么办法?没办法的”,和我聊天的渔民无奈的感慨道!
您的点赞、转发,是我最大的动力,谢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