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出——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四:“白马寺,汉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国之始。寺在西阳门三里御道南。帝梦金神,长丈六,项背日月光明。金神号曰佛。遗使向西域求之,乃得经像焉。使白马负经而来,因此为名。”
化典例词——
白马驮经:唐·张继《宿白马寺》“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
经传白马:明·陈子龙《天台万年寺》“僧赐紫衣坛卓锡,经传白马字函金”。
驮经马:唐·李贺《马诗》“萧寺驮经马,元从竺国来”。
今天你抑郁了吗?
据说在汉明帝(东汉皇帝刘庄(28—75),字子丽)时,可能是由于当皇帝很件劳动强度很高,很辛苦的工作,汉明帝精神状态不是很好,经常做梦。于是有这么一天夜里,汉明帝又“抑郁”了,就在梦中见到了一个金身神人,自带主角光环出场(顶上现有白色的光圈),飞行于皇宫殿庭,皇帝觉得很惊奇。按当时的惯例,皇帝是要向大臣们打听一下这个情况是好是坏,卜个吉凶什么的,似乎书上说的“司天监”就有这样的职责,当然这跟今天的气象局还是有区别的。回答皇帝问题的不是司天监的“天文学家”,而是当时的大文学家傅毅先生,他傅毅先生不但对当时的文艺圈相当的了解,写出了诸如,《雅琴赋》、《舞赋》这样具有指导意义的文艺理论纲领性文献资料,而且还对当时的旅游业有着相当的研究,以此推断,估计傅先生按今天的话说,极有可能也是一个资深的“驴子”。傅毅先生很有信心的对汉明帝说,在西方天竺之国,有叫“佛”的神人,皇上可能是梦见佛了。这里所说的天竺,古代中国也称之为身毒,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当然傅毅先生附带着肯定也说了很多的吉祥话。估计汉明帝听着很高兴,心里有点“河洛”现于当世的意思,当下一激动,作了一个影响了整个华夏民族的决定。
汉明帝派遣郎中(一说中郎将)蔡愔和博士秦景等,出使西域天竺,去摹写佛(时人也称为浮图)的遗像。这真是皇帝动动嘴,大臣跑断腿。汉明帝一个梦,于是蔡郎中等一行人(十八人!注意这里划下来是重点,要考的,想到了什么没有?少林寺十八铜人有没有?),作为使者,赶奔印度。说到这儿,我们可以看出点“西天取经”的意思了,汉明帝和他的大臣愣是准备赶在李世民和唐僧的前面去实现这个伟大壮举了。
白龙马,蹄朝西……
要说这个蔡郎中本来是极有可能帮助汉明帝改写中国历史的。按正统的说法,一行人过天山、越葱岭,在西域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内)“一不留神”遇上了迦叶摩腾(也称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高僧,于是便邀请他们到中国去。两高僧欣然答应,于是他们用一匹白马,驮着四十二章经(就是金庸小说鹿鼎记里说的那个四十二章经,有没有很神奇?)和释迦牟尼的立像,一起回到了洛阳。也就是说蔡郎中半道捡了一外快,还没到印度,在半道阿富汗就遇到了“活佛”。于是皆大欢迎,蔡郎中不用再跑这趟远差,兴高采烈、敲敲打打的回到中原。说句厚道话,以当时的条件,跑那么大老远的实在是件很痛苦的事,可是硬要说是“正好遇上”,“一不留神撞上”,实在是让人有点不忍心相信。当然我们不是说蔡郎中偷赖溜号,不过如果我要是在半道上看着到处都有“皇帝”所说的那样的小金人像供着,那还不是哪里请不是请,哪里迎不是迎,就近接一个回家不就得了,还真的颠颠的跑去西天?而且关键是“西天”在哪儿,这个蔡郎中他真的知道吗?关键那时候GPS、北斗都没有呀……
要说人家汉明帝就是个好领导,根本没去追究这佛是那里迎来的,见了佛祖的像,就说跟他梦里见到的是一样一样地……当然奖赏夸赞诸色人等是一定的了,而且第二年,汉明帝就下令在洛阳城雍门外,兴建一座高级会所,今天的那些所谓“豪宅”在人面前最多也就相当于一洗手间吧,汉明帝很有前瞻性和国际眼光,按印度式样为迦叶摩腾、竺法兰建精舍居住,并且将之称为寺,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所建造的第一座佛教寺庙。“寺”的本义是官署,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什么“大理寺”,那就是古代国家的行政机关,而不是烧香拜佛的殿堂。因迦叶摩腾、竺法兰初来时住在官署,搁今天那就是钓鱼台国宾馆的待遇。人又是外宾,为示礼待,就仍称新居为寺;此后中国的佛教建筑,就相沿称为寺了。汉明帝还下令,请画工绘制佛的图像,并安放在清凉台和显节陵上,汉明帝自己死后也就葬在了显节陵。并且将白马驮回的佛经,收藏于兰台石室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僧人,便在寺内翻译经书,后来,二人均在寺内圆寂。自此,可视为佛教东传的一个正式的标志。
因为蔡郎中等一行人,是用一匹白马把佛经驮回洛阳的,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便把这座寺院命名为白马寺。白马寺便逐渐成为了中国佛教文化的中心,并吸引了亚洲诸国的众多僧人,纷纷前来拜佛求法。北魏的时候,有三千多西域僧人,前来洛阳进行佛学交流。白马驮经,佛法东传,使佛教文化在中土广为传播,对中国人的道德观念、思想文化、以及国际文化交流,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千百年来,白马寺一直被东亚文化区域,奉之为“释源”、“祖庭”。数千年来,一直香火绵延不绝,那是相当的权威。
再后因着这“白马驮经”的典故,还有敷衍出一个元宵节赏灯由来的说法,说是因为汉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演变成民间盛大的节日,也就是元宵点灯,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