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上午,在COP15大会上的一场通气会上,鸟类学家、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晓君很忙。记者们关于鸟类多样性保护的问题持续不断,直到12点,他才结束了回答媒体连珠炮的发问,嘴唇几乎干裂。他对南都记者专访的要求没有拒绝,“但是我先要喝口水”。
作为鸟类研究的领军人物,杨晓君研究员在通气会上分享了云南鸟类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历程。据介绍,目前云南鸟类已超1000种,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左右,占全世界的9%左右。
1983年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繁殖与利用专业,1985年到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工作,杨晓君从1987开始追随杨岚先生做鸟类研究,并参与编写《云南鸟类志》,花20多年基本查清了云南鸟类的物种多样性家底。三十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云南鸟类的研究和保育,走遍云南的山山水水,是爱鸟人,护鸟人,更是研究鸟儿的顶级专家。
而遇见COP15大会,绿孔雀和黑颈鹤是这位鸟类学家最想分享的保护故事。
昭通大山包黑颈鹤保护区《雾中的鹤影》COP15素材图,摄影张捷
黑颈鹤保护:自豪!
在地球上有15种鹤,中国分布和记录到的有9种,黑颈鹤是其中最特别的。
黑颈鹤颈部1/3羽毛均为黑色,高挑美丽,由俄国探险家尼古拉·普尔热瓦尔斯基于1876年在青海湖发现,是最晚被鸟类学界发现、并且唯一终生生活在高原的鹤。
与黑颈鹤同行20多年,彼时年轻的杨晓君付出了无数时间和精力,如今也收获了丰富的硕果。“我们牵头开展的黑颈鹤保护工作,不但使黑颈鹤成为我国9种鹤类中唯一的一种种群增长的鹤类,2020年还被IUCN将其从易危等级降为近危,摘掉了‘受威胁物种’的帽子。另外通过开展‘花(海菜花)—鱼(大理裂腹鱼)—鸟(黑颈鹤和雁鸭类)’三类旗舰物种共生互养生态廊道修复工程,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我们在越冬期拍到黑颈鹤群体的照片,是近二十年在剑湖首次记录到黑颈鹤。”杨晓君对南都记者说。
据介绍,目前每年从大若尔盖湿地(包含四川、甘肃和青海等地)到云南越冬的黑颈鹤近3000只。
杨晓君研究黑颈鹤可以追溯到2001年。当时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研究方向资助下,他带领团队先后在云南大山包、纳帕海和四川诺尔盖对越冬期和繁殖期的黑颈鹤开展野外研究。鉴于当时世界范围内对黑颈鹤的研究十分稀少,因此他的研究工作受到了致力于挽救世界范围内的鹤类及其栖息环境的国际鹤类基金会(ICF)的高度关注。
在ICF的资助与支持下,杨晓君研究团队利用卫星跟踪技术追踪黑颈鹤的迁徙路线,是当时中国科学家首次独立利用卫星跟踪技术对鸟类进行研究。这次研究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反响与关注,在保护研究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以保护黑颈鹤为主的云南大山包等保护区的知名度。
由于他和团队的努力,黑颈鹤被国际认为已经是目前研究得最为深入的鹤类物种之一。其后他还探索成立“黑颈鹤保护网络”,为黑颈鹤摘掉‘受威胁物种’帽子奠定了基础。
绿孔雀。受访者供图(红外线设备拍摄)。
绿孔雀保护:还需努力
“黑颈鹤”已经从易危等级降为近危,值得所有参与者感到骄傲,但是杨晓君的梦想不只一个。他同步开展黑颈鹤和绿孔雀的研究和保护,但后者的发展态势却不容乐观。
10月12日的通气会上,杨晓君不只三次向媒体发出请求要关注绿孔雀。他告诉南都记者,据2019—2021年度监测显示,我国绿孔雀的野生种群数量仅约555-600只,比20年前少了一半,濒临灭绝边缘。“很多人不理解保护绿孔雀的重要性,都以为孔雀很多,不可能濒危。”杨晓君告诉南都记者,世界上一共有三种孔雀,它们分别是刚果孔雀、蓝孔雀、绿孔雀。这三种孔雀中,仅绿孔雀在中国有野外分布,是我国的原生物种。而大家在动物园或者度假山庄看到的孔雀基本是人工饲养的蓝孔雀,或基因混乱的蓝、绿杂交孔雀,并不是中国原生绿孔雀。
“中国原生绿孔雀很美丽”。他回忆起自己当初第一次在野外看见绿孔雀,“五彩斑斓,姿态优美。它张着翅膀滑翔,那颜色,那姿态,看完一天都觉得心里美滋滋。”
2009年,绿孔雀正式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皮书列为濒危(EN)物种,最新的估计全世界大约只有1.5~3万只野生绿孔雀。过去,绿孔雀的分布区非常广泛,从中国经东南亚到马来半岛都有分布,它分为印度亚种、爪哇亚种和云南亚种,其中印度亚种估计已经灭绝,爪哇亚种只分布在爪哇。现如今,作为云南的旗舰物种,绿孔雀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
和研究保护黑颈鹤不同,随着国家国力的增强、以及绿孔雀的中国原生特性,研究和保护中国原生绿孔雀很大程度上是更属于“中国的事”,但目前国内公众对绿孔雀的认知还很不足,参与保护绿孔雀的力量还是不足,“光是科学研究不够,还需要更多的政府力量、更多的社会力量尤其是年轻力量投入到保护中国原生绿孔雀的队伍中来。”杨晓君说。
可喜的是,近年来,由于相关部门加强了保护,在楚雄州双柏县和玉溪新平县依然保存了一定数量的绿孔雀种群和较大面积的绿孔雀适宜栖息地。
杨晓君告诉南都记者,他尤其担心的是绿孔雀的基因污染,因此他在推动一个基因检测手段,把纯种绿孔雀集中起来,进行人工繁育,而随着人工繁殖技术日趋成熟,绿孔雀种群增长和恢复有了希望。
他展望未来,人工繁殖纯种绿孔雀种群建立之后,可以预防万一野外种群变化之后有储备,还可以在没有了绿孔雀的地区进行野放,以及把人工繁育的绿孔雀进行展出,让公众认识绿孔雀。
在杨晓君看来,保护绿孔雀的意义是契合中国文化传承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绿孔雀被誉为高贵和圣洁之物。不管是敦煌莫高窟上的壁画,还是明清三品文官官袍上的补子图案,以及清代官帽上的孔雀翎,都源自于绿孔雀。
“但是你在现在的一些现代国画上看孔雀,从颜色上一眼便能发现是蓝孔雀。可以想象,一旦绿孔雀灭绝了,以往的中国文化符号也就失去了载体。”说到这里,他不无遗憾地表示,自己来参加COP15大会,却看到了路口的孔雀装饰画是蓝孔雀,这更让他觉得宣传和保护绿孔雀任重道远。
作为一个野外研究者,杨晓君是一个行动派,他告诉南都记者,在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等政府机构支持下开展的绿孔雀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一些成效。目前我国野生绿孔雀种群稳中有升,纯种的笼养绿孔雀种群也已经探索建立了。他强调,只要全社会一起来认识和爱护绿孔雀,绿孔雀就能像黑颈鹤或者大熊猫一样走出濒危困境,“但是千万不要以为几年就能达成,动植物的成长需要时间,我觉得这个事情需要一代人数十年的久久为功。”
鸟类学家杨晓君研究员。摄影 张仁韬
教您区分绿孔雀和蓝孔雀
绿孔雀蓝孔雀对比图。受访者提供
一看冠羽
绿孔雀的冠羽是直直向上的一簇,每根羽毛像柳叶似的。
蓝孔雀的冠羽则呈扇形展开,每一根羽毛像一个小小的羽毛球拍。
二看脖颈前胸
绿孔雀:从脖颈到胸前有非常明显的绿色铜钱状斑纹。
蓝孔雀:脖颈和前胸却是一片蓝色的丝状羽,没有鳞状斑。
三看脸颊
绿孔雀:脸颊裸皮为黄色和宝蓝色
蓝孔雀:呈白色。
四看翅膀
绿孔雀:翅膀呈蓝色或绿色。
蓝孔雀:翅膀则有黑褐色花纹。
在采访的最后,杨晓君再一次呼吁公众千万不要觉得孔雀随处可见,就忽略了绿孔雀的保护,请大家一定要像爱护大熊猫一样,爱护中国原生绿孔雀。
他介绍,蓝孔雀是印度的国鸟,原产地分布广数量大,主要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它在世界上野外种群数量很多,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为低危(LC)等级。
中国原生绿孔雀就命运多舛了。虽然它曾经冠绝华夏,是国家高贵的象征,但是清代以来数量极速减少,成了珍稀物种。它被IUCN列为全球性濒危(EN)物种等级,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被列入附录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