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数次民间文化、非遗文化大规模普查的“漏网”历史——亚鲁王英雄史诗,因何如此神秘不被外界发现?后又在什么机遇下被逐渐推向大众视野?面对着普虽迷离的传说、原始难懂的唱词它又是如何被传承至今?9月27日,余未人在新书《远古的英雄亚鲁王》分享会上,为大家揭秘这一神秘的苗族史诗。
余未人
“亚鲁王在民间文学史上有非常大的价值,但是这个史诗就从来没有走出过麻山,走到外界文化圈里头”。余未人说,在我国民间文学史上有过数次大规模普查,其中,解放后由贵州文联和贵州各高校组织的文学考察,以及在80年代到20世纪末这段时间,由贵州文化部发起了民间文学三套文集普查,都没发现苗族葬礼唱词中亚鲁王。
为什么会这样?经过余未人的多次实地考察,她给出的答案是缺少文化人。余未人说,讲述亚鲁王历史的唱词都是歌师们口口相传,歌师只会唱但无法理解里面所讲述的故事,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懂得古苗语的人也在逐渐减少,在2006年麻山仅有的3位大学生中,只有杨正江一人学习苗语专业。“能听懂的人少,自然也就无法发现和记录这段历史”。
参与余未人新书分享会的苗族歌师
2009年对于亚鲁王历史来说是一个拨云见日的一年。这年紫云县政府在做民间文化普查时找到了杨正江,他拿出在苗族葬礼上收集整理几千行唱词,由于其中存在大量的古苗文,非常难以理解,于是余未人一行三人在紫云县的邀请下,参与到歌师唱词的研讨之中。
余未人凭借着自己多年的文化抢救与保护经验,敏感地意识到,"亚鲁王"文化极有可能是一部重要的英雄史诗,当即将此事汇报给了时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的冯骥才先生,冯骥才高度重视,迅速从天津大学、山东电视台等单位派遣了十余名师生前来麻山实地考察。
经过多方的努力,亚鲁王的历史故事终于得以文字的形式传播,2011年11月,中华书局出版了书籍《苗族英雄诗史亚鲁王》,并于2012年2月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新书发布会,在历史文化届掀起了不小的热潮。
8位歌师现场唱响苗族史歌
“但实际上让亚鲁王传承下来的是靠一代代的歌师,苗族历史上没有传统的文字,都是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承。”余未人说,1913年去麻山普查的时候有近10778名歌师,虽然老歌师去世了部分,但是新人辈出,目前已有约1900名歌师,分散在每一个村寨。
《亚鲁王》英雄史诗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兴华
新时期,新的传承方式。《亚鲁王》英雄史诗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兴华来到现场,余未人介绍到,陈兴华曾用四年的时间,整理了三万八千行的五言体的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这本书最值得一说的是,在书中的每一章节都以二维码的形式,加入了相应的音频,这是陈兴华耗时43个小时录制而成。他希望通过文字与音频结合的形式,让亚鲁王这部史诗和唱腔得以更好的理解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