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也未动,幡也未动,是人心自己在动。
人在茫茫宇宙面前总是微不足道,每个人都会努力寻找一套试图去解释世界的方法,有人看到精彩,有人看到幻灭。所有镜头指向的任何环境,沙漠也好、茅屋也好、都不会是背景,而是故事中必不可少的符号。
就像这块号称天下第一奇的石头---东山风动石。
风动石是由于第四世纪海侵时期,海浪沿着花岗岩的纹理裂隙,剧烈冲刷,月久年深,逐渐渐扩大两块岩石的距离,最后只剩寸见方的接触点支撑着,其余悬空而形成的。而其重心恰好落在下岩石的接触点上,因接触面小,石危势险,摇摇欲坠,古诗云:“风吹一石万斤动”。东山风动石以其“大”、“奇”、“险”的特点,作为风动石的代表被选入了《中国地理之最》。
早在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地心说的创立者托勒密就曾提到过风动石,并宣称这种石头用一柄水仙花的茎轻触便可使之摇晃。在我国风动石的最早见诸文献记录的是《汉书·郊祀志下》“石闾者在泰山下祉南方,方士言仙人闾也。”风动石古称“石闾”、“石社”、“笏石”、“石天”、“石棚”等,不过在很多情况下是随形赋名,根据神话或民间传说赋以称呼,如“蛤蟆石”、“三叠石”、“观音石”、“怕痒石”、“指动石”以及“仙人跳”等。
明代张岱《夜航船·荒唐部》:“漳州鹤鸣山上,有石高五丈,围一十八丈,天生大盘石阁之,风来则动,名风动石。”这可能是东山风动石最早的文献记载。
200吨重的石头,安静地立于另一块更巨大的石墩上面。那种感觉,有点像一位站在海边的可顶天可立地的汉子。奇妙之处在于它前后左右重量平衡极佳,大风吹来时,石体左右晃动,但倾斜到一定角度就不会再动了。而人力也能晃动风动石。如果找来瓦片置于石下,选择适当的位置,一个人就能把这硕大的奇石轻轻摇动起来。此时,瓦片“咯咯”作响,顷刻化为齑粉。
两次记载的历史事件:
一、1918年2月13日,东山岛发生7.5级地震,山石滚落,屋倒人亡,可风动石却安然无恙。
二、“七七事变”后,日军企图搬走风动石,日舰“太和丸”用钢丝索系于风动石上,开足马力,可多条钢丝索被拉断了,风动石却纹丝未动,最后日军只得放弃这一企图。
石体正面,因文革特殊时期为保护风动石,由沈振东老师将原先“铜山三忠臣”改为“铜山风动石”大字,笔力雄浑遒劲。在风动石前的一块方石碑上刻有明朝督抚程朝京的诗:“造化原来一只丸,东封幽谷万层峦,天风吹向关中坠,海飚还得逐势转。五丁欲举难为力,一卒微排不饱餐。鬼神呵护谁能测,动静机宜在此观。”
风动石周边如画的风景
明朝修筑的铜山古城,驻扎着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水军战队
周围有很多小岛屿,遥远的,模糊的,就是一个小屿。
绿色植物
沿岸有很多大船只,是集装运输or捕鱼作业。
剪瓷雕屋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