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珊珊
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跨越山海、驶向全国各地的高铁,横跨山谷、让天堑变通途的巨型桥梁,向万米深海“潜”进的载人潜水器……众多大国重器,追本溯源,都离不开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近期,聚焦我国现代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电视剧《麓山之歌》,将镜头对准工人、工厂和工业,奏响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交响曲。
“硬核”工业别样之美
电视剧《麓山之歌》,改编自小说《重中之重》,讲述了国企麓山重工直面市场剧变,最终凭借技术创新弯道超车、登上行业顶峰的故事。《重中之重》的作者王成刚也是《麓山之歌》的编剧。剧中,“硬核”工业题材、家国情怀与浓郁的人间烟火气交相辉映。
提起工业题材影视剧,有些观众可能会觉得有些冷僻,难以亲近。“回望我国电视剧的发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工业题材电视剧非常盛行,影响了很多观众。但是,近20年来,除少数作品外,工业题材影视剧少人问津。”《麓山之歌》总导演毛卫宁表示。
工业、工厂和工人是工业剧的主角。“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盖成了高楼大厦,修起了铁路煤矿,改造得世界变呀么变了样……”就像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唱的那样,我国20世纪的工业题材影视剧中,经常出现巨大的厂房和机械设备,钢花四溅、铁水迸发的经典画面,以及吃苦耐劳、挥汗如雨的工人等,成为观众对传统工业的旧有认知。
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加快发展,为影视剧创作提供了肥沃土壤和新颖视角。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我国现代装备制造业步入智能化时代,无人车间、智能化机械设备、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已经全面应用。
工厂里遍布重型机械设备,置身其中犹如在钢铁森林中漫步;工人在车间里从容自如地操纵庞大的机器;智能化机械设备不断运行……《麓山之歌》中有大量充满“力与美”的画面。现代工业别样的智造之美,改变了观众对工业剧的刻板印象。
毛卫宁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过去是工人造机器,现在是机器造机器,希望观众能在《麓山之歌》浑厚大气的视觉冲击下,领略现代工业之美。
近期,除了《麓山之歌》外,工业题材影视剧持续升温。影院里,《钢铁意志》正在热映;荧屏中,《沸腾人生》等获得好评。今年8月杀青的电视剧《硬核时代》聚焦核工业,讲述了中国核电人30余年的奋斗历程。近期杀青的《纵横芯海》是一部“芯片职场剧”,讲述了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围绕“芯片”制造展示中国创新力的故事。
国之重器华丽转身
《麓山之歌》的剧情主要围绕企业家、科研人员、工匠三个群体展开。故事一开篇,就是麓山重工的生死存亡之际。由于工程机械行业遭遇寒流,超过70年历史的麓山重工连续出现严重亏损,面临着被ST(退市风险警示)的风险。在大趋势没有回暖的迹象下,麓山重工决定实施“重工换金融”计划,置换出亏损的重工资产,置换入效益好的金融资产,退出工程机械行业。但是,如果退出工程机械行业,就意味着众多企业工人和产业上下游相关企业员工都要转岗或下岗……
重重困境中,路在何方?在企业家方锐舟、科研技术人员卫丞等人的激流勇进和开拓创新下,麓山重工从资产重组到产业重构,再到破解“卡脖子”技术、组建智能车间,完成工业智造2.0改革升级,实现国之重器的华丽转身。
剧中,麓山重工依赖的高中端泵阀90%需要进口,长期面临技术储备不足的问题。核心技术的有无,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方锐舟、卫丞、金燕子等众多有担当、有信念的剧中人物,将个人命运与企业命运、国家命运紧密联系,为实现“自主研发、智造升级”不断攻关和创新。
产业发展面临困境、自主创新技术的突破、国际市场上的不断争锋……麓山重工转型升级的故事,正是我国不少工业制造企业的缩影。《麓山之歌》不仅让观众从跌宕起伏的剧情中,真切感受到我国工业的发展变迁,也增进了他们对当代装备制造业的了解。
工匠精神的传承发扬
《麓山之歌》塑造了一批精彩的工业企业人物群像,其中包括全国劳模宋春霞、金牌焊工金燕子等两代工匠。随着剧情的推进,“泵不住了”“女焊子”“我阀了”等剧中重工业热词也引发网友热议。
面对企业技术的转型升级,以宋春霞、金燕子等人为代表的工人群体不畏变革,坚持以匠人之心铸大国重器。该剧在展示现代工业企业的转型时,凸显了大国工匠的坚守和工匠精神的传承,让看似“冰冷”的重工业题材暖了起来。
在每一集的片尾,《麓山之歌》通过一声声“师傅”的呼唤声,将剧中主演和现实生活中的“大国工匠”串联起来。艾爱国、龙卫国等“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劳模、“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在剧中一一登场。这个独具匠心的片尾设计备受好评。有观众表示,“在演员和真正的大国工匠之间传递的一声声‘师傅’,是向时代英模的致敬,动人心弦。”(徐珊珊)
来源: 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