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艺术起源于民间,扎根于山水。这些文艺形式成为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
不久前,省文化和旅游厅日前公布了“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台州有11个上榜!
它们分别是:临海市大田街道的大田板龙、天台县街头镇的和合文化、黄岩区宁溪镇的“二月二”灯会、路桥区螺洋街道的螺洋莲花、椒江区前所街道的台州刺绣、葭沚街道的送大暑船、玉环市坎门街道鳌龙鱼灯舞、摄影、仙居县朱溪镇的朱溪灯舞、仙居花灯、三门县花桥镇的花桥龙灯
这些民间文化艺术,或已家喻户晓,或任养在深闺人未识,它们到底有何特殊之处,能成为入选的11个之一?
大田板龙
板龙活动在临海大田、东塍等地较为活跃,尤以大田下高村、大田刘为最。
板龙的龙头是用竹篾、铁丝先扎成骨架,然后用多色彩纸裱糊。有的龙口衔红珠,有的在龙口装有喷火器,游至高潮时,口吐火焰,十分壮观。龙须分白、黑、红三色,白须龙为老龙,是群龙之首,黑须龙为小龙,红须龙为蛟龙。龙身以竹篾为骨、白纸为皮,以一块6寸宽、8尺长、1寸厚的木板为托肚(称为龙桥或龙段),十几节的龙桥用榫头和榫孔连接起来就成为龙身。
每一条龙都有几十段龙身,每一段龙身外表都贴有代表临海风情的剪纸,龙肚内则点上蜡烛,板龙飞腾起,便是夜晚最亮的一抹风景。
一个有数十人的舞龙队通常负责一条板龙,龙头由六个人擎,龙身每一段都配一个人举着,龙尾则需要三个人。而且每一条板龙游走的路线和顺序都很有讲究,如:老龙带头,新龙随之,野蛟龙煞尾。在整个游走中,野蛟龙可随便窜走,而龙头的行走路线都是固定的,通常选择热闹区,年年如此,不得跨越路线。
每逢春节、元宵这两大传统节日,临海人家最期待的就是去凑一凑大田板龙的“热闹”,从街头穿到巷尾的锣鼓喧嚣,一直闹到临海人的心里去。
和合文化
天台这方神秀山水间却发祥了佛宗道源、济公文化、霞客文化、唐诗文化、江南茶文化、印石之祖等众多发蒙振聩、光耀古今、影响深远的大文化,而可以统领这些璀灿群星的核心文化,唯有天台山和合文化。
去年,天台山文化被确认为中华和合文化的三大源头(龙图腾文化、三祖文化、天台山文化)之一,被写进全国领导干部国学教材。
“和合文化”是天台山文化的精髓,台州的文化脱胎于天台山历史文化的积淀。在漫长的岁月中,由“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的自我和谐”构成的哲学层面的“和合”观念浸润在台州的山魂海魄中,渐渐融入血脉,影响人们的思维和价值取向,成为台州城市精神之一,“和合”已成为台州的文化符号。
“二月二”灯会
宁溪“二月二”灯会始于南宋,是集民间歌舞、民间音乐、民间戏曲、民间杂耍、民间游戏等民间艺术活动为一体的大型活动,如今已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中华元宵皆三五,宁溪灯会独二二”,全国各地灯会一般都在元宵节,宁溪却是“二月二”。
“二月二”,龙抬头,好年景,春开头。宁溪“二月二”赏花灯的习俗别具一格。
从农历二月初二开始,宁溪家家户户贴春联挂彩灯,初四夜迎灯游行最为热闹,迎灯晚会时,仪仗队、彩旗队、花灯队、龙灯队及锣鼓舞狮旱船等表演队纷纷登场,人山人海,场面壮观。先人把灯会放在二月二“花朝节”举办,意在迎龙求雨,祈祷全年风调雨顺,祈盼丰收。
螺洋莲花
路桥螺洋莲花有着200多年历史,源于唐代的佛曲“莲花”,由一人领唱、多人帮腔伴唱,各人手执盅、碟、雌雄鞭(洒尺)、霸王鞭、道情简、莲花板等击节而歌,另有多人伴舞,配上背景音乐,表演形式多样,场面恢宏壮大。
螺洋莲花历经4个发展时期,即便辉煌已不同往日,但在“叮叮当当”的吟唱声中,它依旧笑看春风,未改初衷。2007年7月,路桥莲花入选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
台州刺绣
台州刺绣,又名“雕平绣”、“海门雕绣”。台州刺绣的发起,与本地传统的生活习俗息息相关。早时,每个妇女都要穿绣花衣裙,家家户户都要绣花枕袋、床围、帐拦等。因此,过去的妇女大都会绣花的,男耕女织的传统思想在北岸一带比较普遍。能描善绣的女子会受到当地人们的尊敬特别是青年男子的爱慕,所以,农村女子一般从七八岁起就开始学习绣花。
台州民间自古就有刺绣俗习,多为在绸料上施以彩平绣、土布上施以挑花针艺,在衣、裙、鞋、帽、巾等载体上用“刺绣”或“挑花”绣饰图案。20世纪初(1906年),法国仁爱会来海门(今台州)天主教堂传教,向教堂的女教徒和孤儿传授西方的“雕镂”和“抽纱”技艺,俗称“天主堂花”。经与台州传统手工刺绣的融合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海门雕绣(台州刺绣)”。
台州刺绣以独有的“雕平绣”称誉海内外,其绣品立体感强,镂空的部分更是玲珑剔透,独具风格,被誉为“东方瑰宝”。
历经百年传承,台州刺绣已发展形成了抽、拉、雕、包、绕、盘、镶、平、绘等近300种针法,成为了全国28个绣种之一。
2007年,该项目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送大暑船
椒江葭沚是一个位于台州湾内的古老渔镇,这里的渔民千百年来以出海捕鱼为生。自上世纪20年代,当地富绅黄楚卿出资建了规模宏大的五圣庙后,每年逢“大暑”这一天,当地渔民都要举行“送大暑船”的习俗活动,把“五圣”送出海,以寄寓平安、祛灾愿想。
送大暑船的这一民间习俗由来已久。相传清同治年间,葭沚一带常有病疫流行,尤以大暑节前后为甚。士人以为五圣所致(相传五圣为张元伯、刘元达、赵公明、史文业、钟仕贵等五位,均系凶神),于是在葭沚江边建有五圣庙,乡人有病向五圣祈祷,许以心愿,祈求驱病消灾,事后以猪羊等供奉还愿。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人们也不再绝对地把“五圣”当作凶神,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五圣”在海上帮助渔民解除险情、送水送粮的传说。虽然传说嬗变,但“送大暑船”的形式却流传至今。
鳌龙鱼灯舞
在玉环,浓浓年味里可少不了坎门鳌龙鱼灯舞。
坎门鳌龙鱼灯舞,相传400年前由福建东山岛渔民迁徙而来,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清光绪年间纂修的《玉环厅志·风俗篇》记载,“制禽万鳌鳞鱼花灯人人家串演戏阵。笙歌达旦,环观如堵”,可见当时已成规模并具影响力。
坎门鳌龙鱼灯舞源自民间的群体性的舞蹈艺术,参舞者借凭鳌龙鱼虾造型的灯采道具和形象直观的舞蹈语言,表达渔民征服海洋的意志与丰收祈求。
坎门鳌龙鱼灯舞以翻、滚、腾、跃的大幅度动作 ,引领水族鱼贯成阵,翩翩起舞。鳞光闪烁,脚铃叮当,极致地展示五彩缤纷的海洋世界。
2009年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朱溪灯舞
朱溪花灯源于明朝,以其精湛的制作技艺和表演艺术,独树一帜,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在台州市内颇具影响力。其代表作品有:九狮挪球、古亭灯、走马灯、推大虾、十二生肖灯等,其中的九狮挪球灯被列入了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桥龙灯
花桥龙灯始于南宋建炎年间,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盛行于三门县花桥镇的花桥、上宅、两头门等村。花桥龙灯同时出迎五条龙灯,龙分五色,红、黄、青、绿、紫,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不同方位,蕴含四海一统,天下和合之意。2007年,花桥龙灯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名录。
摄影
玉环自2014年被评为“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摄影) 之乡” 以来,更加重视摄影艺术的繁荣发展,先后举办了各类摄影大赛,大力推出优秀作品、优秀人才,在摄影界的凝聚力、影响力、感召力进一步提升。
玉环还将“摄影之乡” 建设做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的普及和提高玉环形象美誉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且硕果累累。其中,2016-2017连续两年被浙江省摄影家协会授予年度先进集体;2014年被《中国摄影报》社授予“全国摄影创作基地”;2014年“玉环海岛影像”摄影群体被授予浙江省第二届视觉艺术创作优秀群体称号。
花灯
仙居花灯是仙居县特色传统工艺品,元宵节节日习俗,历史悠久,分布很广,种类繁多。每逢元宵佳节,各地花灯竞彩,热闹非凡,犹为奇妙的是仙居皤滩“针刺无骨花灯”,被人们誉为“灯海明珠”。
无骨花灯又称仙居皤滩花灯,它造型别致,工艺独特,制作精美,小巧玲珑,古朴典雅。更奇的是,灯身没有骨架,全由用绣花针刺成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粘贴而成,且轻巧能飞。
民间制作这种花灯的工艺也比较复杂,要经过绘图、粘贴、烫纸、剪样、装订、凿花、拷背、刺绣、竖灯、装饰等十道主要工序。
2006年,无骨花灯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台州与外地交流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