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小伙伴们大家好呀!今天我们不谈吃喝,我们来讨论一下有关于校园霸凌的事件。
说到校园霸凌,首先我们要理解校园霸凌实际上是指孩子们之间权力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它一直长期存在校园中,发生这些同侪间欺压的行为,可能包括肢体或言语的攻击、人际互动中的抗拒及排挤,也有可能是类似性骚扰般的谈论性或对身体部位的嘲讽、评论或讥笑。
霸凌者通常为一个到一群人对呗霸凌者进行重复地伤害行为,霸凌行为可能透过言语、肢体、集体、网络、电话、文字等媒介之行为,使被霸凌者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受到伤害。国内的欺凌不叫欺凌而叫做“小孩子不懂事”。于是我们没发现欺凌就在身边。
而且,校园霸凌并非偶然事件,而是只长期性,且多次发生的事件。通常,被霸凌的学生,会不止一次的被欺负。
就拿1999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发生的科伦拜校园事件来说吧;1999年4月20日,高中生埃里克·哈里斯(Eric Harris)和迪伦·克莱伯德(Dylan Klebold)持枪和爆炸物冲入科伦拜高中,连续枪杀12名学生和一名老师,击伤20余人,最后自杀。
科伦拜校园事件是当年震惊全世界的校园枪击案。导演迈克尔·摩尔为此专门拍摄了纪录片《科伦拜校园事件》(Bowling for Columbine),声讨美国的枪支泛滥,并获得了2002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为什么两名少年还如此的激进,甚至引发了校园枪击案件和自杀?这个事件和校园凌霸有什么关系?
事后的调查表明,科伦拜高中的霸凌现象非常之多,两名少年人都是霸凌受害者。
更重要的,这不是一次偶然事件。
1997年2月,阿拉斯加州16岁学生伊万·拉姆塞(Evan Ramsey)杀死校长和另一名学生。
1997年10月,密西西比州16岁学生卢克·伍德哈姆(Luke Woodham)杀死两名学生,伤7人。
1997年12月,肯塔西州14岁学生迈克尔·卡尼尔(Michael Carneal)杀死3名学生,伤5人。同月,阿肯色州14岁学生约瑟夫·托德(Joseph Todd)击伤两名学生。
不仅仅只是国外,国内的校园凌霸事件也都屡屡出现在我们的眼前。2016年的“新东方外国语学校奸杀案”。
2017年6月24日的延庆二中校园霸凌事件。
去年发生的四川自贡沿滩中学校园霸凌事件等等。
是的,以上所说的,都是校园霸凌的受害者,校园霸凌的严重性,无法再被我们忽视。
校园霸凌的手段很多,一般为叫受害者侮辱性绰号;指责受害者无用。粗言秽语、喝骂对受害者施以重复的物理攻击,攻击其身体或物件。例如: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及对射橡皮筋等。
这会造成被霸凌者的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还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轻重伤,受害者的心理一般会产生恐惧、消沉抑郁 、忧虑。甚至会造成人格分裂、扭曲、价值观错乱、失去对人的信任。情节严重会造成酗酒、 自残、 自杀、 厌学、逃学、 成为欺凌者、 反社会行动等。这是校园霸凌产生的恶劣影响。
所以我们要“拒绝校园霸凌”!
说到校园霸凌,往往会欺负性格本身自卑、怯懦的孩子以及无原则、底线的孩子。
这些事件不仅仅可以在现实中看到,也可以在电影中看到改编的校园霸凌。如电影《教室里的恶魔》 《濒死之绿》 《刀》 《孤独的幸存者》《告白》 《莱辛顿的灵魂》《沉默》 《事发的19分钟》等。
我们应当更加关注校园霸凌,关注孩子的健康,在美国,所有州都通过了反霸凌法,对校园霸凌采取“零容忍”,对校园监管严格,将“反霸凌”纳入日常。
未来,希望所有的校园霸凌都只能在电影里看到,现实生活不需要校园霸凌!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点关注不迷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