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每天十分钟《交通事故Video》的忠实粉丝,中保研和IIHS网站的常年熟客,当听说车展期间要去参加首届理想汽车的安全驾驶学院,心里那叫一个高兴。
一来,可以参加自己非常感兴趣的和汽车安全相关的活动。二来,还完美躲过了车展期的高强度报导工作,属于是“变相赢麻了”。
三个大课程体验,外加两场面对面的交流讲解会,这一整天下来,对我而言是收获颇丰。因此也非常迫切地想给大家分享我今天所见、所闻、所试,以及所思所想。
开课前,理想在讲解会上把驾驶安全分为了两大重点,分别是:更安全的车,和更安全的用车。今天的文章就以这两点作为方向,和大家探讨一下——在辅助驾驶越来越普及的今天,我们该如何认识和理解驾驶安全。
直面难题在讲解会后,我们进行的第一个项目体验,是主动安全系统的“老大难”困扰——行人“鬼探头”。
如果大家有看过主动安全系统相关的测试,就会发现这一个项目,是难倒了不少车型所配备的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
尤其是面对身材更矮小、车辆感知元件更难捕捉的儿童。称“儿童鬼探头”为当下主动安全系统不能稳定应对的老大难问题,可真是一点都不为过。
在演示和体验开始之前,理想的工程师还是非常严谨地表示:在连续的测试中,有可能会出现不能完全避免碰撞的情况。
但在随后的演示和媒体体验环节,在短时间内一共进行了不下十次的测试,这台理想L9以60km/h的速度行驶,都稳定地识别出了突然窜出的儿童假人,AEB系统均及时介入将车辆刹停,全部测试都避免了碰撞的发生。
能把“儿童鬼探头”项目列入测试环节,理想官方肯定是对于理想L9在这一项目中的表现有充足的信心。
但以如此高的速度进行测试,还能取得全部成功的成绩,还是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毕竟,在我的固有印象中,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都是困扰AEB功能的一道难题。
看到这,也许有人会认为,理想L9能取得这样出色的表现,是由于它搭载了一颗128线激光雷达,相较于市面上没有激光雷达的主流车型,它有更强的硬件加持,表现更好也实属正常。
但在和理想工程师的交流中我们得知,目前理想L9的AEB功能并没有使用到激光雷达。
因为在整体策略上,AEB作为一个全域功能,减少误触发是研发团队更为看重的,把激光雷达加入到AEB功能中,现阶段在数据融合这个问题上,还需要做更多的验证。
而且在鬼探头这个项目上,激光雷达由于较低的频率,面对突然在近处窜出的行人和非机动车,识别效果并没有大家普遍认为的好。
因此,理想L9应对儿童鬼探头的优秀表现,依旧是使用传统的视觉感知(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
那花大成本上了激光雷达,它究竟在哪里发挥作用呢?
“真香”的激光雷达由于AEB功能目前没有使用激光雷达,可能大家就会疑惑,那现阶段这个“高价货”的价值在哪?
别着急,“真香定律”虽迟但到,永不缺席。虽然没在AEB功能上发挥作用,但在随后的辅助驾驶功能测试中,理想L9做了“消失的前车”、“侧翻车辆识别”,以及“路面水马识别”三个辅助驾驶项目的测试。
在这些项目上,激光雷达就狠狠地给我们秀了一把。
首先是“消失的前车”,在测试中理想L9会开启ACC(自适应巡航功能),将速度设定为70km/h,同时跟车距离调至最近,来紧跟前车行驶。
在临近静止车模型时,前车会突然变道离开,以此来考验车辆能否准确识别到静止车辆,并及时采取制动。
这个项目的难点在于,由于前车突然变道离开,ACC功能会突然失去跟踪的目标,这时如果不能及时捕获,并将目标切换至前方的静止车辆,就会导致碰撞事故的发生,我们在网上也时常能看到类似的事故类型。
这类事故由于辅助驾驶系统和AEB没有及时制动,车辆会以很高的速度撞向静止车,这种高速撞击所造成的车辆损坏和人员伤亡都是十分严重的。
网上该项目的测试视频
理想L9由于有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三组感知元件的数据相互认证。因此,当前车突然变道ACC目标消失后,车辆能够迅速捕捉并锁定新目标(静止车辆),并通过ACC功能进行减速。
如果ACC的制动力不足以令车辆及时停下,AEB也会及时介入进行紧急制动。
在连续多轮的测试中,理想L9都能准确识别出静止车辆避免碰撞。大多数情况下都是ACC功能先减速,最后AEB功能介入刹停车辆。
其中也有个别测试,是单靠ACC减速就成功将车辆平稳刹停,连AEB都没有介入,这样的表现绝对称得上出色。
在随后的“侧翻车辆”和“水马”测试环节,理想在车道内放置了一辆侧翻的真车和一组黄色水马,以展示在激光雷达加入后辅助驾驶系统的识别能力。
在此前,由于没有激光雷达的帮助,以及算法的不足,如果车道内出现了侧翻或是遭到严重撞击的车辆,视觉感知(摄像头)是很难识别到这些已经没有明显的“车辆特征”的事故车,从而不能及时让ACC作出反应。
而在激光雷达加入和算法优化后,车道内出现的事故车和水马都能被准确、及时地识别。
连续多轮测试中,理想L9均仅靠ACC功能就在障碍物前平稳停下,多次的测试都没有触发AEB,从发现障碍到最终停下,整个过程坐在车内的主观感受是比较平稳的。
理想的产品经理透露,目前L9的辅助驾驶功能应对水马的最高速度为80km/h,而面对体积更大的侧翻车辆,最高速度能达到90km/h。
但在此需要特别提醒各位L9车主,上述测试均在辅助驾驶功能开启的状态下进行,若车辆没有开启辅助驾驶功能,像侧翻车等的静止物体,在现阶段车辆是不会进行识别。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开启辅助驾驶功能,驾驶员也没有注意路面状况,车辆还是会直接撞上这些物体。
细节见真章这次理想安全驾驶学院一共是分为三个大项,除了AEB和辅助驾驶功能体验以外,还有城市路况和特殊路况的驾驶体验。但由于篇幅关系,只能挑两个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细节,来给大家展开。
第一个细节是有关于儿童安全方面,大家都知道L9作为一台主攻家庭用车场景的大型SUV,儿童肯定是车厢内的“常客”。
但小朋友往往天性活泼,尤其在L9这种拥有大空间的车厢内,可能会出现孩子在车内前后跑动玩耍的情况。同时,在实际生活中有部分家长的安全意识淡薄,会出现抱着孩子乘车的行为。
若在这些情况下AEB被激活,没有正确落座的儿童很可能会因为巨大的制动力而受伤。
因此,L9会利用在车内配备的两组感知元件(非摄像头),来探测车内的儿童是否已经落座。如果出现儿童在车内跑动、大人抱着孩子乘车等情况,车辆会抑制AEB系统工作,并在中控屏提醒驾驶员需要注意该情况。
考虑到上车后需要调整,目前该功能设置了2分半钟的缓冲时间,若车辆开始行驶2分半钟后车内儿童仍未落座,该功能就会被激活来抑制AEB功能的触发。
在体验时,理想也表示后续会根据用户的反馈,再研究要不要进一步缩短这个缓冲时间。
第二个细节,是在场地内进行的城市特殊路况体验。对于L9这样一台5米2的大型SUV,我原本对它的操控预期并不高,毕竟车长和重心摆在这里,车型定位也以家用为主,操控不见长也是情理之中。
虽然“底子”和操控不大沾边,但在湿滑路面行驶的项目中,L9的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表现给了我很大的好感。
在一个有水柱不间断洒水的圆圈,我们开着理想L9进行定圆驾驶。作为一台尺寸长、重心高的车型,在抓力不佳的湿滑路面连续画圆行驶,车尾很容易出现甩动的迹象。
但得益于L9牵引力控制系统和车身稳定系统细腻的控制,在画圆过程能清晰地感受到电子系统在不停对后轮进行控制,但仅仅是控制并没有粗暴的介入。
过程中车身姿态并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方向也不需要做频繁的修正,车尾的循迹性能给人不错的信心。
在随后的紧急规避障碍物和金卡纳体验中,这一点也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虽然,这些细节层面花费的功夫在宣传层面,一定是不如AEB和辅助驾驶升级那么有话题性,但这些细节却十分贴合用户日常的用车情景。
而在越野路段的体验,理想L9针对交叉轴、上下陡坡、涉水等路况也“做足了功课”。
对于有一台大型城市SUV而言,这并不是日常用车会涉及到的场景。我相信也没有多少人,会真的开着这么大的一台城市SUV去越野。
也许是出于给用户更多用车场景的考量,又或是希望增强用户的出行信心,理想在这上面也花了相当大的力气,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这种为用户作更多考虑的态度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更安全的用车回到开头理想对安全的定义,上面所讲的都是“更安全的车”,还有一点没有提及,那就是—— “更安全的用车”
关于这一点,在活动开始前的讲解会上,理想的工程师所说的几个观点,我特别想和大家分享:
“辅助驾驶的作用,不是让驾驶员放心不去管。如果驾驶员专心,压根不会存在这些场景。”
“车上最靠谱的,应该是有驾照的那个人!”
“举办这个活动,不是想证明我们有多厉害,而是想告诉大家当下辅助驾驶的能力边界在哪。”
根据理想给出的数据,2022年上半年L2级辅助驾驶在新车中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相当可观的30%。原本辅助驾驶诞生的初心,就是为了让驾驶变得更安全,给用户更高的“安全天花板”。
可随着L2级辅助驾驶的推广普及,我们却看到越来越多因为错用、滥用、误用辅助驾驶而引发的严重交通事故。
这是多种原因叠加而造成的结果,有汽车厂家和网络舆论对辅助驾驶功能的神化、有用户对于辅助驾驶本质认识的偏差,还有用户对辅助驾驶具体功能的错误使用等等。
显然,我们距离“自动驾驶”普及还有相当漫长的一段路程,“辅助驾驶”就必然会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起到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它!
既不能全盘否定它在当下,对提升我们驾驶安全所做出的积极贡献,以及在探索通往“自动驾驶”的路上它所做出的阶段性作用。
也不能够直接将它等同于“自动驾驶”,产生“AEB能刹Everything”、“开了辅助驾驶就可以放心不管”这类的想法。
我想这也是理想举办这次安全驾驶学院,最想传递的观点。当下的辅助驾驶功能会因为像“激光雷达”这些硬件的加入、算法的提升而变得性能越来越强大,也越来越实用。但它终究只是“辅助”而非“自动”。
用它来减轻驾驶负担,以及让我们在危险来临时多一层安全保障,是相当明智的选择。但要将它视为“自动驾驶”,把自己和其他交通参与者的生命安全完全托付给它,这是相当危险且不负责任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