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机制币中,有很多银元并非是在当时的纪年铸造的,属于后铸币,这类银元虽为后世再铸,但不能将它等同于仿铸和臆造的假币。后铸币的发行仍然是由官方所规定的,由官办铸币厂进行加工铸造,一般是当局审时度势,考虑到具体形势的特殊要求,使用和铸造前代的货币,多用于稳定经济。
所以说后铸币的本质依旧是官方正式铸币,我们目前经常能够见到的后铸币也不少,比如民国三年袁大头三角圆版、民国九年袁大头海南版、北洋34年银元等。
1949年,为了稳定东北金融领域的局势,当地人民政府决定再铸人民认可度极高的民国三年袁像银元。封存三十多年的原始模具重见天日,雕模师对原模进行改造,修饰细节,于是产生了一批与普通三年有所不同的袁像银元。
这版的袁大头与标准版三年相比,最明显的差别就是银元背面的“圆”字,普通三年“圆”字的口部铸刻为“厶”字,而三角圆版顾名思义,它的“圆”字口部形成一个完整的三角形。这个版式的袁世凯肖像、字体、背面嘉禾也与普通三年大头有不少差别,看起来有些不明晰。如今,在广大收藏爱好者的研究挖掘之下,三角圆已然成为三年袁像银元中的一大版别,子版别不下十种。
解放战争末期,由于经济压力,国民政府不得不放弃声名狼藉的纸币,恢复银本位制。1949年末,国民政府将造币厂从广东搬迁到了海南,开始铸造成色不足的民国九年大头和23年船洋等。
其实早在1927年,国民政府就曾下令停止铸造袁像银元,但特殊时期为了从经济上稳定人心,只好再铸口碑较好的袁像银元。但可能由于海南当地机器原因,新铸的九年大头细节上呈现出模糊之感。
在龙洋的各种品类中,发行量和目前的存世量最多的当属北洋34年银元了。这让很多人感到困惑,根据记载,光绪帝卒于1908年,也就是光绪34年,1909年即变更为溥仪的年号宣统,这样想来,北洋34年银元的铸造量不应该那般庞大。原来,北洋34年银元在龙洋中存量大也与后铸息息相关。
首先就是宣统年间的后铸,34年龙洋的整体设计符合当时统治者的审美,龙形的刻画栩栩如生,龙首饱满,龙鳞深邃,美观之中又不失威严,于是在宣统年间进行了后铸。
北洋34年银元一直到民国初年仍在铸造。民国成立后,考虑到保障市场交易的正常进行,允许北洋34年银元继续流通铸造。因此在当时的市场上,该银元依旧在广泛流通。直到民国三年,袁像银元的出现才逐渐打破了这一局面。
后铸币指政权更迭后,为稳定局势,由官方正式发行的、在前代深入人心的货币。近代机制银元后铸币不单单是对以往流通银元的复制,通常会进行修模和增加暗记等改造。
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老银元都是在当朝铸造的,我们要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后铸币,不能简单地认为后铸就是不正当的假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