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每一个红色遗迹都深藏着一段红色记忆。2021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风华正茂,百年初心依旧。
为记录历史伟业、展现百年风华,映象网特推出《追寻初心 中原印记》系列报道,寻访河南红色遗迹,回顾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追寻红色初心,讲好中原红色故事。
映象网记者 阮海峰 实习生 寇怡 文/图
“一心为民,实事求是,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共产党兴家立国的根本。”这是王云琦一生革命工作的总结,也是他在长期的红色工作中得到的体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登封市将现存的两座革命时期司令部改建为红色博物馆纪念那段红色革命时光。
如今多年过去,在党的百年生日之际,位于登封市的豫西抗日根据地里依然一代代传述着红色的故事。
1949年3月,王云琦出生在登封。从小,他就常听革命区的老人给他讲那些发生在豫西地区的革命故事。从共产党在登封艰难地开展地下工作讲到残酷的抗日战争,再讲到建立豫西解放区,这些老人们用真实动人的革命故事灌溉着王云琦年幼的心灵,在他的心里埋下一颗红色的种子。
革命地图 河南省的“小延安”
生于建国,长于新中国,王云琦的一生都与红色革命有着解不开的情谊。
长大后的王云琦也没有忘记心中的红色精神,2009年从登封市建设局退休后,他又投身于登封市的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简称老促会),继续从事革命精神的传承,这一干,就是十多年。
这期间他走访了许多红色革命参与者与革命区的老人,从他们的讲述中,一个红色的革命年代画卷在我们面前缓缓展开。
“登封市豫西抗日根据地只是一个俗称,并不是准确的名字。”王云琦解释道,“作为全国的十九个抗日革命根据地之一,河南抗日根据地才是它真正的名字”。
1944年9月,党中央派皮定均、徐子荣率领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强渡黄河,挺进豫西,以嵩、箕两山为依托,开展游击战争,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进行抗日斗争。
1945年2月,党中央又派戴季英、王树声率部由延安来到河南与皮定均部会合,在登封徐庄乡的孙桥村,即今天的“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宣告河南军区和河南区党委的建立。
提起登封的红色历史,王云琦非常骄傲:“作为革命老区,周边群众都亲切地称它为小延安,说很多命令都是从这里发出的,有困难就要向登封求助,缺人才就来登封培训,这说明周围群众对登封的革命工作非常认可。”
作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皮定均和王树声先后将司令部设置在登封地区,指挥河南的革命工作。由于当时的抗日根据地北至黄河,南至京广,地跨34个县,位于河南西部,人民又亲切地将它称为豫西抗日根据地。
在革命期间,登封当地发生了多起经典的革命战役,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革命遗迹。如今,登封是公认的革命老区,见证着许多珍贵的革命历史。
革命印记 忘不了的军民鱼水情
“印象最深的就是发生在党和人民身上那些鱼水情深的故事,让我打从心里面感动。”
先做一个倾听者,再做一个讲述者。王云琦认为,自己分享故事的初衷是因为老一辈革命人的那些故事里高尚的革命精神感动了他,让他愿意将这些感人的故事传给大家。
专心研究革命历史多年,王云琦走访了许多历史的见证者,其中有许多感人的故事,让他难忘。“1944年,八路军白坪突围战,皮定均、徐子荣外出作战,被当地反动势力乘虚而入,是东李大娘冒死相迎,将实情告知,并指了出路。
最终,八路军扫清了根据地的障碍,皮司令也终生难忘李大娘的救命之恩,视白坪若故乡,视群众为亲人。”在王云琦的讲述中,军民联合最终打倒反动派化险为夷的故事令人动容。
“打好群众基础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王云琦认为,共产党在豫西地区深厚的群众基础依靠的就是一心为人民的真心。在走访了许多革命老人后,他感慨道:“群众从刚开始不理解,到后来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能够建立这么深的鱼水之情,是感受到了人民军队一心为人民的革命精神!”
王云琦将八路军和根据地人民的深厚情谊比作鱼水情。他认为,正因为有了这种你中有我,密不可分的军民感情,才有了根据地革命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解放区的最终胜利。
革命遗址 红色革命在传承
“很多人没有忘记红色的革命岁月,在学习红色精神。”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纪念馆正式落成。市政府与河南省党史研究室一起,对资料进行了征集然后进行了设计和布展,王云琦也参与了场馆的修缮工作。如今,这座博物馆还伫立在登封市,陈列着革命先辈们使用过的物品以及抗日战争中获得的战利品,见证着那段艰苦的岁月。
“在博物馆没有建成之前,就有群众自发地来这些地方参观。当地的老百姓,全国各地党正领导干部、学生,还有全国各地来慕名而来的游客都来参观和学习那段历史。”王云琦对大家的学习热情非常欣慰,所以选择在退休后坚持在博物馆做义务讲解。
其实除了普通的群众外,博物馆还有一批特别的参观者。2016年,皮徐支队的后代巡访团就沿着八路军抗日先遣支队的行迹,沿着父辈走过的路来到博物馆参观,他们说想看看父辈战斗过的地方。
这些革命后人带来的不仅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还有更多的关于红色的共同回忆。
“徐西荣的儿子徐清漳每年清明节都会携夫人来到登封看望老区人民。”王云琦认为这不仅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也是对红色精神的继承。
如今的登封还现存一百多个红色遗址,老促会资金有限,它们中的大部分都难以被很好的保护。针对这种情况,王云琦说他们采用了两种特别的方法保护遗址,一是立碑,二是记入画册.
他坦言,过去有一段时间对场馆的保护不到位,一些遗址受到了损坏,现在政府进行维护维修,但是红色遗址的修复也是一项长期工作。
“老促会没有太大的经济力量,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遗产,目前只能在红色遗址附近立碑介绍,发动群众进行自发保护,再等政府逐渐把它们列入保护范围。”王云琦说,目前登封所有的红色遗址都被编入《登封革命遗址》画册,很快就会出版发行。
映象对话
记者:您认为是什么吸引您在退休后继续参与到革命老区的建设中去的?
王云琦:我在登封长大,登封拥有众多的红色遗迹,是河南的“小延安”。我希望能够更好的保护这些遗址,让更多人受益。通过多年走访,我希望有更多感人的革命故事被人知道,因此我们要去发掘和保护这些红色历史。
记者:您在这么长时间的从事红色历史研究的过程中有什么感悟吗?
王云琦:感悟一共有三条:一是从革命老一辈的身上学习到了感人的革命精神;第二个感受是我党的人民军队为人民;第三点就是工作方法要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工作,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取得胜利。
记者:您认为红色遗址的保护和传承还需要哪些方面的努力?
王云琦:目前,红色遗址的保护离不开政府的资金支持和群众的自发保护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