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
他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
他严于律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
他在陈桥发动兵变,不流血政变黄袍加身;他不损一兵一卒杯酒释兵权;他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达近七十年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他是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他就是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宋太祖赵匡胤。
一
宋太祖赵匡胤出生于一个没落中的世家,早年单枪匹马奋斗吃了不少苦头,也见过不少民间苦难。他决心以自己的努力来改善这个社会。因此即使在后周王王朝内当了个不小的将官,却也颇洁身自爱,不营私不贪财,常年两袖清风。
创业型的政治领袖,通常武略较好,所以不喜欢读书,也没有空闲、心情读书。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甚至根本看不起读书人。但在中国历史上,却有两个例外,这两人不但喜欢读书,即使在军营中也常手不释卷:一个是三国时代的魏武帝曹操,另一个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了。赵匡胤不但喜欢读书,能够吸收书中的知识,也颇有独立思考的见解。
对于降王,他几乎都给予其高官厚爵,并颇为照顾他们的生活。不少官员主张杀掉这些降王,以绝后患。宋太祖却说:他们本拥有千里国土,十万军旅,尚且被我擒捉,目前只成了被放逐的孤客,还会有什么作为。宋太祖一生没有杀害过一个降王,这在历代皇帝中,也是非常了不起的记录。
二
由于早年生活困苦,因此宋太祖养成了他刻苦艰辛的生活习惯。宫廷中的帘幕也都用青布制成,陈设的用具更是力求简朴。坐的轿子,也是用后周王朝的,旧得连颜色都脱落了。而宋太祖的内宫几乎是史上最简朴的,宦官只有五十余名,宫女也只有二百多名。他尚且认为太多了,还遣散自愿出宫的五十余人。
宋太祖如此节省,也有其苦衷。五代十国的国君几乎个个挥霍成性,官宦也跟着奢靡无度,使民间几乎破产。宋太祖当了皇帝后,决心改变社会风气,以解除民间疾苦。
宋太祖一生反对流血,他认为军士及百姓的生命才是最宝贵的,钱财能够解决的,他绝不动用武力。在这方面,他又是史上最慷慨的皇帝之一。为了国内安定,他力行中央集权及文治主义,面对边界强敌威胁,他深知宋皇朝的军队没把握能获胜。他拼命累积国家财富,是想用“备价取赎”的手段,向契丹买回燕云十六州。
三
宋太祖在陈桥黄袍加身,就这样他夺取了后周帝国的江山,他也从一个将领变成了皇帝。而在建立起宋朝之后,聪明的宋太祖对后周的臣子不但不加害,还加以提拔和重用。但凭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宋太祖的胸怀和智慧,当然要稳固一个新的政权,但凭一点是不够的。
在宋朝建立刚一百天的时候,原来后周的两名重将选择了起兵叛乱。在无奈之下,赵匡胤选择了御驾亲征,用武力来解决叛乱问题。虽然两场战事的规模不大,但也前后折腾了差不多一年。
平定了叛乱归来的赵匡胤,开始为自己刚建立起的宋朝的未来担忧,他不希望自己的王朝像前面的短命王朝一样,几十年不到就灭亡了。赵匡胤当年参与过拥立后周太祖郭威的行动,自己也是靠著手里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才登上帝位的。
四
赵匡胤的志向是开辟一个新时代,而不仅仅是夺权。
和平政变成功后,摆在赵匡胤面前的问题仍十分严峻。五代时期,君无明,臣少贤,政变频繁,统治者内部矛盾尖锐。欧阳修心中的五代史无疑是最黑暗的时代。而北宋采取何种方式确立何种君臣关系决定着五代史是否延续和北宋的统治质量。赵匡胤有志于改变唐末五代以来的混乱,安定中国。
锻炼宋太祖成长的五代时期,虽然仅有五十多年,却先后出了十四位君主。军队和将领在政权更迭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也分获了巨大的好处。五代皇帝多由军将拥立,已成惯例。
此时赵匡胤考虑的不是是否发动政变,而是如何保证实现政权的平稳交接,不影响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秩序,改变唐末以来政变掠夺的习惯作法。为了保证王朝内部的稳定,以及如何控制手中握有重兵的将帅,防止兵变的发生,消除威胁皇权的心腹大患,是他无时无刻不在考虑的问题。称帝不久,他便和赵普筹划息兵定长久之计。
五
961年秋天的一个晚上,明月当空,月光如水。在取得赵普支持的当晚,赵匡胤淮备了一席丰盛的晚宴,把石守信等几个手握重兵的军事将领请到一起,饮酒欢歌。
赵匡胤知道自己的度量、智略和战功赢得士兵支持。政变的准备已基本完成,具体工作由赵匡义、赵普和义社十兄弟负责,决不会出问题,只有用醉酒一计来解决政变将士的掠夺问题了。
酒可以醉人,使人失去感知和思维能力。政变之夕的醉酒可以证明赵匡胤没有蓄意积虑发动政变,这样自己便无求于将士,而将士则有求于自己,因为他们想发财致富。于是唐末政变的相互利用关系变成单一的将士有求于赵匡胤了,赵匡胤就拥有了可以利用的心理优势,占据了兵变的主动地位,有权对政变将士提出严格的要求。
六
宴会气氛达到高潮时,赵匡胤及时屏退服侍人员,真诚地向功臣们表达了自己即位以来的复杂心情和解决办法。
宋太祖缓缓说道:人生在世,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所以要得到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聚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后代免于贫乏而已。你们不如释去兵权,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的产业。同时多买些歌儿舞女,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同你们再结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
将士们发动政变的执情和迫切,赵匡胤一次次地赢得主动和优势以与将士相誓。赵普、赵匡义都提到禁止剽劫。尤其是赵匡胤在酒醒之后与将士的相誓之言,竞是如此全面精当和系统,很难想象那番发言是出自酩酊之后。 如此看来赵匡胤的醉酒是酒不醉人人自醉,是使自己居于主动以誓将士的妙计。至此不禁油然升起对赵匡胤良苦用心的的赞叹。酒这杯中妙味,在赵匡胤扭转唐末以来掠夺性政变传统的尝试中如此成功地发挥了作用。
北宋名儒邵雍认为北宋统治者有五件事创造了中国文明的记录:唐虞而下所未及者,首先标举的就是“革命之日,市不易肆。”——和平的改朝换代的第一指标居然是不干扰商业当作。邵氏的观点或许有些夸张,不过可以肯定地说赵匡胤的和平政变确实创造了唐末以来政治史上的奇迹。
这便是人所共知的杯酒释兵权。
七
中国历史上因酒误国、因酒误事的故事多不胜数。但“酒功”的例子也有不少,最典型的就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如果不是酒的热力烘托出兴奋,淡化了赵匡胤的帝王身分,拉近了赵匡胤和功臣们的心理距离,赵匡胤怎好说出功臣的兵权在握使他夜不安寝,怎好说出人生一世就是享乐。可见酒的政治用途,实不可小看。在这次酒会上,赵匡胤确立了一种新型的君臣关系,提倡了一种新型的人生观。
君臣关系是统治稳定的关键。创业时期将士是助手,太平之世将士就成了政权的威胁。古有刘邦,近有朱元璋,他们夸大了将士在和平年代的危害性,于是屠杀功臣。赵匡胤对将士功臣的分析远比刘、朱深彻客观。他认为将领发动政变的目的是财富,条件是部下的支持。如果一方面解除将士的兵权,另一方面由政府满足他们致富的愿望,将士就不想也不能发动政变,而是认可现存政权。解决问题应从根本着手,仅搞屠杀太不仁义。
赵匡胤用酒把功臣敬得没有退路而慌恐,然后又指点迷津:交出兵权,享受生活。君臣各有所取,各得所安,没有血腥和屠杀,在浓浓酒香中,一种上下相安无猜的君臣关系形成了: 将士不过分贪执于权势而关注实际物质利益,君主只取消将士的兵权而不结束他们的生命。
八
赵匡胤在酒会上的谈话相当于北宋政府颁布了一份世俗人生观的宣言书。捞取钱财享受人生是最实际,最有意义的。这表明赵匡胤极力推崇世俗人生观,勉励人们极时行乐。人生苦短,人没有必要去追求建功立业等虚幻的东西。这和唐初弥漫于整个社会的渴望有为创造的欣欣向荣的人生气象大为相反。人生缺乏生机而多了几分庸俗,失去了阳刚而多了奢靡,形成了一种末世情怀。
赵匡胤充分地利用酒使政变集权统一等重大活动的破坏力降到了最低点。一切工作都在和乐的指导下进行,而达到和乐的效果。所以邵雍自豪地说:一、革命之日, 市不易肆。二、克服天下在即位后。三、未尝杀一无罪。这都是宋太祖赵匡胤所创下的中国古代政治史的纪录。
赵匡胤把酒的文化内涵和政治结合起来,从而使政治的血腥降低,多了几许和乐。但是这种酒化政治的影响也很深远,例如城市经济的畸形,边患的严重,如此深远的历史影响则是宋太祖未能料到的。
九
杯酒释兵权,是赵匡胤解除武将兵权的故事,当然事实上不会只是一杯酒,就把武将说服的。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每一次的兴衰王朝更迭军权在夺取皇权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军队是政权的保证,是政权赖以生存的基石,事关皇权的生死存亡的,军权既可以夺天下也可能失天下。宋太祖吸取历朝教训,黄袍加身后,为保皇权的稳定,遵照“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法则,对握有兵权的部下,实行了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这次的事件为宋朝的军权乃至历史发展埋下了积极与消极影响的伏笔。
在安定内部统治的同时,却没办法解决外患,甚至还弱化了地方。所以我们会发现宋朝统治的三百年时间里,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大的内乱,但却一直被外面的部落所欺负。
杯酒释兵权,是赵匡胤的成功之举,但却给宋朝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种子,所以我们会看到,后来的宋朝基本上没有大将出现。地方财权、司法权、人事权也全收了。此外各州还加派一个通判,跟知州平起平坐。然后科举大兴,每年一次,疯狂取士。尽管最初交出兵权后,武夫高官厚禄,日子过得不错。但随著整个国家文官地位越来越高。当初跟赵匡胤打江山的武夫后代,若要发达都要改行习文。
十
韩非子曾提醒说: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亡其身。酒被人们普遍认可,北宋朱翼中也曾说说:酒之于世也,礼天地,事鬼神,射乡之饮,鹿鸣之歌,宾主百拜,左右秩秩,上至缙绅,下逮闾里,诗人墨客、渔夫樵妇,无一可以缺此。酒如此重要, 而真正将酒的妙用发挥极致, 令其服务于政治统治并产生较好效果的要数宋太祖赵匡胤了。
作为北宋的开国之君, 他一生三件大事: 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统一南唐。这三件事都是在酒香四溢中完成的。酒成为赵匡胤政治生涯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十一
有历史学家曾说,一个正常的国家,应该是文人治国,而中国历史上很多时候由于武将掌握兵权,从而控制朝政或者兴兵作乱,特别是唐朝和五代十国的教训让赵匡胤深有感触。执政之后,赵匡胤致力于提高文人地位,剥夺武将特权,降低武将在朝政中的地位。受此影响,宋朝文人地位很高,赵匡胤甚至立下不杀文人的规矩。
文人治国给宋朝带来经济和文化上的繁盛,特别是经济上达到封建王朝的顶峰。文化上也因为宋词而和唐朝并举,文学史上的唐宋八大家宋朝占了大半。而武将地位日益低下,甚至全国最高五官职位一直由文人担任。这样,宋代兵力虽多,但是武备一直不强,内忧消除了,抵御外患的 能力却弱了,最终北宋亡与外患。
但是这种局面不是赵匡胤造成的,赵匡胤削弱武将的权力,只是防止其做大,并不是无限制的降低武将的地位。赵匡胤自己是带兵出身,本身就是一位军事家,他自己并不惧怕武将造反,但是由于突然暴毙,年五十而亡,很多政策没有来得及完善,而继任者皆为纯粹文人,社会盛行文风,所以武将地位被无限降低,造成了北宋被灭 亡的局面。而赵匡胤本人则是文治武功,深具谋略,是一位值得后人研究的皇帝。
十二
“太祖行事,步步踏实,多为长久之计。不止军事,其他诸种制度建设,也不急于求成......"他在位十六年,国内日渐安宁,宋之力量不断积累。他留给太宗一个强大而富庶的国家
余蔚的《宋史》这本书对宋太祖的评价个人认为较为客观准确。开国之朝,最忌冒进。而太祖一世,以稳健的态度治国,可以说算得上开国之君的典范了。
作为唐末五代十国混战局面的终结者和宋朝的开拓者,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所津津乐道。
十三
窃以为,宋太祖是唯一一个真正宽厚豁达的有为君主。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的气度,没有哪个朝代的皇帝尤其是开国皇帝能比。皇帝被大臣当众顶撞,驳回,甚至奚落,还不是在末世的时候,也就只有宋朝了。宋朝皇权受到的约束非常大,皇帝不是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必须经过文官集团表决同意才行。这都是赵匡胤开启的制度。
如果文治加武功一比一相加的话,宋太祖乃是中国历史第一人。他有着自己独特的用人之道,在不同的形势与环境下,采用不同的用人策略。选取人才不拘一格,方式多样。提倡文人治国,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的文治盛世。 宋太祖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达近七十年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