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人类文明的摇篮这里诞生了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埃及文明,孕育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三大宗教,成就了阿拉伯帝国、波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等伟大帝国的辉煌,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北大历史学教授陈国平谈集权?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北大历史学教授陈国平谈集权
中东,人类文明的摇篮。这里诞生了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埃及文明,孕育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三大宗教,成就了阿拉伯帝国、波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等伟大帝国的辉煌。
然而如今,中东却充满动荡和战乱:宗教冲突和战争频发,民众抗议此起彼伏,恐怖主义肆虐……
今天,在探索中东乱局的根源之外,我们如何更加客观中立地看待中东?
9月4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昝涛老师做客建投书局,与大家分享新书《从巴格达到伊斯坦布尔》,讲述世界历史和全球视野下的中东,并与读者分享了自己在写作本书时的感受。
以下为讲座实录。
如何定位《从巴格达到伊斯坦布尔》?在中文读者圈,人们会为了了解中东问题去读一本跟中东有关的历史书吗?
基本上我的一个体会是:大部分关注中东的人,盯着的往往是热点的新闻或时事,就此来说,一般人们不会去选择读书,而是会看新闻,读一下各种评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在与中东-伊斯兰有关的通识课上,我也给学生列了一些书单,但我想,大部分人是不会认真地去读这些书的。
实际上,《从巴格达到伊斯坦布尔》这本书和中东的关系非常密切,但它又不是那种专题性的专著,我这本书,是从很远的、很宏大的背景来讨论问题的,不是直接的分析。
对中东史专业的来说,应该是比较浅显的;而对一般读者来说,恐怕又不太容易找到切入点。
我认为,写一本书,只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把我研究过、熟知的东西告诉大家。另外一个就是,我想把我不知道但特别感兴趣的东西弄清楚,然后把这个弄清楚的过程讲出来。
我的第一本书《现代国家与民族建构——20时期前期土耳其民族主义研究》和第二本书《从巴格达到伊斯坦布尔》,正好分别就是前面所说的第一和第二种情况。
而《从巴格达到伊斯坦布尔》这本书的起点是什么呢?
这本书的起点,一方面,有很多是在大约十年的过程中,从历史角度述评中东现实问题的结果。这种述评,本身是一种对常识性问题的探索,因为很多东西,我也是跟大多数人一样,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但随着岁月,观察了一些东西,思考了一些问题。
总之,起点就是自己的无知。
中东,有很多的国家,那么深厚多元的历史与文明,有太多的事情不知道。所以,就特别想要了解。在了解的过程中,不是纯粹的读书,也追踪现实的发展,这个过程里我写下一些小文章。
这些文章很多是跟“阿拉伯之春”、所谓“伊斯兰国”等问题有关的,所以,我比较早就跳出土耳其关注伊朗和阿拉伯国家的发展进程,包括像是叙利亚、伊拉克和埃及的基本情况。这些都是《从巴格达到伊斯坦布尔》这本书的基础。
另外一块可以说是起点的基础是,我还长期在课堂上讲述“伊斯兰教与现代世界”,这样的通识性的大课,实在是一种挑战,讲这个课的时候,自然会发现自己的短板。
话说回来,它就是我跳出“舒适区”的结果,我希望把自己写过的、跟现实有关的评论性文章,以及自己为了备课而学习和消化的知识,结合起来、综合起来。这就是形成这样一本书的大致的过程。
它关注的内容跨越了一千多年,而且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宗教等多项内容。但即便如此,从知识量的角度说,仍有大量的东西不可能照顾得到,它不可能是百科全书。
中东地区:世界文明交汇的中心中东地区是世界历史上比较独特的地区,它也产生了人类历史上文明交汇的深刻成果。
实际上,了解中东历史,你会看到种族、宗教和语言等等的长期交汇。
比如,人们通常以为中东穆斯林没有太大的区别。
如果仔细看,你会发现伊朗尽管比阿拉伯更靠东一些、离中国更近,但是伊朗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跟欧洲的那些语言更接近一些,波斯语现在是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伊朗人也不再信奉拜火教而改信伊斯兰教了,这就是多文明交汇的结果。
同样,世界上三大一神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是在中东这个的地方出现的,对当代世界来说,基督徒、穆斯林加起来,数量可能超过世界人口的一半了,为什么这些宗教会有这么大的历史性影响呢?实际上这也是文明交流和交汇产生的重要结果。
不管是伊朗、土耳其、叙利亚、埃及还是伊拉克,在中东地区几乎可以随处看到文明交汇的结果。这当然也是让人们对中东地区产生兴趣的重要原因。
我在想,当我们开始跳出中华文明、东亚文明这样一个中心的视角来看,我们可以说世界文明交汇的中心应该是在中东地区。
而从地中海区域的角度来说,之所以会产生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包括我们现在说的欧洲近代文明,无非就是中东和欧洲文明之间一直在不断交流的结果。
当然,由于我们受欧洲中心主义的影响,好像伊斯兰文明对近代历史没有什么贡献,但是,实际情况当然不是这个样子。
所以,如果你也想跳出自己的知识舒适区,就要从多方面了解这个世界,把我们自己视为这个世界中平等的一分子。平等地看待和讨论遥远的文明国度,培养跳出自己舒适区的主动性和动力,当然,最终你的视野就会不一样。
吴思科特使在他慷慨写给我的推荐序中也说,如果要从实务工作的角度了解中东的基本情况,比如说外交工作,如果没有特别多的时间做专门的研究,这本书还是有帮助的,主要是对一些线索做了梳理,包括关于一个国家的基本发展问题。
剧变时代,中东将扮演怎样的角色?最后,就是关于土耳其这一块,实际上是我的专业研究领域。这部分单独拿出来可能也够得上一本小书,有十万字多一点。
《从巴格达到伊斯坦布尔》这个书出版后的第二个月,我在北大出版社出了一个小册子——《奥斯曼-土耳其的发现:历史与叙事》,其实和这本书里面有一些呼应。
所以这两个书,如果是土耳其部分,是可以呼应的。
《从巴格达到伊斯坦布尔》这本书是以现实问题为关注点,但大多以历史视野切入,比如说圣索菲亚问题,我在写2020年圣索菲亚事件的时候,是从1453年写起的,因为土耳其人征服君士坦丁堡就是1453年,就是灭亡东罗马帝国的时间。
当时也就开始了圣索菲亚教堂的改造。这个改造不止是宗教的目的,还有政治上的目的,影响很大,一直到1935年都是作为清真寺使用,1935-2020年是作为博物馆,到2020年又改为清真寺,我把这个线索讲清楚了。
对于西方基督教社会和土耳其穆斯林社会关系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敏感话题。但是我没有单纯从土耳其当代的外交和内政的角度讨论这个问题,而是将其放在500多年的历史脉络中阐述的。
另外,在讨论2016年土耳其的未遂政变时,我也是放在大历史的视野中来看的。
我把土耳其的多个问题讨论得这么详细,不只是因为土耳其是我的主业,还有一点是因为我认为土耳其的发展称得上是“模式”。这种模式从凯末尔时代到今天有一些变化,或者说有转型。
在欧洲、俄罗斯和美国的复杂关系里面,当时也包括中东内部的,其实土耳其的作用很大。我们今天可以看得更清楚。
最后,我们很难预知未来会怎么样。当时写这个书的时候和成书修改的时候,还没有俄乌冲突这个问题,当时也没有考虑这个问题。沿着土耳其与西方和周边的关系,我做过一些简单的介绍。
除了这些现实问题,中东与我们的智识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随着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我们是否愿意经常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关注距离我们比较遥远的地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中东地区当然会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当然会影响我们的国家,影响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从实用的角度说,我们增加一点关于这个地区的基本知识,是必要的。
但更重要的是,它会帮助我们增加一个思考问题的维度,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不止是中国和美西方的关系,中东地区属于重要的“中间地带”,是我们发展和上升过程中越来越需要注意的领域。
通过这本书,我很期待的就是,能够帮助大家打开一种视野,既观察别人,又能够深入理解我们自己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我们和世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