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汉字解密。我是刘宝俊。
今天给大家讲一个美感十足的植物类的字——英。
大家可能会问:我们常说的英雄的“英”,跟植物有什么关系?难道“英”是一种草吗?有一点接近,“英”就是“华(花)”。
“英”字的出现比较晚,在商、周时期的甲骨金文中都没有出现。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古文字中,“英”字的写法是这样的
这些“英”的古文字字形都是上下结构,上面是一个“艸”字头,下面的部分大家可能不太认识,其实它就是我们今天常见的中央的“央”字。
所以说,从字形构造的方式来看,这些古文字中的“英”,跟我们今天“英”的字形是完全一样的——都是上形下声的形声结构,“艸”是它的形符,表示“英”字的意义跟“艸”有关;“央”是声符,表示“英”字的读音跟“央”相同或者相近。
当然喽,现在“英”字跟“央”的读音不一样,那是后来发生变化了,最初的读音是一样的,至少是相近的。
到了小篆中,下部的“央”继承了睡虎地秦简的写法,更为简洁规整。
隶书、楷书的变化也都在于下部的“央”,写法有所不同。
《说文》说:“英,艸荣而不实者。”《尔雅·释木》中说:“华而不实者谓之英。”意思是说,不结果的花叫做英。但是到了后来,不管结不结果的花,都可以叫做“英”。
《诗经》中有一首《有女同车》的诗说:“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有女同行,颜如舜英”,下一句的“英”跟上一句的“华(花)”相对,“英”就是“华(花)”的意思。“舜”在这里不古代帝王尧舜的舜,而是一种落叶灌木的名称,今天叫做木槿。舜华、舜英都是指木槿花。
这首诗写一位男子跟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子同车出行,用木槿花来形容他所喜爱的女子的脸色,跟我们经常用“面若桃花”来形容年轻女子的美貌是一样的。《诗经》还有一首《彼汾沮洳》,说“彼其之子,美如英”,这是一个女子赞美一个年轻男子,意思是“那个可爱的小哥哥啊,英俊漂亮就像一朵花”。我们一般都把女人比作花,用花比作女人,而这首诗把男人比作花,这还是很新鲜的。后代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明代徐渭《月下梨花》诗“璧月流空霁色扬,梨英当夕弄青阳”,其中的“英”,也都是“花”的意思。
植物的鲜花艳丽、漂亮而且有香味,给人带来视觉和嗅觉的强烈美感,引人注目,被人欣赏、赞美,是植物中的精华,所以“英”引申指气质高雅、才情焕发的美,例如飒爽英姿、英气勃勃中的“英”。又引申出类拔萃的人或物,尤其是指才智杰出的人。
古人把人中的精英,根据其才智的高低分成英、俊、豪、杰等不同的类。《淮南子》中说:“智过万人者谓之英,千人者谓之俊,百人者谓之豪,十人者谓之杰。”“智过万人”的“英”是精英中的精英。《荀子·正论》说“尧、舜者,天下之英也”,像尧、舜这样的圣人,才够得上称之为“英”
当然,世上这样的圣人毕竟是极少数,千载难逢,所以退而求其次,一般出类拔萃的人才也都可以称之为“英”。
在现代汉语中,“英”已经没有了表示花的本义,但“英”的引申义还是很活跃的,可以跟很多词组合成新的词,都具有褒扬的意义,例如“英俊”、“英名”、“英年”、“英勇”、“英雄”等等。
有一个“孟子三乐”的成语,来自于《孟子》一书的《尽心》篇:“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认为这三乐是比称王天下都要快乐的事,其中一乐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如果老师都以教育英才为乐事,学生都以成为英才为乐事,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盛就指日可待了。
好了,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再见!
下期预告:
说到梨,我们脑海里自然会闪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样富有诗意的千古名句,我们也常用“梨花带雨”来形容女子的娇美,人们在谈到戏曲或者是戏班子的时候,经常会用到梨园一词。明天的节目中,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卢烈红将为我们解读这些跟梨字相关的有趣的文化现象,敬请期待。